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蒙古族的《格斯尔》,卫拉特蒙古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三大高峰。解放以来,对三大史诗的搜集、出版,批驳了中国没有英雄史诗的谎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前几年《江格尔》已经用托忒蒙古文、回纥蒙古文陆续出版。现在我们计划把《江格尔》的全文用汉文译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目前其第一卷本出版之际,我们回顾我国对《江格尔》的搜集出版里程,展望未来的研究,并简要介绍卫拉特人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江格尔》起初以民间口头形式形成,并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充实, 至今还在蒙古族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着。这部史诗广泛地流传在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人和17世纪20年代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西迁到俄国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中间。此外,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林、察哈尔等地区以及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喀人中也有一定的流传。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及突厥语族民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也发现了《江格尔》的一些故事。《江格尔》是在中、蒙、俄三国境内流传的跨国史诗。 《江格尔》是口头创作,…  相似文献   

3.
作者把"江格尔"名字的由来和史诗主人公生活原型的关系当做突破口,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去鉴别他们的成果,提出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论点和独到见解,从而论证:《江格尔》发源于古代卫拉特蒙古,产生于13世纪,定型于15世纪。  相似文献   

4.
一、引论 蒙古学者策·达木丁苏伦在《格斯尔的故事的三个特征》中指出:人民性是《格斯尔》的重要特征,而笔者在对蒙古史诗《江格尔》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江格尔》具有狂欢特征,继而发现狂欢性是蒙古史诗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人民性与狂欢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在以后文章中给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在蒙藏两个民族中同时流传的《禄东赞传说》的最初形成区域、渊源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传、演变规律。认为该传说首先由安多地区向全藏区传播,此后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再随卫拉特蒙古各部落的迁徙传播到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的《江格尔》是一部驰名中外的英雄史诗。它与藏族的《格萨尔》(或《格斯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列为我国的三大史诗。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五部《江格尔》,这是在我国出版的《江格尔》的第一个汉文本。它的出版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的一项重要成绩,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这个汉译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将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尤其是有利于我国“江格尔学”的发  相似文献   

7.
《太古到固始汗时代的历史》是卫拉特蒙古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开篇之作。这一文献中叙述了宇宙、人类的形成及政教发展的历史,是目前所知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中的用托忒文撰写的最早一篇蒙古政教发展史籍。  相似文献   

8.
《江格尔》研究中的文化观与史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格尔》研究中的文化观与史诗观格日勒扎布在我国,关于《江格尔》的产生和形成年代问题,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言而喻,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提出多少种观点,但13世纪毕竟是一个分水岭。因为,13世纪是蒙古社会正式跨入封建社会的标志。也就是说,《江格尔...  相似文献   

9.
《大法典》——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是蒙古封建法的卓越文献与喀尔喀(北蒙古)和准噶尔(西蒙古)史的珍贵史料。符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在分析各种阐明蒙古封建社会的史料时写道:“作为史料的蒙古法令汇编即蒙古‘法典’,对于研究蒙古社会制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往,蒙古法规文献的许多研究者,诸如雅金夫·比丘林、戈尔斯通斯基、列昂托维奇、里亚扎诺夫斯基等,都认为《大法典》也同十八世纪的  相似文献   

10.
《江格尔》是一部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的众多蒙古族英雄史诗中最杰出的一部。学者们认为她的产生年代比较早,整体形成时间大约在15世纪后。富饶巍峨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正是产生、流传《江格尔》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1.
试论托忒文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活跃于从亚洲的青藏高原到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辽阔地区的杜尔本卫拉特人(四卫拉特人),自1648年冬天卫拉特蒙古的名僧及政治活动家和语言大师咱雅班第达创制托忒文以来,就用它撰写、翻译并印发了包括宗教、天文、地理、医疗、语言、历史等内容的许多书籍,其中不少是卫拉特人自己创作的编年体或纪事体历史文献。这些历史文献基本上创作  相似文献   

