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育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教育理念与定位"、"阶段性指导内容与设计"、"教学与教法的实施方案"等几个方面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要教育,不要灌输,这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灌输与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分别表现在道德教育的意图、内容、方法上.封闭与开放、非理性与理性、强制与自由构成了灌输与教育的三对矛盾.在意图方面,主张灌输的道德教育是封闭、僵化的,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则是开放、发展的.在内容方面,从历时性上看,非理性的灌输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并持续产生影响;从共时性上看,理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方法方面,从语义学上看,灌输违背道德和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目标看,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抹杀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范式是我们运用库恩的"范式"思想,对道德教育理论所做的一种构建,目的是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全景式的改革意识与改革视域。道德教育范式在结构上有四个理论预制:对人性的预制、对教育目的的预制、对教育内容的预制,对教育方法的预制。对这四部分的不同预制,导致了四种相互竞争的道德教育范式,即宗教主义道德教育范式、国家主义道德教育范式、理性主义道德教育范式,和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范式。道德教育范式尽管不像自然科学范式那样明晰,但它依然具备范式的基本特点和表征。道德教育范式的提出对我们正确认识道德教育理论、树立道德教育改革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鹏云 《河北学刊》2012,32(5):251-254
杜威于早期著述《道德教育原理》中阐述了其道德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是指受道德约束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成果的产物。本文围绕杜威思想中的道德培养以及教育行为与道德的关系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对杜威德育理论的完备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全社会加强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诚信"已被确立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经是事关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搞好诚信道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途径说,一是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整个和谐教育生态的建构,教师的生涯发展与教育生态中的教育变革直接关乎教师的生存与心理健康状态.生态方法论之精髓在于"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的调适,一定程度上关联到整个教育生态的和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承诺目标就是在自我发展和与系统其他要素之间建立起和谐教育生态中的"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正面教育力度,防范为主,照准切入点,对症下药,遏制其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学校管理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富含伦理道德的意蕴,彰显的是以人为本和与自然为友的道德智慧.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加强以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为圭臬的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城市伦理精神和意境的教育,以及加强当代社会公共理性和公德心教育.建立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配套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要求将"两型道德"教育融入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之中,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形式,建立长远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是解读道德教育的两种不同维度.基于教育视野的道德教育,以教育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道德,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教育”道德性,以道德是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为评价标准.基于道德视野的道德教育,以道德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的道德才能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道德”道德性,以道德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生活为评价标准.将道德教育同时置于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之下,可以让道德教育获得教育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双重支撑,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关怀是人的精神需要,又具有广泛的德育意义,把关怀与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活关怀"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人际关怀"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可达到增强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2.
"学在民间"的道德教育路径审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形态教育的内核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则诉诸民族伦理得以承传.民族文化中的活性因子--"学在民间"登台扮演的是一个多面手的角色,而此角色却归属于非正规的教育制度,它或以叙事场景、或以生活场景游离于教育史的外围.它所显示出的日月入怀的开放性、通权迭变的灵活性、洞见症结的深刻性,比肩正规教育形式堪称左提右挈、相得益彰.就道德教育而言,其在民族化方向上的生长,是基于对民族伦理的吸纳、承传与鉴戒,而承载民族伦理的民间民俗活动在现代性语境下均逐一获得新生的话语诠释权.  相似文献   

13.
正统的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道德教育由于陈词过于高调,已经很难取得实效.然而,完全摒弃这种教育,又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鉴于此,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正在教育界蔓延.它不同于正统的道德教育,但打着正统道德教育的"招牌"践行着一种"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言不由衷并按照纯粹的道德形式行动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这种道德教育虽然有助于一时"维稳",但既不正当也不有效,更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杨金旭  鲁艺 《中文信息》2022,(2):218-220
德育是知识教育和经验培养的首要任务.为了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可以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实施道德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技能和道德价值观.以简单传教形式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在外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本文总结了融入学生道德教育的潜在方法,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聚焦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探究其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现象与规律,已形成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门课程的"学"与"教"日渐受到重视。回顾十年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到:"学"与"教"的研究重心偏离,侧重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方法有效性;没有根据心理素质特点而开展教学和学习规律的研究;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教学胜任能力的探讨。鉴于此,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旨在探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为此,初步讨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区别、联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希冀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突显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异质性和关联性.作为高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应被很好地统筹起来.应从二者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方法的异同出发,实现二者在相互弥补基础上的协同共进,构建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道德教育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研究都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从"泛政治化"的道德教育到"主体意识觉醒"的道德教育,再到今天"回归本体"的道德教育,其真相逐渐被还原,实践轨迹日渐清晰,有效性渐次提升。这期间累积的宝贵经验需要去总结,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去揭示,以便为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究竟应以何种模式进行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严重地制约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文章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出发,提出"教师—学生—家长"有机结合与开发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以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化 《理论界》2014,(4):57-60
生命道德教育是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在教育视域下,对话是基于教育参与者主体的平等性而展开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对话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维度,现代语境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必然依托于对话范式。教育参与者的生命叙事、回应与理解是对话在生命道德教育中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