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考证了独孤授、独孤绶本是一人,《全唐诗》收其诗时却作二人,是错误的.继而论证了独孤授乃其名,绶当是其字.最后考订了独孤授应博学宏词试是在建中元年初春,而非大历十四年,徐松《登科记考》误.  相似文献   

2.
关于岑参出任嘉州刺史,自长安至嘉州所经历的时事情况似乎较为纷乱,令人迷惑。迄今对岑参这段时事的考订,多以闻一多先生之说为主,近年出版的《岑参集校注》亦从此说。闻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以下简称《考证》)中考订为:永泰元年(765)十一月出为嘉州刺史,因蜀乱行至梁州而还;大历元年(766)二月,杜鸿渐入蜀平乱,表公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列于幕府,同行入蜀。自春徂夏,留滞梁州,七月抵成都。对岑参赴嘉州的时间问题,《考证》定为大历二年(767)七月始赴嘉州任。但闻先生于《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又谓岑参大历元年为嘉州刺史,以杜甫《寄岑惠州》诗作于是年为证。故又出现牴牾。就细详当时史实和岑参入蜀诗作,似觉其历年行事并非完全如此,杜甫《寄岑嘉州》诗系年亦有不确之处,故此略陈管见。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3.
读杜随笔     
《远游》诗的编次问题 杜甫五律《远游》(删韵)作于何时何地?清代仇兆鳌、浦起龙和杨伦三位注家有不同看法,仇氏定为大历四年作于潭州,浦氏以为大历三年“出峡舟行之作”,杨氏更为提前二年,编入大历元年夔州时期。三家的主要依据都是本诗诗语。现抄引全诗如下,然后加以讨论。 江阔浮高栋一作冻,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  相似文献   

4.
关于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李华的卒年问題,我国学术界向来有不同意见,而且各有各的资料根据。寻根溯源,最早记叙有关李华卒年问題的,是唐代著名古文家梁肃的《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该文见于《唐文粹》、《文苑英华》和《全唐文》等古籍。《唐文粹》(卷三三下)所收这篇梁文的开端处有如下一段文字: “维大历九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书吏部郎,赵郡李遐叔三兄之灵”。  相似文献   

5.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卒年,历来诸说纷纭,致其享年亦无定说。李士训《记异》中明白记载了李白“大历初”仍在人世的资料,却始终未被研究者重视。李文结合唐代诸家碑传、序文,考察李白系年诗文,证明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约705)、卒于大历初年(约766),享年62岁。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李渤,于宝历元年(公元八二五)二月来到桂林,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他在桂林四年,曾为桂林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如今的隐山、南溪山就是他在的时候开的,诗人吴武陵作的《新开隐山记》和李渤自己写的《南溪诗序》都说得很详细。我们这些后之游者是不应该忘记“伐棘导泉”的开辟者李渤的。  相似文献   

7.
李白由东鲁入京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之研究李白者,曾认为李白天宝初应诏由南陵入京,我们对此有些怀疑。 一、天宝初李白并未寄家南陵 在李白的生平中,大家曾认为他在天宝元年入京前,曾南游会稽,寄家南陵。但查李白同时代人及唐人的记载,如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及杜甫、高适、任华等人诗文,都不曾说李白在天宝初入京前曾到过南陵、会稽。只是到了李白死后将近二百年的后晋刘昫的《旧唐书、李白传》中才说:“天宝初,(李白)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又因《李  相似文献   

8.
试论独孤及的美学思想,兼考证其《马退山茅亭记》的著作权黄权才独孤及(725-777)在唐天宝末与李华、萧颖士同以古文著名,开中唐古文运动的先声,同时代人对其文章评价极高,远出李白、杜甫之上,而死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逐渐失落,成为知者寥寥的历史人物。笔...  相似文献   

