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谴责小说是在近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下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新小说".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革新,而是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已兼具"目的"和"手段"双重甚至多重意义,并代表着一种权力和意义对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以及叙说方式等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渗透.这使晚清谴责小说的文本本身与传统文学的面貌不同,需要在大众传媒的视阈下才能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博客“热”的“冷”思考 ——对新闻博客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博客及其所代表的传播现象引起了新闻传播理论界的关注。对这一新的传播现象需要科学、理性和冷静的分析:博客既是个人传播的工具也是社会舆论阵地;新闻博客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使它不可能取代大众传媒;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管理的积极性,是对大众传媒的补充,但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协调、价值规范的功能,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的内在规定性及传播规律和传播形势的必然要求促使我们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但在大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进入一些误区,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对大众传媒进行科学定位与分类,搭建新的传播平台,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强大阵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后喻文化"是对信息化社会人类代际传播机制与文化传播特征的一种描述,它构成技术经济在文化传递中造成新的重要影响的传播语境.本文立足这一新的语境的成因以及针对传媒转型,回应了这一现实问题的能动性对策,即提出了强化传播内容的现代性、整合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延伸传媒产业的互动化、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四项大众传媒的攻略.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最为发达的北美地区,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企业商展至今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其产业业绩稳步增长.这种传播不仅与新兴的网络传播紧密结合,而且在地域分部、企业深度上都在不断提高其影响力.这表明,在"地球村"时代,大众传媒并非企业营销唯一有效的形式.北美地区的企业商展近年来各项指标都在有所增长,这是大众传媒时代人际传播不可替代的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6.
"两级传播流"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有限效果时代,更重要的是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突出个人影响——面对面的交流弥补大众传媒宣传的不足,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信息流",更是一种"影响流"。本文从"两级传播流"的第二级入手,运用"意见领袖"、个人影响和人际传播等概念,通过对四川彭州宝山村在5.12地震前后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得出人际传播是农村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的结论,并基于个人影响广泛存在的事实,认为在中国农村存在着"两级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和谐成都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与现代科技传播密切相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为建设"和谐成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和谐成都"、"智慧成都"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是提升广大市民科技素养的重要力量;为传播民生科技,实现和谐成都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城市科学管理,高效运行,推动人文成都、田园成都加快实现。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众传媒机构实质上是美国政府的"宣传部门",它不断将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梦的"硬内核"传播到世界各地,是美国梦"硬内核"的"软包装".美国大众传媒传播价值观最大的特性是隐性传播,具有隐蔽性、多元化、娱乐化等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但其过度自由的特性,对社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相似文献   

9.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指导理论,这种理论吸收了17世纪西方思想家群落的理论精髓,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建立和发展相对独立自由的大众传媒体系鸣锣开道.时过境迁,20世纪50年代,西方大众传媒的垄断现实和泛滥的煽情报道已使"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显得不合时宜,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倡导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因而决定取而代之.其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和新闻传播理论家沃尔特·李普曼针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前提和主干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批判,对这种曾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理论起到了颠覆作用,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取代"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政治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众传媒于其"喉舌"功能之外,还应发挥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将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事实上的单向传播(灌输)模式,使双向对称传播真正得以落实,从而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政权政治与政权外政治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军队反恐行动攻防交替,多种多样,基于当前传媒作为反恐战场,传媒作为反恐力量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考虑从传播的角度更为细致地探讨大众传媒与军队行动之间的正向互动可能。反恐行动、恐怖活动和公众舆论之间与大众传媒、社交媒介可产生三个不同的传播交集,由于不同的交集区域,反恐与恐怖的对峙态势有着较大区别,大众传媒的介入方式各有不同,反恐行动的传播模式也需因时制宜。为此,本研究据此提出反恐行动传播的三大模式,即"公关传播模式"、"媒体传播模式"和"均势互动模式",探寻规律,寻找策略,以期借助行动传播最大限度地削弱恐怖主义行动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是人们了解信息、掌握社会动态的技术手段,更是人们了解城市形象的窗口和名片。目前,技术的进步把人们带到社会变迁的十字路口,互联网思维下的传播路径更加多元化,这为城市形象的构筑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最好的传播方式是提取其文化符号、构筑其空间价值,并将这些资源转化成一种"文化资本",依靠互联网手段进行传播和扩散。城市在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如何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支持下挖掘城市文化符号及其内涵,使城市形象传播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兴起并得到重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媒介发展动因.它在宏观上缘起于"民本思想"的媒介化轨迹、政治媒介化诉求;在微观上缘起于新闻传播品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与传媒科学发展的业务突围;它是我们构建和谐传播、和谐传媒,有效服务于社会建设、满足受众多元与深层信息需求的媒介途径.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的某种亲近感、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受众对媒体的"平易度"感知和"平等"印象的效果评估;另一方面也是大众传媒构建和具备这种印象感知与效果预期的能力.它以平等、平易传播为核心,以构建"亲民"传播模式为应用归宿.本文立足新闻报道中"欠亲和"之现状与问题,结合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从认知心理学的"印象感知"发生、转换的过程性机理出发,系统阐释了研究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之价值,初步构建了具有可行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是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传播载体。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在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上肩负着重要责任。我们要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传播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正遭遇新的语境、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大众传播对主导意识形态价值的消解、大众传播效应对主导意识形态导向的弱化、大众传播对主导意识形态影响的削弱、大众传媒公信力对主导意识形态权威的牵制、"数字鸿沟"对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掣肘。只有实现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传媒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才是解决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来,我国流行音乐从开始起步直到现在都与大众传媒密不可分。大众传媒是流行音乐广为传播的平台,扮演着启蒙者与开路先锋的角色。大众传媒又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流行音乐,致使流行音乐的种类、题材、形式、构成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因此,大众传媒对流行音乐有着深层次的影响。这种影响缘于它们都是现代大众文化工业的一部分,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愈趋深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对外传播中的地区形象塑造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湖北可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塑造"中部崛起的发展形象",塑造"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湖北楚文化形象"等,以促进和谐湖北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上密集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或明或暗地传达了强弱不一的性别意识。而"碎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重要特征。由于"碎片化"传播现实的存在,大众传媒上出现过的女性角色,常常显得变形与夸张,结果是扭曲了女性的真实情况。本文以近年来的"金庸小说"、"选美"、"超级女声"、"快女快男"等几种媒体热点事件作为分析对象,旨在考察作为男性意识的新权力网络——大众传媒是如何来制造与操控女性的社会角色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冲击,古代诗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播困境。只有变革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大众传媒时代的古代诗歌传播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呈现出融合互动的趋势,人际传播大众化,大众传播人际化。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亲和力强等优势,人际传播可以弥补大众传播的劣势。大众传媒对人际传播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际传播的相关原则贯穿于大众传媒活动的始终,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