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湘和戴望舒二人在追求诗歌外在音乐美上找寻的路子是相同的.戴望舒在后期转而追求诗歌内在音乐美,这种前后诗艺观的变化正是戴望舒在朱湘探索基础上的发展.他们在诗歌探索中从各自的情感经验出发,将诗歌的音乐美推向极致,并形成互为补充、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论戴望舒对晚唐五代诗词的现代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望舒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位杰出的现代派诗人,但他的诗歌却从博大的古代诗歌,特别是晚唐五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戴望舒诗歌中体现出对古典诗歌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诗歌外来影响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译作家。他的诗歌艺术在不同时期显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他在各个时期所受的不同外来影响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分析戴望舒诗歌外来影响的多元性是必要的。纵观戴望舒一生的文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所受的外来影响存在着多元性。本文论述了戴望舒诗歌不同时期所受的主要外来影响:法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苏联文学,法国现代派和西班牙诗歌。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的诗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1.其诗与时代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2.其诗感情真挚,动人心弦;3.其诗能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作为一个具有诗人和诗歌翻译者双重身份的人,把多年写诗的心得纳入他的译诗,从而取得了非常的结果,戴望舒的诗歌翻译,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又在戴望舒的诗歌翻译中得到很好体现,他不仅在增强汉语的表现力等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而且希望在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等方面保留有象征派的特点。对文化主体身份重新进行了解构与建构。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拓了我国新诗创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是一位“有才能的抒情诗人”。他抒情诗的艺术风格,别具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戴望舒在“五四”以后、特别是大革命高潮中,是一位有所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不过他觉醒之后并没有马上找到和走上正确的道路。他和一部分同类知识青年一样,在  相似文献   

7.
戴望舒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既表现自己又隐藏自己。他把诗当作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①他的诗也就是他内心体验和内在情感的载体;他的隐秘的灵魂就在象梦一样朦胧的诗歌世界中呈现出来。我试图从意象语言的分析来揭示戴望舒自我探索的痛苦心灵世界。综观戴望舒诗歌的意象语言,可以归纳为四类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诗歌的象征意象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望舒诗歌的象征意象群落常立霓中国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从《诗经》中已见端倪,有人用现代术语解释“兴”与象征大体相近,兴与象征虽不能等同,却到底有相通之处。到了屈原则自觉地运用象征性意象,后来,象征性意象便被普遍采用。戴望舒被归入“现代派”,他的创作倒...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诗中的吴越文化情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 ;它是传统文化 (又以地域文化——吴越文化为重要的呈示形态 )和外来文化的奇特组合。戴望舒出生于杭州 ,后“移民”上海。之后 ,戴望舒虽也在欧洲留过学 ,在香港住过不短的日子 ,但上海仍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地域。更重要的是 ,和同时代许多“上海作家”不同的是 ,他并没有把上海的“亭子间”当作栖息所 ,把眼光仍然投向他们过去熟悉的乡村生活 ,而是融入其中 ,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上海人”。这种海派文化气质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他的诗情内容中 ,构成戴望舒诗歌一种独特的情调和风格特征。本文着重分析构成戴望舒诗歌的海派文化质素之一的吴越文化情愫 ,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界去领略戴望舒诗情中内含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李金发与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王泽龙不少人认为,戴望舒是站在李金发失败的起点上前进的。或者认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艺探索最终走入了死胡同,戴望舒的诗歌代表了现代象征主义的成功探索。这种将本为一脉相承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两个阶段的创作对立起来的倾向,是与...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诗歌语言的变异修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成就斐然。本文以《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为依据,分析戴诗运用变异性修辞手段的特点。据我们考察,戴诗除大量地使用了常规修辞手段外,还较多地运用了语词重复、组合特异、语序反常这三种变异修辞手段,其他变异性手段也有所反映。具体说明如后:一、语词的重复在语言线性序列上出现的语言单位一般要求有别异性,即依次出现的语言单位不能重复。对这一原则的有意突破,往往能带来特殊的效果。戴望舒的诗歌中运用语词重复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诗歌的情绪特征及其抒写状态是悒郁的,诗境清丽淳厚,二者和谐如一,形成戴望舒诗歌抒情品格的基本向度.诗人以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式抒写完成了"人世写实"的艺术,极具个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前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指归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在寻找和流浪之间 ,在逃遁和无可逃遁之间关注和探寻 ,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内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魏尔伦是法国象征主义大师,新文学运动初期,象征主义和魏尔伦被自觉地引入现代中国。在魏尔伦的翻译和接受上,田汉、李思纯、梁宗岱、周作人等影响了戴望舒。1926-1944年戴望舒先后翻译了魏尔伦的6首诗,戴望舒对魏尔伦的诗表现出持久的热心,几乎是持续地追求对魏尔伦更多的理解,魏尔伦启示了追求诗歌音乐性的创作道路。戴望舒的一些诗歌意象可以在魏尔伦的诗中发现相似的模仿痕迹。  相似文献   

17.
浅谈“象征”在戴望舒诗歌中的作用何俊杰戴望舒是三十年代中国诗坛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曾开一代诗风,对新诗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主要成就在于将欧洲象征派为主的诗歌艺术同中国的传说诗歌技艺与“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体新诗的表现方法熔为一炉,从而创造出既有民族...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生逢金代后期的动乱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时代与个人痛苦的交织形成了他刚健质朴、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元好问早年力学苏轼诗,吸取其精髓,而其老健之处却又在苏轼之上。真正奠定艺术风格的是他的纪乱诗。华实并举是元好问诗歌的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在写出《雨巷》以后,开始了对新诗音乐性的背叛,因为现代新诗格律要求严重束缚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他主张诗歌“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抛弃音乐性,他将外在的音乐消解转化成内在的音乐精神,体现出戴望舒对新诗音乐性的现代性追求,为新诗发展树立了新的界碑.  相似文献   

20.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粵中杜甫"之称。他是岭南诗派的传承者,他的诗歌既继承了岭南诗派一直以来"雄直"的风格,又影响了"岭南三大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的诗歌雄壮豪迈,又多运用赋的手法,抒情上多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而且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卒章显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