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标;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展的个性和健康健全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石;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除先天的生理因素外,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重要因素。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其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为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就要“全面”与“参与”并举,“知识”与“方法”并举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工作应着眼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是一个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正常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一定人格特质的生命个体。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格的塑造过程。因此,塑造符合德育目标的合格人才,首先要塑造健康人格,即健康人格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是一个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正常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一定人格特质的生命个体。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的进程就是人格的塑造过程。为此,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人格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个性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性教育是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个性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 ,即尊重人和人的个性 ,强调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的发掘与发展 ,主张培养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提倡教育的特色化。个性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 ,即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素质相统一的过程 ,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 ,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知识、道德和情感感受力综合发展的总体水平。民族文化素质的基本标志就是民族个体的个性发展程度。当前我国民族文化素质尚存在许多消极面。现代美育学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作为美育的终极目标。审美修养与民族个性、民族文化素质有着内在联系。美育能够弥补知识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在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中所力不从心的欠缺。美育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可替代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概念首先是一个道德教育的概念。思想品质、道德人格比专业知识的学习、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难、更重要、更根本。以人为本要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幸福、终极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宗旨。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今日高校妇女/性别课程异彩纷呈,它在挑战传统性别观念、倡导性别平等意识、塑造女性独立人格等方面给中学性别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出于对“因性施教”的不同理解,部分中学的性别教育仍以塑造“淑女”和“阳刚男孩”为目的,它强化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男女个性的发展。中学是塑造性别角色意识的关键阶段,中学的性别教育应该从刻板性别观念和传统行为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平等与公正的基础上构建无歧视的环境,以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人的个性是胡锦涛提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胡锦涛发展人的个性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尊重与发展人的多样化个性、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胡锦涛发展人的个性思想的主要内容.胡锦涛发展人的个性思想为人的个性发展及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9.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其中,遗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条件。而环境可以被人所利用、改变和抵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主观意识、语言、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人能够被教育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新挑战。开展的创新教育必须走出各种误区,从根本上把握微观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内隐性因素及其发展诉求,革新道德教育理念,拓展个体个性培养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驱动创造动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谈教育对扩展人的价值的作用.这个问题已引起教育界极大的关注.一、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价值从哲学的角度.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人体、群体和人类的价值的总称.人的价值是指人作为客体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因为人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在活动中他是主体,在存在中他是客体.人的价值从他作为客体满足人(个体、群体、社会)的需要的角度看,就是指人对社会的贡献,即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与社会(包括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即取决于他的贡献.人的贡献和成就是人的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人的价值的内在根据.贡献和成就最终应表现于新人的塑造,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从人是手段的角度看,人的价值决定于他所创造的价值.从人是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教育界的元老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事实的确如此,美可以辅德、美可以促智、美可以健体,这是被无数次的教学实践所证实过的。 1 什么是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建设需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人参与才能成功.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培养人的独立个性;二是培养现代人精神气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教育界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秀个性品质。如何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呢?学生个体间是千差万别的,一位教师应该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我认为注重实现教师个体的个性品质发展可以对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教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契合人性发展轨道,不断建构人性、完善人性、促成个体潜能最大化释放的教育。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实施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势在必行。在遵循学生个性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启发思维,尊重个性,塑造精神的教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性化。  相似文献   

16.
特色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和人格,强调受教育者个性潜能的激活和培养,强调以个性的发展带动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特色教育原则包括:科学性与人本性有机统一原则;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原则;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有机结合原则;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有机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一个长时期内,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要通过“三育”(德、智、体)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对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们又提出“五育”(德、智、体、美、劳)是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我们认为,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造就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受教育者实施个性品质教育。所谓个性品质教育,就是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目的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的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旨归,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中,将其列为党的重要议事日程,可谓是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德育作为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其它诸种教育方式的灵魂和核心,目的在于塑造健全人格.因此,如何塑造健全的个体道德人格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加以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人的个性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没有忽视人和人的个性发展 ,恰恰相反 ,重视人 ,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所重视的人的个性发展有三大显著特点 :1.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2 .是基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3.是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辩证统一。由此给人们以 4点启示 :1.必须重视教育 ,尊重教师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 .必须重视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重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必须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弘扬 ;4.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现代化 ,准确把握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先导。新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 :个体充分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德智并重的培养观、人才培养的创新观念、个性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