9.
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年)的云南大理县太和村的《德化碑》的作者到底是一人还是两人,说法不一。《中央民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刊载《南诏德化碑》一文说该碑“系南诏国王阁罗凤命清平官(宰相)郑回(汉人)撰文”。但又加“注”曰:“一说为清平官王蛮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秋兴八首》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秋,在夔州写的一组七言律诗。那时连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河北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吐蕃、回纥相继进攻,蜀中将领也不时叛乱。广大人民仍陷于深重苦难之中。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无日忘怀国事,这时,他虽“一卧沧江”,但对“乾坤含疮痍”的境况,仍旧忧愤不已。面对秋气萧飒的现实,无穷的感慨涌上心头,他感慨国运今非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日本明治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发生后,维新派主角之一的梁启超(1873—1929年),流亡到日本横滨,并于此后几年间相继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其中以《新民丛报》的影响力最大,奠定了梁在舆论界、思想界的地位。众所周知,由于长期生活在日本及大量接触日本书报,梁本人和他所办的这些刊物,都不免受到日本方面的若干影响,但日本文化——尤其是1868年(明治元年)前后展开的明治文化,于20世纪初年梁氏的思想言论当中,究竟起了甚么作用?而在出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出川,至大历五年(770)冬,死于湘江舟中。在前后六年的时间内,不论是在出川途中,还是荆楚飘流,都留给后人一幅幅各具异象的山川形胜的图画。这幅图画是从东川至鄂湘具有名胜志和风俗志特点的形象“图经”。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长兴县相继发现有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撰文,《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书写的碑文《圣井铭并叙》、《长兴县令题名记》、《梦鼎堂记》三石(下面分别简称为《圣井铭》、《题名记》、《梦鼎堂》),撰写时间同在明隆庆元年(一五六七年)十月十日。《圣井铭》是横碑,高92、宽147、厚25厘米,文21行,行16字,四周刻有花边。碑原树在下箬寺(又称广惠寺,今在下箬公社杨湾大队,距离县城东五里)。据长兴县志记载:下箬寺原是陈霸先的故宅,陈霸先即南朝陈武帝,在位三年,庙号高祖,年号永定,是“吴兴长城下箬里人”。因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为其大兴土木。宫内还有一井,相传陈霸先出生时,井水突然沸涌出来,陈家里人以此水为他洗浴,因此做了皇帝,故日圣井。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到了明  相似文献   

15.
约产生于8世纪初叶的《风土记》,是同《古事记》(约成书于712年)和《日本书纪》(完成于720年)并称的日本最早的三部典籍之一。它不象《记·纪》那样以皇家系谱为经,记年式的纵向展开记述,而是以地域为纬,空间式的横向展开记述。本文所要探讨的羽衣传说,在《风土记》中就分別记载于三个国别——骏河国、近江国和丹后国。从时间上讲,三个羽衣传说没有顺序的连接,它们之间的关系仅仅是横向的空间排列。日本有的研究者把羽衣传说分为两大种类,即羽衣系和白鸟系。所谓羽衣系,即把羽衣作为媒介构成事件;所谓白鸟系,即把白鸟作为媒介构成事件。就《风土记》而言,其中的羽衣传说同白鸟传说之间的区分大于联系,把两系分別研究,似乎便当一些。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羽衣传说分为天衣系和鸟羽系,结合起来探讨才互为彰著。本文拟就《风土记》中的羽衣传说同中国的羽衣传说加以比较,敬希读者斧正。  相似文献   

16.
独孤及《毗陵集》是大历时期文学家仅存的完整文集,但现有的校勘本错讹甚多,一些学者虽有考证,仍不够完善。本人查遗补阙,订正错讹,对独孤及的50余篇作品系年进行了补证。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唐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中亚恒逻斯河(今塔拉斯河)附近发生了一次武装冲突,史称“恒逻斯战役”。此役唐军失败,很多将士被俘,其中有《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环。杜环被俘后,在大食帝国生活了十余年,遍游阿拉伯帝国所属各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环乘商船回国后,根据他在大食的见闻,写成《经行记》一书。《经行记》原书久佚。不过,在杜佑的《通典》中,还保留了《经行记》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 皇甫冉于大历三年秋归至润州。约卒于大历八年(773)前后。 《秋日东郊作》(二四九) 大历三年、四年(768、769)。 诗云:“闲看秋水心无事,卧(一作坐)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  相似文献   

19.
《旅夜书怀》是杜诗的名篇 ,选入《古代汉语》作为高校教材 ,但历来对该诗的编年似不准确。本文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否定了永泰元年渝、忠之作的说法 ,定为大历三年正月诗人舟出三峡进入江汉平原所作  相似文献   

20.
杜甫(712—770)的诗歌以广博深厚的内容和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文学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自诗人759年弃官走秦州、辗转入蜀已过了七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