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32年前,因为一时疏忽,让她经历了如电视剧般跌宕的剧情;32年后,当谜底揭开的一刹那,她能否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而法律又能否唤回这份亲情?下班的时候,一位60出头的老人突然拦住了顾小雪,一上来就问:"你是小雪吗?"小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疑惑地点了点头。见小雪承认了,老人连忙抓住小雪的手,哭着说:"女儿呀,我是你的亲生母亲呀!"面对老人的奇怪举止,小雪挣脱了她的手,赶紧离开了。在那之后,这位老人又多次找到小雪,反复"声明"自己是她的亲生母亲。起初小雪也是  相似文献   

2.
程丽华 《当代老年》2007,(10):20-22
家住沈阳和平区的周淑华老人在22年前就做了一件在全国有影响的事情,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老年人婚姻介绍所。因为这事,她成了名人,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今年,74岁的周淑华又创办了一家“关爱空巢老人服务中心”,她又走进了空巢老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省南县茅草街镇,传颂着一个患难婆媳胜母女的故事。走近一座简陋的小瓦房,只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妈妈起身相迎,一问,原来她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照料婆婆的聂翠芝。随她再进堂屋,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吃面条,她就是100岁老人毛新美。听说来了客人,她家左邻右舍的婆婆姥姥都围了过来,争相对我们讲起了聂翠芝孝顺婆婆的事儿。毛新美老人的一生很不幸。抗日战争时期,丈夫被日寇的飞机炸死后,她就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家,辛辛苦苦地抚儿育女。待得几个女儿出阁,唯一的儿子黄少云又一病再病,没让毛新美少费心。儿子是她的…  相似文献   

4.
老人在往可乐瓶做成的水烟筒上装着烟丝,装好后,她抬起头,望着我说:“问吧,孩子。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慰安妇。”坐在老人的面前,很久很久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对老人开口。如果有可能,我愿永远不向她提问,不问60多年前在她身上发生过的那些往事。老人将嘴抵在水烟筒上,她深吸了一口,接着又叹息般地呼出刚刚吸进嘴里的烟,开始讲起当年自己被日军强掠进慰安所的悲惨经历。1942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未满15岁的陈亚扁正在家中的堂屋里织着桶裙,嫂子和姐姐则在一旁舂米。突然,几个端着枪的日本兵闯进屋来。姑嫂3人吓得呆在那,不知如何是好。“日本兵叽哩咕噜的一阵乱嚷,眼睛在我们3人的身上扫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停留在我的身上。他们把姐姐和嫂子赶出了家门,然后用匕首割断了我身上系着的连着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的黄贵荣老人去年度过102岁的大寿,精神爽着呢。我们去采访她,刚一进门,老人就迈着小脚张罗茶水,还端出一盘水果招待我们。黄贵荣的老家在四川成都,婚后与老倌子开了个杂货店,卖些盐米酱醋,更多的是卖布,卖自家织的土布。黄贵荣做事手脚麻利,年轻时织得一手好布,织布的梭子在她手里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一匹布不几天就织好了。她织的布,布面又紧又密,做成衣服,几年都穿不坏,所以生意不错。现在没得布织了,但她还是喜欢缝缝补补,织织毛衣。她年过百岁,眼不花,手脚灵,头脑清晰,与她多年的织布生活不无关系。问起饮食,老人说:她家过去…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见到阿群婆婆,是在敬老院的一次长者康乐活动中。我注意到她,是因为她和其他老人不同,除了穿着特别整洁干净之外,她还有很强的自尊心。那次活动中,所有参与的老人都得到一份小礼品作为游戏奖励,但阿群婆婆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欣然接受奖品,因为她玩游戏没过关,她把小礼品又还给了我。  相似文献   

7.
找母亲     
报纸在显著的位置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是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小区里流浪着一位老母亲,她说自己有一个叫芬的女儿。记者问她住所、姓名,她却一无所知。现在她患病了,宿在一幢楼房下的自行车棚里。 报道刊出后,新闻部的电话响个不停。先是有一位女士在电话里说,那个老人肯定是自己的母亲,她患老年痴呆症在三个月前走失了,家人四处寻找,已经花了不少钱了。说着她就在电话里哭了。记者便安慰她,让她赶快去认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男士打进电话,说那位老人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年前在火车站走失了,她患有轻度的记忆障碍症,家人已经寻…  相似文献   

8.
87岁的钟清莲老人,因股骨颈骨折卧床已经两年。走进她的卧室,就像走进一幅素雅清新的国画——窗前开着鲜花,床头放着书籍,桌上摆着电视机……她面色红润,斜靠在整洁的小床上,微笑地迎着客人。   老人那温馨、安详的目光,分明在告诉我,她正过着舒适的晚年生活。   采访老人的独生女——岳阳市长江动力机械厂 57岁的退休医生周弋立,原以为能获得许多素材。谁知,她对如何孝顺老母闭口不谈,倒跟我说起了母亲艰辛的过去。   老人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大家庭,在八姊妹中她排行老大。为她的婚嫁,父母千挑万选,直到她 23岁时才…  相似文献   

