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我们现在正在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包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时代,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儒学居于主导地位.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五四"运动以来,儒学受到猛烈的批判,但是儒学的影响仍未完全消失.儒学对于现代化的关系应如何看待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什么最具中国特色?儒学。 宏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优先宏扬儒学中的精华。 人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应尊儒学为指导学说。 这是否有点独尊儒术拉时代的车轮倒转呢?如果我们不是从名分上而是从实际上来考察研究问题的话,我以为儒学出自中国,儒学思想流传几千年,在中国以至东亚各国长盛不衰,恐怕是与中国的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不是中华民族民族的性格,引出了儒学的话,那便是儒学影响了中华民族民族的性格。如是前者,那叫秉性难改;如是后者,那叫瓜熟蒂落。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  相似文献   

4.
“儒学能否现代化”和“儒学是否能有第三期发展”应是同一的问题。先秦儒学是儒学的第一期发展;宋明理学是在儒学受到印度佛教冲击以后的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它适应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的要求,从而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说;那么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儒学可不可能有第三期发展?如果儒学能够有第三期发展,那么它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也就是儒学第三期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照我看“儒学第三期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儒学、现代儒学面临来自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儒学只有顺应历史潮流 ,变换机制 ,转变职能 ,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才能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核心的儒学能否实现现代性的转化?究竟怎样才能使其现代化?现代化的儒学在当代中国文化建构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又能发挥何种作用?或如何发挥其作用?是每一位关心儒学命运、关心中国文化建设大业的学者都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儒学形成于中国封建化进程的始点。生存、活动在权力下移、礼崩乐坏之看秋时代的孔子,在继承、  相似文献   

7.
<正> 一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苦恼着中国思想界整整一个世纪了.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先进思想家,从富国强兵出发,认为儒学缺乏名、数、质、力之学,仅靠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实现船坚炮利、达到抵御外侮目的的.于是,他们提出了"主于中学以西学补所不足"的口号.这个口号虽未使用"现代化"概念,但实质已提出了儒学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当然,这些思想家对现代化的理解是狭隘的,对儒学缺陷的承认也是不大情愿的.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展开,儒学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目光锐敏的思想家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明,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它以不争的事实证明中国在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地位。公元3世纪至13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使其经济发展占世界首位,令西方羡慕不已。但自13世纪起,中国的文明中心地位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则是地中海文明的兴起,并逐渐形成了近代西方文明。一些西方学者经缜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东西方文明约有800年兴衰的转换规律,从本世纪40年代末起,东方文明又逐渐崛起,他们认为,未来的21世纪至28世纪左右,将迎来亚洲太平洋文化圈的全盛时代。1970年勒士尔在临终前曾预言21世纪将成为中国时代…  相似文献   

9.
历史步入近代以后,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曾一再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同时又不断获得新的认可;尽管历史的选择不同,但它所围绕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即儒学与近代(现代)化的关系。这种历史现象表明,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传统,对它的态度固然可以各异,但却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19世纪末以来的批判思潮对儒学作了多方面的清算,并以强化的形式突出了儒家价  相似文献   

10.
<正> 事物的联系、作用和转化是通过中介实现的.儒学与现代化的联系、儒学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也必然借助一定的中介来实现.那么,儒学要通过何种中介同现代化相联系并发生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使儒学中优秀的文化精神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益的. 1.非理性选择几乎谁都承认,儒学在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从而同现实生活及现代化建设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1.
刘宗贤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东方哲学的新进展--当代东方儒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的最终成果<当代东方儒学>一书,是一部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理论内容诸方面均有较大创新的学术专著.该书的突出特色是:立足全球化的当代视野,从东方哲学、东方文化、人类文明形态与模式的独特学术视角,抓住儒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伦理观的理论核心,历史地系统地全面地考察了东方儒学的发生、演变、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学术分析又有现实反思,为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有益的重要的学术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华多年寻求现代化不得,便在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儒学中找罪因.可富有戏剧性的是:经济腾飞,领世界风骚的亚洲"四小龙"却认为,正是儒学的渗润,使他们的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当代欧美也回头在儒学中寻找所谓对已有现代化的超越."新儒学"的影响甚是不小.就同层次而论,儒学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分属不同的观念体系,以儒学来评价西方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正> 所谓"教育现代化",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理解为一个断层剖面的时空观念,它首先还应当是一个历史逐步演进的动态观念,无论历史上的"现代化"历程是怎样的不现代化.也就是说今天进行的现代化不过是历史上已完成的"现代化"历程的一个继续.中国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自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数",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儒学与现代化讨论中,论者大多将儒学与现代化直接挂钩对照,看其对现代化是否有用,很少通过具体近代人物进行具体分析.愚以为这倒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许多论者认为,儒学是封建文化,与近代工业化格格不入.其实不然,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者洋务派人物,大多是宗经笃儒的,尤其是曾国藩.他自称"一宗宋儒",盛赞孔子是"圣之盛也";发誓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开放,西方现代思潮不断冲击着台湾社会的固有观念,作为台湾政治、社会、文化主心骨的儒学面临挑战,对儒学的一系列剖析也就随之而来,如研究儒学现代化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颇具规模。其中有不少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是对“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吴虞等人的激烈反传统主义所作的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应。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作为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开山之作,在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随后,在三、四十年代,冯友兰、贺麟、  相似文献   

17.
新儒学是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脉络、它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自我更新。新儒学在本质上是传统的,与儒学一脉相承,但又吸收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新的形式和内涵。在中国,新儒学经过两个发展阶段:传统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传统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它在融合儒学、道学、佛学的基础上,形成德性、道心、佛性一体的三维结构,精神形态是自给自足、使得中国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会丧失安身立命的基地。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其实现文化转型的基本思路就是“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形成伦理、科学、民主一体的三维结构。这两种新儒学既相通又殊异,作为实现文化转型的努力,它们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儒学的形成发展谈其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儒学的形成发展谈其现代化邱高兴儒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今天,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日显尖锐,儒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也有着冲突.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它的理论是不是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这些问题在我们进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儒学:现代化建设的潘多拉魔盒杨福成今天,在传统文化研究的浪子回头现象中,儒学也一阳始复,成为拯世济民的灵丹妙药。刊登在人民日报6月30日的文章《高科技时代的课题: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似乎更说明了这一点。此文为了论明立论的正确,还引用了外来和...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作为一个有参照系因素的词,指国际间相对领先的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是指政府作为主体对社会发展的直接介入。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协调则指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是企业和民间社会,而政府只以间接的方式介入和对其进行调整。现代社会的标志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此背景下,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扰是传统社会无法包容的。这时,新的矛盾层出不穷,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新的社会发展思路、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调整手段,这一系列的总和,即构成社会发展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本文特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出发,就各国在社会发展现代化管理与协调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做一个图景式的初步归纳,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