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进步主义作为思想旨趣的现代历史观念产生于西方,随着地域性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进步主义的现代历史观念在全世界获得了主导性地位。但是,资本主义所开辟的世界历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普世主义的道义与西方中心的强权的矛盾,并且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传统与现代的对立,难以实现全面的进步。自上世纪初迄今,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遭到现实与理论两方面挑战,成为人们质疑的对象,在西方更是呈衰落之势。通过对现代历史观念演变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现代历史的根本性问题,并由此对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未来记》中表现出来的未来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追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焦虑;小说中“留学生构建民族-国家”的主题,开创了具有历史现代性的留学生小说类型;梁启超把小说用于宣传历史现代性,即将小说作为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性话语,以推动民族建设与革命进程,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乃至20世纪的中国文学潮流有着前瞻性的引领作用;此外,从留学生主人公的角色设置到叙事时间的倒叙手法,《新中国未来记》均仿自西方政治小说,显现了梁启超试图调和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矛盾冲突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出发点此在,其所共在的世界依旧是抽象的、无区别的生活世界,从而决定了海德格尔的解决方式只能是一种诗意的形而上学救赎。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个人。因此,其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生产关系的世界。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的解放诉诸生产关系的改变,其存在论也就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成为一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即作为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论。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开辟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曾以逻辑的运思考察了整个人类历史,并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思想,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性.而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批判性考察与汲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历史思想.本文从世界历史的存在形态、世界历史的内涵和世界历史的普遍性意义三个方面,来考察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6.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历时态视野中,法治的自由价值理论从古希腊到现代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期间经历了分裂与整合,在内在逻辑上包含三种价值观:一种是重视社会自由的集体主义式的法治价值观,从古希腊开创经近代卢梭、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继承与发展,到现今的共和主义;一种是重视个体自由的自由主义式的法治价值观,如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开创、哈耶克等发展了的自由主义的法治价值观;第三种是马克思开创的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相统一的全面和谐的法治价值观.实践证明,第三种价值观最终成为人类应对法治的危机与困境的共同追求.从中国法治发展的状况看,确立马克思式的以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相统一的全面和谐的法治观,对于寻找中国法治发展困境的症结所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拥华 《社会》2013,33(1):75-112
涂尔干是民族主义者还是世界主义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涂尔干有关道德论述的脉络当中去。涂尔干对于“道德始于群体成员资格”的论断,决定了在他的分析当中,不同的群体具有等级差异性,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无疑被赋予了优先地位。如果我们必须回到民族国家来阐述道德的形成,这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在民族国家内部实现世界主义,这是一种鲜明的自由民族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陈燕霞 《社科纵横》2013,(1):198-200,229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因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对个体的生存和人类的命运有着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她将关于政治伦理问题的思考置于对整个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之中,试图探寻一能够避免专政的极权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绝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政治伦理设计,进而为人类探寻一种能够为实现多元化的良善生活提供条件的最佳可能的社会政治世界。本文试图通过从赫勒政治伦理的界定、主旨、基础和内在支柱几个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来展现赫勒政治伦理内涵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杨媚  郧军涛 《社科纵横》2005,20(4):27-28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的商品贸易由少到多,日渐繁荣。全省的城市商业包括国营商业、城市集体商业、城市个体商业以及供销合作商业、城乡集市贸易、集市贸易、对外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迁过程,这为我们当前的甘肃大开发提供了诸多弥足珍贵、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前提,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世界历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马克思认为,只有扬弃异化、消除旧式社会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最终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认为一生中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剧本,是对"任何一种信仰经历的拒绝",拒绝使价值走向虚无,个人的自由在虚无中抖落了所有的义务与责任,在工业社会来临的脚步中,对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进行着颠覆.自由的存在被无限地放大,人的和谐亲密共处向崩溃的边缘逼近,家庭的存在也在个人自由的膨胀中越来越成为不可能,两性关系在个人的极大自由中错位,爱情在错位的关系中,也嬗变着走向圆寂.在宗教的救赎意义被否定之后,家对人在情感上的救赎意义也被否定了,于是男人不再是丈夫和父亲,女人不再是妻子和母亲,家庭伦理变得空泛式微了,最终流于虚无,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更加绝望地陷入一种毫无意义的荒诞之中、孤独之中.家庭的解体是现代悲剧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时形成,这一思想是与实现共产主义内在统一的,即这一思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而共产主义也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提出以后,随着俄国等东方国家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又完善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通过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趋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呈现出新的理论形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在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同时,人类也在向马克思设定的真正的世界历史趋进。  相似文献   

16.
论俄罗斯民法典的编纂及其历史继承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民法学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可谓历史久远,基础深厚.在俄罗斯历史上共制定并通过三部真正的民法典,即1922年和1964年的<苏俄民法典>以及1994-2006年分四部分分别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三部民法典都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因而每部法典都以否定前一时期的民法学原则为宗旨,但是,这三部法典又都不以立法者意志为转移,每部法典的结构体系和制度规则又均以前一部法典或法典草案为基础,体现了法典编纂的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17.
梁树发 《浙江学刊》2003,1(1):50-58
世界历史是一个以物质交往为主导和推动力量的自然历史过程。普遍交往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实现形式。从交往主体看 ,世界历史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国家关系 ,但更是一种阶级关系。基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冲突和以此为基础的阶级冲突 ,马克思得出世界历史条件下共产主义革命的结论。世界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规律。就普遍交往的内容来说 ,世界历史又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活动全面交往的过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根本问题终归是有无问题,一切真正的哲学不是侧重于从无到有,就是着重于从有到无。如果说从无到有是创造、开显,那么从有到无则是摆脱、解放。但是,不管是创造还是解放,都是自由的体现,都以自由为前提。能从无出发或者能回到无,“我”才能面对真正的他者,并且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他者。在这个意义上,他者问题也是一个存在论问题———当然是关于无的那种存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为唯一率先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曾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和热议,江户时代的日本以西方为镜,其世界意识产生了新地理观、新科学观和新文化观三种转向,形成的"新三观"即近代文明观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观念基础。由此提出了集开放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于一身的"合宜的"世界意识概念。"合宜"的世界意识需要辨清和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现代以及历史与价值的关系。进而,从观念文化上总结日本现代化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致力于现代化事业的民族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正义理论沿着康德哲学的思路,脱离社会习俗来探讨社会规范的原则,这导致了“是与应当”的对立,而作为社会分析的正义理论就是要沿着黑格尔所开辟的道路,即在分析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重建正义制度.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理论,抽象地勾勒出这个理论的四个预设是必要的.这四个预设是:社会再生产与传统的价值系统是联系在一起的;把其中的某些价值作为正义制度的道德参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对正义理论的规范性重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这种方法必须使人们能够批判性地运用这种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