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题材创作是中国文学一个旧有的母题话语。陕西文学的农村题材因了柳青、王汶石等的存在,其话语权自然就具有霸权性,形成了在此创作领域内独有的传统与先锋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因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的先后胜出,使这一题材创作超越旧有,描写边界也显然放阔增大,出现了诸如《白鹿原》这样描写中国农民人权问题的先锋性表现新亮点。然而,由于90年代中后期,文学生态大环境的世俗化,写作人自身内里心态的蜕变,农村题材陕西版的先锋性也被之挤压与塌陷,《白鹿原》等作品初始触摸到的中国农民人权描写的亮点也即渐逝,使这一优长于他地的创作题材滑落至滞重的瓶颈状态。如何再树农村题材陕西版,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景观,就中国农民人权意识觉醒的十大悄然暗转心迹与演变,便成为陕西作家乃至中国作家们表现的又一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一从1975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妇女主任》起,李宽定的创作生涯几乎与被习惯地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同步,走过了漫长的十年。十年间他写了七八十万字的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轻易便能理清李宽定创作生涯的脉络,从最初用形象演绎政治观念、政治概念,对生活作浮光掠影的表现到逐渐有意识地在一定题材领域里锐意发掘;从人对生活、社会、政  相似文献   

3.
刘方政 《东岳论丛》2004,25(1):104-108
创作初期,田汉剧作中情感与理性互相纠缠,他往往在情感的抒写中插入理性的"教训",借人物"宣讲"作者的社会见解、艺术见解和爱情见解。反映工厂、农村生活的作品中,他想努力表现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社会性,但创作过程中又渗入了过多的情感色彩。1927-1929年的创作则是情感与理性的反复:抒情剧表现的是不知路在何方但又倔强地探寻出路从而不知所措的迷惘,观念剧则离异突兀、情节离奇、内容无序。"转向"之后所写的社会鼓动剧,其社会意义明显高于审美意义,内容大于形式。从《秋声赋》到《关汉卿》则做到了情感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19、20世纪之交,克洛代尔来到中国担任外交官.在十几年的旅居岁月中,中国风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30年代开始,克洛代尔发表了《根据中国古诗改写的小诗》和《根据中国古诗改写的诗增补》,因为不懂中文,克洛代尔的改写并没有忠实于原作,而是按照时代的审美和自己的风格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移植到法语语言中.中国古典文学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受到“月光”题材作品的启发,克洛代尔创作了一批别出心裁的诗歌作品.他笔下的诗意中国和彼时西方社会诋毁鄙夷中国的社会语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社会背景、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文化视角,加上启蒙时期的“中国热”在法国余温尚存,他继承了前人对传统中国的想象,展现了一幅与西方媒体贬斥中国论调相悖的、诗意盎然的东方景象.  相似文献   

5.
<正> 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错杂、尖锐异常,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戏曲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就题材的选取和创作倾向来说,这时期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在改朝换代、国破家亡的大动乱时代,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往往通过戏曲创作表达他们的故国之思,借历史故事影喻现实,抒发自己亡国的哀痛。因此,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反映历史上朝代更替的作品层出不穷。如吴伟业的《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陆世廉的《西台记》,茅维的《秦廷筑》等。  相似文献   

6.
<正> 峻青同志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散文,也从事过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成就最高、最能显示他的风格特点的,还是短篇小说,特别是反映胶东老区革命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象《黎明的河边》、《交通站的故事》、《马石山上》和《党员登记表》等,更是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他的短篇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对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峻青的短篇小说,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感人之作,大都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时期,题材不外乎两大类:战争题材与和平建设题材。而这两种题材又有不同形式的穿插和交织:写战争题材的作品,往往要重笔浓墨地表现人物对将来幸福生活的渴慕和向往;写和平建设题材的作品,则常常把笔触伸延到历史的回顾中去。这样,就从生活发展的内在联系上,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多数作品都充溢着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华。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与蒲松龄的农民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终生以布衣文人身份生活于乡间 ,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创作《聊斋志异》起了较明显的强化和支撑作用。其作品在取材趋向、题材内容特别是文化视角几个层面都显示了农民文化心理的渗透与影响。这是《聊斋志异》能够在乡野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朱萍 《学术研究》2000,(8):122-126
明清描写家庭兴衰的长篇章回小说有六部《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歧路灯》、《蜃楼志》。这一系列的作品分三个创作阶段明朝中后期作品,比较均衡地描写家庭上升期的盛况与家庭衰落时的衰败荒凉;明清之际和清前期作品,略述发家过程,详写衰亡过程;清中期作品,详写家庭走向衰亡的过程以及衰亡原因。从作品结构上可以分为昔日繁盛永不再来与绝处逢生两大类。这一题材的流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小说作家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心态,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处于没落状态的悲凉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9.
以“落花生”笔名著称的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六十年前,他就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带着奇特的创作题材和温馨的异国情调步上文坛。他那独具一格的作品,成为新文苑的一簇奇葩;它色彩鲜丽,格调迥异,醒人耳目。许地山从1921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开始,到1941年辞世,仅仅度过了二十年的创作岁月。他留世的有小说散文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无法投递之邮件》、小说集《解放者》、小说散文集《危巢坠简》、《杂感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新诗和话剧。本文仅就许地山的创作道路(着重于小说创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创作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导题材,却因承载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而呈现出非乡土化的特征,暴露了乡土文学写作的窘境。从《三里湾》到《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艳阳天》,“十七年”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疏离,甚至都不能够客观地描写合作化时期中国农村真实的社会环境,不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在这场运动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11.
黄东平先生是印尼当代华人作家。至今仍坚持用华文创作的,在印尼也就数黄东平先生了。他在逆境中不忘母语,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辛勤笔耕了300多万字的诗歌、散文、电影剧本和小说等作品。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建树更是令人惊叹。近年来,他创作的《老头家》、《海外的这一家》、《婚宴席上》等10多篇中、短篇小说(约160万字),分别刊登在新马、香港、深圳、美国等地报刊上。尤其是被誉为华侨史诗的长篇小说——《侨歌》三部曲,更是令人瞩目。这部代表作奠定了黄东平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地位。长篇小说《侨歌》三部曲,虽然以昔日南洋某坷埠华侨社会为题材,却反映了几代华侨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与俄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变革。他主张对社会进行改良,不主张激进的社会革命。他的思想影响了他对社会的批判,更限制了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从《平凡的故事》、《奥勃洛摩夫》到《悬崖》正表现了他的思想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人道主义构成了冈察洛夫对社会的批判和理想社会追求的基本立场,对其作品的人物塑造和创作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朽的里程碑经历了“五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的失败,一直到“左联”成立前夕,茅盾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陆续写了《豹子头林冲》、《大泽乡》、《石碣》等三个历史题材的短篇和《路》、《三人行》两个中篇。他努力克服早期创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学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社会进行缜密的、长期的观察,终于在  相似文献   

