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仪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意统筹安排教育内容,避免内容的缺失疏漏及重复交叉;在教学方式上应该进行多元选择,将课堂教育、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相结合;根据大中小学生的不同阶段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华西村、龙口市南山村、张家港、深圳等地的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魅力和光明前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文明礼貌行为"四位一体"的整体效应;对公民的道德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唱响时代主旋律,形成与时俱进的品格,又要继承传统,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沃土.  相似文献   

3.
对青年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要想立足社会,创立事业,必须从学礼、懂礼开始。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礼仪教育,学校应该把礼仪教育真正地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貌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实践活动,借助社会上的"权威"来加强教育效果,教师应成为遵守礼仪规范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一个区域内人们在交往时所认同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概括地说,礼仪属于道德的范畴,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枢纽。文章阐述了礼仪与道德修养的关系,礼仪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对礼仪及其社会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高度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引导者。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礼制建设的顶峰,又为封建社会礼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礼仪制度史上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周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大,是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周之所以能在礼制建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高效率的礼仪教育制度密不可分。西周的礼仪教育早在灭商之前就开始了,灭商后又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其形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其特点主要有:王室高度重视,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参与,重视情景教育与实践教育等。其中不少做法对当今的青少年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为例,介绍了东西方礼仪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的实际,根据国外礼仪教育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提出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分析了礼仪教育的时代背景,清晰地描述了我国礼仪教育的发展脉络。礼仪教育的现状是:礼仪研究空前繁荣、礼仪教育深受欢迎、社会礼仪培训热火朝天。因此,促进礼仪教育的发展要制订政策、完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理论体系;加强深层教育;改进教学方式。当然,问题是多方面的,也存在诸如礼仪研究不够深入、礼仪教育轻男重女、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教学课件相对匮乏等。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失礼现象比较普遍。大学生对礼仪的理解似是而非,甚至自以为是,有些大学生过度自尊以至自恋,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因此,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的“必要礼仪”的概念 ,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倡导的“必要礼仪” ,应该是消除了旧时代色彩和剥削阶级印记、摈弃了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并且顺应时代和社会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礼仪。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符合道德精神的行为范式。中国现代女性礼仪的构建要体现现代中国伦理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为基础,形成义利统一、公正平等、自尊自律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以平等、尊 重、宽容为基本原则的礼仪规范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礼仪教育和文化培植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礼仪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精粹。本文深入具体地分析了中华民族礼仪的各种基本属性和外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荀子一方面将礼同人的内在本质及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价值源头;另一方面以法来充实和改造礼,建立了道德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礼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的教育变革留下了辉煌的成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从政治育人到知识育人,再到文化育人,新中国的教育变革历程波澜壮阔.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总结新中国教育变革经验,从文化育人方向对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的历史条件下,在个体的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的社会形势下,只有文化育人,才能引领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担负起科教兴国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就改革的进程来说,经历了"立足本土——批判现实"的知识论立场、"面向世界——应答挑战"的知识论立场,以及与之伴随"复杂性表征——现代性及其超越"的知识论立场。这种立场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就的发展轨迹,践行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礼仪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礼仪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是与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的。东方国家的礼仪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运用。礼仪是东西方伦理的融合之处,东西方礼仪中蕴含着共同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核心价值就是创意,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案例,从中探讨文化意象的创意功能和意义,即:结构历史叙事,沟通古今时空,写意国家形象,隐含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产业政策发展及演变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取得巨大成就。文章通过梳理40年来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探究其演变轨迹特征,从而归纳产业发展逻辑,助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政策的阶段性实施和实时调整,切实营造了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氛围,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持久的动力和支撑。十九大报告对文化产业政策的重视,将进一步促使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业态不断延伸,产业模式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如何挖掘这一历史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大学生开展礼仪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构建了基本内容框架,并探讨了培养提高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