12.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Б.Л.弗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在《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里,根据对于卫拉特史诗的分析,对英雄副手的形象,做出了一个特具兴味的看法:“卫拉特史诗里,和主要英雄在一起的,经常是自己的朋友,二把手勇士,每每在一部长篇史诗里,总有这样一个人物涌现我们面前,二把手性格受到优美生动、突出的刻划或描写,史诗把这类英雄副手极为详细地报导给读者”。(IC.46)  相似文献   

14.
十五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四卫拉特的内外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变化。1454年巴图特部阿刺知院的政变,虽然使西蒙古卫拉特遭受严重损失,东蒙古各部从早期四卫拉特联盟中分离出来,随之喀喇沁部孛来、野乜克力部癿加思兰等人陆续摆脱绰罗斯部封建主的控制迁徙到东蒙古,但也先汗次子斡失帖木儿太师仍号称奄檀汗,没有放弃统治整个蒙古地区的意图。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斡失帖木儿主力从中亚返回蒙古本土后,曾威胁当时东蒙古的霸主兀赤斤后裔翁牛特部毛里孩王的统治。1478年斡失帖木儿死后,卫拉特势力进一步削弱。但它仍统治着天山北路、漠北西部和贝加尔湖周围广大地区。这一点,早期四卫拉特时期的小四卫拉特联盟的构成已经说明了。那么,早期四卫拉特联盟的最后瓦解,是由东蒙古的达延汗、东察合台汗国的阿拉齐汗的兴起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卫拉特学是普通蒙古学中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又是蒙古学形成过程中的最早组成部分之一.它几乎涉及到整个蒙古学的各个领域,而且是当今国际蒙古学中的一个热门.其原因在于卫拉特学的兴起、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极其丰富。多颜色,多图案。总体来说象个花洞。里面挂着成吉思汗的小幅画照,下面摆着厚重的托忒文的《江格尔》。另外还有必不可少的黄油奶酪白开水。这是一顶新疆人带来的蒙古包。很讲究。搭在北京民族宫西展厅的水磨石地上。筹办“新疆搜集整理出版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成果赴京展览”的工作人员想得很周到。这样设计是想给这里增加点色彩和羊膻味,使参观者更感兴趣,强化记忆。托·巴德玛先生盘腿坐在蒙古包的南方。容光象早晨的太阳。因为《江格尔》,一年前他荣获苏联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金质勋章一枚。还是因为《江格尔》,今年,他又受到文化部的表彰。他精通托忒蒙文,是一位学者,名副其实;又象个牧民,纯朴刻在身上。他让人忘不了他。  相似文献   

17.
15世中至17世纪初,由于漠南蒙古与喀尔喀蒙古对卫拉特蒙古的多次讨伐,卫拉特势力逐渐被削弱,失去大部分游牧地。与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剩余的草场、林地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生存需求。为此,卫拉特蒙古各领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导致土尔扈特部西迁。本文通过研究卫拉特蒙古内部及外部发展势态来剖析土尔扈特西迁问题,以此更加深入阐明了土尔扈特蒙古西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蒙古史专家、新疆大学副教授诺尔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3年3月26日9时20分去世.享年78岁。我刊谨表哀悼。诺尔布先生曾是国际蒙古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代表作为《(扎雅班迪达传)注释》。西蒙古史专家诺尔布先生逝世~~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记者前不久对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目前的研究动向进行了采访,记者了解到: ▲本所卫拉特研究计划中撰著的《卫拉特今昔》一书,是一部研究西蒙古——卫拉特历史及其现况的专著。5月上旬,本书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已赴新疆,前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对新疆境内卫拉特后裔当今现况进行民族学的综合调查,以获取第一手的新资料。课题组力争早日使本书脱稿问世。  相似文献   

20.
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历史悠久,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代称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西部蒙古等等。有的学者认为卫拉特与额鲁特是同义异写或是同音异写,有的学者则认为卫拉特是总称,额鲁特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