14.
陈艳辉 《云梦学刊》2002,23(1):83-85
罗丹的《老娼妓》是雕塑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杰作。通过它 ,我们可以看到 :罗丹既十分关注社会现实 ,又注重在作品中寄寓他对整个人类命运及人性的深层思考 ,而且他的创作不拘题材 ,能够大胆地表现“丑”。这些艺术创作理念表明 :罗丹是一位富于真知灼见和创作勇气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整风以后,解放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部队、农村的火热斗争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使这时期解放区的文学创作,无论在题材、人物、主题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代表解放区文学创作成就的主要的是《人民文艺丛书》,探究解放区文学的主题也应当以  相似文献   

16.
论《奔月》     
一这是一个绝无窗子万难破灭的铁屋子,里面的人都从昏睡而将入于死灭了。社会停滞不前,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鲁迅从事新文学活动时,对中国社会就是这样认识的,也是他长期形成的历史观。但是,他没有绝望,时代浪潮的推动,使他抬起头来,要用文学去唤醒昏睡的人滞,并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革命前驱。为了实现这庄严的使命,他主张选择题材要广泛,“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故事新编·序言》)从《狂人日记》起,他的创作都是采用现代题材,到1922年写的《不周山》  相似文献   

17.
吴组细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①而这所谓“动态”并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细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括《小花的生日》、《栀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193年)《黄昏》《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樊家铺》(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  相似文献   

18.
把文学与新闻视作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二者礼尚往来的现象在西方文苑中并不鲜为人见。记者和作家集于一身者多得很。美国的杰克·伦敦、德国的海涅、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加缪等已独知名作家不必待说,眼下一个最好的例子便是意大利当代著名记者、女作家奥莉阿娜·法拉奇。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名人采访记、报道文学、散文、小说等。她所有的作品都已被译成英文和法文,有的译本竟达20来种。她的访问记和小说曾多次获得意大利和欧美各国颁发的新闻奖和文学奖。在新闻中寻觅题材的作家亦不乏其人。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小说家让一雅克·戈蒂埃在从事文学批评和影评的同时,经常从新闻中选取题材,创作了《耳朵》、《一则社会新闻的由来》、《这是违反规定的》、《成年人》等长篇小说。英国作家伊夫林·沃还发表过题为《独家新闻:一本关于新闻记者的小说》的作品。运用新闻笔法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家亦大有人在。美国作家多斯·帕索斯的作品最基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者、自然文学家和小说家,美国国家图书奖二度获得者彼得·马修森的写作视野极其开阔.在自然文学写作中,他致力于描写人类足迹罕至的大自然;在小说创作中,他致力于揭示造成环境破坏背后的各种深层社会根源.无论是自然文学写作还是小说创作,从第一部作品《美洲野生生物》到最后一部作品《在天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各种环境问题始终都处于其写作视野的中心,充分凸显了一个作家的生态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之所以蜚声文坛得益于他所建构的完整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它们是短篇系列《柏子》、《丈夫》、《萧萧》等;散文系列《从文自传》、《湘西》等;长篇系列《边城》、《长河》;民间传说系列《龙朱》、《月下小景》等。正是因为这充满异域情调的湘西题材,使得沈从文在现当代文坛被误解、曲解长达半个多世纪。到了九十年代,又因为同一题材,沈从文被誉为“边城圣手”,当重排二十世纪文学大师座次时,他成了仅次于鲁迅的大师级作家。对沈从文现象如何认识?怎样对其作出合理的阐释?这些问题都有再思考的价值。 我们今天重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题材是因为湘西艺术世界中隐藏的某些东西吸引了我们,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那些本来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意义,才能被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到它:湘西题材是一曲以湘西人生形式的探索为主旋律的生命之歌,寄寓着沈从文期望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