9.
今年74岁的周淑华老人在22年前就做了一件在全国有影响的事情: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老年人婚姻介绍所。为此,她成了名人,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做节目。而且,日本的一家电视台到沈阳,用了17天的时间给她拍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视片。最近,就是这位周淑华老人又创办了一家“关爱空巢老人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0.
湘西的清晨.大雾还未散去.吉首火车站广场边就有一位老妇人,推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操着浓重的乡音,向来往的旅客打听有没有要拉的货物和行李。老人满脸沧桑,又黑又瘦,衣衫单薄。二十多分钟后,她终于帮一对做蔬菜生意的中年夫妇拉了一车货。老人把一根磨得发亮的车绳套在肩上,弯腰弓背,低着头.  相似文献   

11.
开心时刻     
悲喜交加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子坐在公园长凳上独自垂泪。警察走上前去,问他出了什么事。"我75岁了,"那老人哭泣着说,"在家里我有个25岁的妻子,她既漂亮,又聪明,并且疯狂地爱着我。""那你为什么还哭呢?""我想不起来我住哪儿了!"  相似文献   

12.
有个古老的故事说,一位还没有结婚的七十多岁老人到处流浪,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有个好事者问他:“你在寻找什么?”老人面呈憧憬之态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然后娶她为妻。”那人十分不解,又问:“你已经差不多走遍天下,寻找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13.
寻觅着这样一位老人:她73岁却很硬朗,说话铿锵有力;她浑身散发着睿智、正直和文化的气息;她质朴,一身休闲装洒脱大气,常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曾获"亚洲诺贝尔奖",被选为"世界杰出社会事业家".就是这位让人敬仰的老人,却极其平易近人,她就是吴青--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  相似文献   

14.
解放区反包办婚姻的名案 走进封芝琴家,迎面就是她至今保留着的旧窑居,这是她嫁到张家后用了60多年的栖身之所。虽然破旧斑驳已经不用了,却舍不得拆掉,因为它见证了她和张柏恩恩爱爱而又充满风风雨雨的一生。老人领着我参观窑洞时,我从她写满岁月沧桑的脸上,清晰地读到了她思绪的远去和内心深处的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5.
文华 《老年世界》2010,(5):30-30
孙凤琴老人,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5岁时参加革命,199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乡企局局长的岗位上离职休养。离休后的孙凤琴老人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在她身上没有一丝暮年黄昏的影子,依然满面春风,一片夕阳红。知情的人看出了她慈祥的目光中闪现着一个宏伟的目标,智慧的大脑中正在勾勒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相似文献   

16.
嫂嫂     
山,重峦造蟑,连绵不断。山道上,一辆板车正缓缓行进。推车的是一位青年妇女,躬着身一步一步地走着。她脸上的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干硬的山道上。板车颠簸一下,她就要望望车上的人:“爹,疼就吱声。”“又要拖累你了。”板车上的老人望着儿媳的身影,心里一阵酸楚。女人是我的堂嫂嫂,老人是我的伯父。我伯父叫钟颗章,是平江县梅仙镇小源村人。用迷信的话说伯父“八字”不好,是苦水中泡出来的。他结婚三次,第一次不到两年,妻子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死了。第二次结婚不到三年,妻子又生病去世,留下~个患脑膜炎的聋哑女儿。悲痛欲绝…  相似文献   

17.
正裕 《老年人》2014,(10):34-35
正2002年,江苏淮安市一位九旬老媪租下当地一个环卫工人家庭的一间空房栖身。环卫工夫妻女的叫张海琴,男的名唐玉宝。两年后,孤苦伶仃的老媪再也掏不起房租,善良的环卫工夫妇非但没有为难她,反而赡养老人安度晚年。其间,他们3次搬家,夫妇俩始终把老人带在身边;老人生病住院,他们又举债为她治病……老人名叫汪梁氏,早年与丈夫结婚后没有生育儿女。2003年2月,汪梁氏的老伴因病去世,因为欠下了不少医药费,老人只好卖掉唯一栖身的房子还债。时年91岁的汪梁氏,无依无靠,只得租间房子居住。经人介绍,她结识了张海琴一家。汪梁氏顺利租到张海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大兴安岭东逝的流水,崔曾女老人走了! 她走的那么安详,没有一丝遗憾。但她对党的炽爱和忠诚像兴安岭的水脉一样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9.
高汉武 《老年人》2003,(3):26-27
2003年元旦初始,98岁高龄的汪剑云老人又将一批亲手制作的书签,从台湾寄到了湖南桃江兰秀图书馆。丈夫去世5年来,她一直惦记着家乡的这座图书馆。她深知,这座图书馆凝聚着丈夫一生的心血。汪剑云老人现居台北市,她的丈夫是国民党台湾“立法院”前秘书长萧先荫。孤儿寡母求读书这个凄美的亲情故事发生在湖南桃江县一个叫游家冲的小山村。萧先荫是个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的前3个月撒手人寰。他出世后,养老扶幼的重担全落在了他母亲薛兰秀的肩上。一个裹着三寸金莲的农家妇女,既要赡养婆母又要抚养幼儿,其中的艰辛难以言喻。所幸的是,…  相似文献   

20.
与诗同行的老人于爱珍李永军诗啊你使走向死亡线的我又昂起头颅生命很美,又很短只要这口气在我就要诗这首诗出自山东临朐老人于爱珍的《晚霞》诗集,它可是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初冬,我去采访,见到老人的那一刻,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我知道她是位残疾人,可没想到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