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本来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而不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但是从狄尔泰开始,"文本"概念被扩大到了历史,"理解"概念被扩大到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就发展为一种哲学,而同时哲学也就降为解释学.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既不是解释学的进步,也不是哲学的进步.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是解释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越界.哲学降低为解释学,是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退缩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而哲学应当作为世界观得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哲学化的缘起——狄尔泰与解释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释学发展进程中,狄尔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从其生命哲学出发进行历史理性批判,试图为人文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这便是对精神进行理解的解释学.他把历史看成文本,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对精神、生命的理解,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解这一方式,人才能把握历史.他的解释学理论承继了一般解释学的形式,把解释学引入了历史观,使得解释学哲学化,直接开启了哲学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间距与理解     
传统解释学把间距看作理解中应当加以克服的障碍,哲学解释学则认为间距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间距意味着理解者与对象之间的差异性,但差异是同一中的差异,间距本质上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统一。片面夸大差异性而否定同一性,就会导致理解中的相对主义;把同一性绝对化则是一种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的。我们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确立科学的解释学意识,并以此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在他的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文艺理论史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观念.他坚定地认为艺术是真理的经验形式;艺术只有在创作与解释者的相遇和攀谈中才能存在;原始文本与解释者之间的距离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使艺术现出真理本性的积极因素,作者的创作与解释者在时间距离中达成的攀谈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的艺术观是惊世骇俗的,也是不无偏激的.  相似文献   

8.
在对时间的理解方面,爱因斯坦与柏格森存在本质分歧.分歧主要体现为:柏格森认为存在基于直觉的哲学时间,爱因斯坦则认为并不存在此种时间.以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巴黎做学术报告为契机,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展开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之争".这场争论在柏格森方面吸引了包括梅洛-庞蒂和德勒兹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在爱因斯坦方面吸引了包括卡西尔和罗素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双方围绕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延续、深化了这次争论.进一步来看,"时间之争"引发的问题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时间之争"不仅是哲学与物理学的时间观之争,也是理性与直觉这两种根本的认知方式之争,甚至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从根本上说是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理解的意义并回答"理解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他在对艺术经验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种普遍的理解模式,即"游戏—对话",这种模式适用于对世上一切经验的理解。"游戏—对话"这一重要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探究解释学的理解与真理的问题。"游戏—对话"可以阐明理解活动所具有的对话性、超主观性、辩证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他看来,理解是一种游戏,我们的世界经验具有普遍的语言性。我们是在语言的游戏中达到对世界的理解的,真理就产生于自我理解的过程之中。任何一种理解都具有对话的结构,在对话中真理能得以自身显现。解释学经验中具有对话的模式,解释学经验就实现于对话之中。  相似文献   

10.
把握"真"与"真理"的内涵是理解"解释的关键.伽达默尔对"真理"的理解是追随海德格尔的,他认为对"作品"或"文本"的理解在于对其所做出的判断之中.而理解与解释则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哲学解释学的指向就是这种不断生成同时又不断消除的"历史视域".阿尔都塞打破了这种"延续性"观念.认为"断裂"是解释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德里达则进一步指出无论"延续"还是"断裂"都不过是"无",一切理解与解释活动本身其实都是"隔离"和"流亡".  相似文献   

11.
当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认为,人是语言的存在物,人在语言中栖息是理解的基本前提和起点,理解中的视阈融合就是一个解释者和本文之间无尽的对话--游戏过程.籍此揭示了理解与语言的共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解释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12.
"理解"的创造性问题是解释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古典解释学所提出的"重构说"对于该问题作了开创性的探讨,但由于受历史客观主义的制约,使其理论缺乏深度。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关于"效果历史"理论的提出,使得对于该问题的探讨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是其“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 ,他对艺术真理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真理发生的方式。艺术作为精神科学 ,具有真理 ,但这种真理却是不能证明的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理解现象去使我们承认艺术真理的合法性。因而 ,他的美学理论也是围绕着“理解如何可能”来进行的。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以及对“游戏”、“象征”、“节日”等概念的考察 ,突出和阐明了艺术的理解问题 ,从而使艺术的真理得以合法地展现  相似文献   

14.
1919年,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助手在弗莱堡大学开设了他的第一门讲授课,这门课的讲稿在海德格尔德文全集中被命名为《哲学的观念与世界观问题》。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解释学直观,他将这种方法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认识论的新的第一哲学,并将之称为"元科学"。这种元科学的出发点并不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世界观,而是对于人的"知识"或者说理解世界的方式的重新界定。海德格尔认为周遭世界体验是比理论性经验更为原初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元科学的哲学就是《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5.
库恩科学解释学基于其历史主义科学观。"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解释学的3个核心概念,其它诸如"范例"、"反常"、"危机"等基本概念都可以从这3个核心概念中推演出来。这3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哲学关系可以依次从哲学解释学"理解"、"解释"和"实践"3个理论维度加以解析。其中,库恩科学解释学研究的意义和解释界限也应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以求融贯一体地理解库恩科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提出并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性质是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包含绝对性的相对性,在人们相对性的理解中包含着绝对的成分,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辩证的理解观,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常营 《东方论坛》2004,(1):102-106
在西方哲学史上,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而是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离开了语言,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的世界性传播同样得到了中国哲学界的积极响应,集中表现在力图"创建中国解释学"和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解释学运用于中国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上。但学界普遍认识和研究不足的是,作为解释学的当代最新形态——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既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解释学,从根本上说,更是实践哲学,而恰恰是在这种存在论和实践论意义上的解释学才真正能够赋予中国哲学以新的思想生命力和理论特色。能否从悠久与丰富的解释史中提升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学以及立足于实践哲学来审视中国思想智慧,确立中西对话与融通真正"交合域"(mutual fusion horizon),推动中国哲学现代复兴和扩大世界性影响,可谓是中国哲学的解释学效应问题所蕴含的真正实质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论"体验"概念的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和解释学这三个发展阶段.体验概念的发展有二个特点:其一,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主体性精神一步步凸现;其二,随着体验概念的发展,体验的非理性因素越来越浓烈."体验"是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我们可以把"体验"视为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理性主义哲学惯用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