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及园林、雕塑等艺术都很注重"空白"的妙用。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将以宋词这种特殊的抒情诗体为例,由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虚和实的关系入手,讨论词境中"空白"的创造与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艺术当中,合理运用空白,可以使艺术的意境更加深邃辽远。“空白”在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使空间更具意义。本文就中国园林的布局手法受到的中国画布白构图思想的影响,论述了中国园林布局中空白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3.
“远”作为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在审美空间上表现为三个维度,分别为空间之远、时间之远和哲思之远.中国古代词作中“远”范畴的审美内涵,超越时空的距离,由“眼中之远”升华为“意中之远”,最终指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对艺术价值和生命真谛的超越性指引.  相似文献   

4.
试探“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及园林、雕塑等艺术都很注重"空白"的妙用.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试探寻"空白"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渊源,展现其发展脉络,力图为.空白"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义做一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中国艺术”在德国柏林公共博物馆的“前世”与“今生”为考察对象,探讨不同收藏制度和陈列空间中隐匿在物品背后的观念与意识形态:从普鲁士宫廷奇珍室的“异域奇珍”到民族志博物馆的“文化表征物”和工艺美术馆的“人工制品”,以及东亚艺术博物馆中的“艺术”,直至它们汇聚到当下欧洲的文化项目——“洪堡空间”。“中国艺术”在柏林博物馆的收藏和空间流转,很大程度上成为欧洲中国艺术观念变迁的时空缩影,既反映出欧洲认知,理解中国及其艺术的历史过程,同时也表明中国艺术在近代全球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构成意义。  相似文献   

6.
“空白”,原是绘画艺术中的说法:“空白也是画”,讲究在画幅上留出空白。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总是藏着许多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去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深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的精妙技法。在小说创作中,“虚”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留白”。“留白”意指在运笔中出于艺术需要而有意将某一人物、场景省略或弱化,造成一定的“空白”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沈从文在《边城》中恰到妙处地运用了“留白”笔法,从而使小说产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边城》的每一节可以说就是一幅风情人物画,“留白”既是每一幅画面中的独具匠心之笔,又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无形之墨。沈从文的“留白”笔法吸取了中国绘画、书法的美学意趣,同时也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吴亨宏 《新天地》2011,(12):150-151
这里所说的“空白”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体会、感悟、补充、留一定的时空间,表面上看似教学过程暂时中断,实则是教学在师生在无声地依然交流,这种“空白”艺术的适当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使整个教学结构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曲线美,有张有弛;可以在“此时无声更有声”艺术效应中提高课堂效益等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在语言的空白艺术方面已经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它通过语义的多元、模糊、悖谬及反常组合,巧借修辞,动作描写的虚实相生,形象刻画的丰富意蕴,环境烘托的潜在信息,标点符号的标识等艺术手法,以实化虚,创置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在“空白”中寓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进而增强了作品的召唤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雅”是中国艺术精神之一,在整个词史中“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词的创作和批评中“雅”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陈廷焯论雅的突出特点是用沉郁来丰富了雅的内涵,与浙西派不同的是更追求情意结合的雅,而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雅。  相似文献   

12.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像和创造的空间。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白画”的名称,实际上这是从理论角度认识到了留白在画面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中国画除笔、墨、色彩之外在画面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在中国画中称这些空白为“留白”。可以看出,绘画的空白早已被巧妙地运用于画面的组织结构中了,它是画家用笔用墨精心安排留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引言 艺术,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后汉书》(安帝纪)和《晋书》(艺术传)等书里就看到了。它的广义是指一般的技艺和学术,狭义则指咒术、占卜术等,同我们现在使用的“艺术”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使用的“艺术”一词,是在明治维新后被广泛运用的英语的“art”或德语的“kunt”的译文,不管是在本文或现代日语中所使用的“艺术”一词,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词作的出现,使得中国诗歌史上有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唐五代乃至宋初,词被视为“小技”,而苏轼在“以诗为词”的泛文学观念引导下,完成了在词前添加小序、以词人性情为始归、冲破词须协律的限制,使词具备了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特征。他在词的创作中不仅运用诗、文、史,而且使词能够与诗、文表现相同内容,从而使得词体日尊。清代叶燮,作为一位诗歌理论批评家,在《原诗》中提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观条件,即才、胆、识、力理论,而且认为只有四者交相为济,方可使人登作者之坛。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新诗从来就是一座重镇,在中国新诗乃至世界华文新诗地图上均占据有重要地位。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新诗中,做出了下列特殊的历史贡献:丰富了中国当代新诗表现生活的空间;在“文革”期间,台湾新诗更是填补了中国当代新诗的大片空白;在表现中西文化冲突、“台湾结”与“中国结”的对峙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经验。  相似文献   

17.
"空白"是一门艺术,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态之中.空白所形成的虚余地,能给人们提供许多想象的空间,获得视觉上的轻松,从而体现设计"以少胜多"的价值性.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空白与文字、图形的编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影响着版面设计的成功与否,而这三方面对于版面的把握又主要取决于空白的面积、位置、形状等.因此空白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十分重要,在版面设计中绝对不能忽视空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符合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与实、张与驰、动与静相结合的审美原则。试想 ,一幅字画 ,如果全部涂满 ,一点空隙不留 ,将观赏者的视觉感知塞得满满的 ,没有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那就不成其为艺术了。那么“留白”就是要达到笔墨虽止而寓意无穷的意境。1 政治课教学中的“留白”将“留白”这一形式引用到政治课教学中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有意识地留出一段空白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思考、练习、回答、辩证等 ,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而且教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中 ,有快有慢、有张有…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空白鉴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空白”的美学特性、哲学意味和审美鉴赏。指出“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美学特性,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空白”,注重通过“空白”创造独具魅力的诗歌意象;强调诗歌“空白”的运用与诗人追求的人生境界相关;阐述了“空白”鉴赏的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之一,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王国维更赞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早期的纳兰研究多关注其感伤抒情的词作,而他的边塞词作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数量上超越前人.纵观其边塞词,我们会发现他的边塞词在立意、取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边塞词既有沉郁豪放之气,又有凄婉迷离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学诗词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