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8,(1):39-44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是研究美学史、文艺理论发展史所不能忽略的章节。中外许多美学史著作都给予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以极大的关注,并且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时代这一大背景对柏拉图文艺观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都有二个缺漏:在论及时代背景这一外在背景时,没有突出这一背景与柏拉图文艺观——伦理型文艺观的关系;对于柏拉图的哲学主张、美学观点、心理分析等内在背景与柏拉图伦理型文艺观之间的深层联系,更是避而不谈,以至封冻了柏拉图文艺观的内在根源和活水。我们认为,柏拉图文艺观是伦理型文艺观。正是外在背景和内在背景这两重背…  相似文献   

4.
通过讲演的方式形成的黑格尔历史哲学,反映着思想如日中天时期的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精妙的理解和描述.黑格尔在梳理柏拉图辩证法的过程中,详细考释了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的含义和柏拉图辩证法的两个使命,同时和盘托出其在共相之内消解对立的实质.无论是虚假的世界还是颠倒的世界都只有仰赖历史的证据才能理解,而思想未必就是理解的死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一种冒险的方法,而是一种基于历史和阐释历史的视阈,它是和归纳法、演绎法、现象学方法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5.
理想和理想教育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写作本意。柏拉图认为理想是一种哲学的存在而非实体的存在,追求理想是一种真正的快乐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理想的教育应主要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影响被教育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刑法思想是柏拉图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柏拉图刑法思想中则贯穿始终。以此原则为基础,柏拉图从犯罪的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个方面考察各种具体的犯罪行为,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和排序,并且根据犯罪行为危害性程度的不同设置了与之相对应的刑罚方式,强调了"罪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心理惩罚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守臣 《学术交流》2002,(4):164-167
心理惩罚作为教育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着的现象,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心理惩罚具有非明确的目的性、隐蔽性、影响的广泛性、破坏性和长期性等特征。教育中的心理惩罚的表现形式有轻视(包括羞辱、威胁、冷漠等)、忽视和“畸形”重视。研究心理惩罚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可以为解决心理惩罚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程志敏 《浙江学刊》2006,(3):141-145
思想史上长期把柏拉图看成乌托邦的鼻祖,理由就在于《理想国》中的“男女平等、共妻共产和哲人王”等主张。但仔细研究却发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处在特殊的情景之中,以反讽的方式对当时流行的启蒙乌托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范式,不是人间生活的蓝图。  相似文献   

9.
方刚 《浙江学刊》2004,(4):98-101
本文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考察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并进而指出海德格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柏拉图的某些错误.作者认为柏拉图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名称与对象或者是语词与事物以及对通常的语言形式的误用,从而他在西方哲学中引入了两个世界的概念.这种柏拉图式的二元论是本质主义哲学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刘宇 《求是学刊》2012,39(3):28-34
亚里士多德早期、中期和成熟时期关于实践智慧概念的阐述中,隐含着一条逐渐摆脱柏拉图主义的线索,由此实践智慧也摆脱了理论智慧的阴影,成为独立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而在这个摆脱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所依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伊索克拉底.伊索克拉底与柏拉图针锋相对地阐发了一种完全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实践智慧,这一点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在亚里士多德成熟的实践哲学中,实践智慧主要具有伊索克拉底式的形态,但同时在实践智慧的规范性方面更接近柏拉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及其神学的形成的比较研究,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汇合。公元一世纪前后在东方兴起的基督教及其典籍《新约》的某些篇章的撰写,是受到柏拉图主义等希腊哲学影响的。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是基督教神学有机结构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理念—“逻各斯”—神创论、时间、三位一体说的比较,认为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构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核心,至今仍对基督教神学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斐多篇》是柏拉图中期相论的代表篇目之一。在该篇对话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服毒受刑前,和他的朋友及学生就哲学家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围绕灵魂不朽进行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3.
尽管庄子美学与柏拉图美学在表现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本文拟从审美本质论、审美认识论、审美理想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他们的美学思想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重要的区别。1 黑格尔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①。柏拉图 的审美本质论,就是他的理念论。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逐一考察并推翻了当时在古希腊较为流行以及他自己尝试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定义。在他看来,美的本质并不是如同年轻漂亮的小姐那样的外形条件,不是黄金那样的贵重之物,不是得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的德性伦理的角度审视希腊文明和希伯来传统的融合和张力。就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的德性伦理而言 ,它的进路相当特别。一方面它是犹太基督教的 ,另一方面它又是柏拉图主义的 ,两者结合在一起似乎形成了奇异的悖论。从信仰而言 ,它的德性伦理侧重于“日常性”的向度 ;但就理性而论 ,它又非常形而上学。把日常性的伦理教导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放在一起进行整合 ,是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德性伦理的张力所在。本文试图展示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思想家是如何在不同传统的张力之间达成平衡 ,建构出基督教德性伦理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德鲁兹的反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探讨,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他对柏拉图学说和柏拉图主义的解构,第二部分论述他对哲学史上与柏拉图主义相对立的一些人物的解释,而第三部分则根据他对其学说的相关内容的直接阐发来说明其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观了西方思想史上三种不同真理观的主旨:柏拉图式传统真理观、罗蒂实用主义的后现代真理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理观,它们之间互相针锋相对.罗蒂和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了柏拉图式真理观的符合论及其永恒性和客观性.与这三种真理观相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取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哲学界流行着一股"语言工具论"的强大思潮,它企图发展出一套精密的人工形式语言.伽达默尔认为"语言工具论"彻底误解了语言的本质,而这种误解植根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之中,尤其是柏拉图.柏拉图首先把语言定位为一种工具,从而使语言的本质陷入遮蔽.伽达默尔深刻地批判了这种思想,主张语言与事物是统一的,是通往真理的重要道路,其本质与生命就在于对话.  相似文献   

18.
杜玉生 《阅江学刊》2014,(5):142-148
福柯受哲学好奇心的驱使,踏上了摆脱自己、超越自我的哲学征程。考察福柯晚期思想演变发现,福柯一直做的是哲学工作,其中对自我的关注以及对现时当下的关切贯穿始终。福柯晚期在与柏拉图、斯多葛主义、犬儒主义及伊壁鸠鲁主义的思想碰撞中,对哲学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将哲学看作是一种体验、一种操练,是思想对自身展开的艰苦劳作,目的是培养一种哲学气质。  相似文献   

19.
一、<美诺>的独特之处 柏拉图对话大多以人名为标题,原因在于教育对象的灵魂多种多样.但是,作为谈论美德的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美诺却很可能是柏拉图对话中出现的最坏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周江 《社科纵横》2010,25(3):80-81,87
从美学层面阐释柏拉图"正义"概念的论著并不多见。正义这一颇具秩序性和理性内涵的概念其实更接近柏拉图美学的基本精神。以正义为核心的城邦之美是一种理性秩序之美。这种美在于城邦各阶层秉持自己的美德,各司其职,实现城邦的完善。城邦完善的根本在于正义,它是各种美德的协调有序。于是城邦秩序便是城邦正义,城邦秩序之美就是正义之美。而正义及其协调的各种美德均是理性美德,所以以正义为根本的秩序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