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表现为整体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欠缺,转移流动就业投资成本过高,乡镇企业少、规模小吸纳劳动力有限,外出转移就业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为此,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消除歧视实现就业市场的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打造知名"劳务品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 ,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4.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5.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转移主体素质的制约;待转移劳动力观念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制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制约等。为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差、稳定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素质不高,进而提出职业素质教育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短期培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的观点,构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江西宜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在农民工就业和增收中作用显著。城乡差距、剩余劳动力多等是转移的主要原因,"阳光工程"培训是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培训中存在就业后离职率高、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应当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已就业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发挥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师资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户籍身份和社会性别的双重影响使农村妇女在作出流动决策时面临着比农村男性更大的压力。农村妇女的年龄、教育、婚姻、在学子女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对她们的流动决策产生影响。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把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官方的就业渠道,以促进农村妇女的流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国农村妇女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对近二十年的中国农村妇女研究重新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中国农村妇女研究所涉及的性别与劳动就业分工,农业女性化问题,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及其变化,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及培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农村妇女与贫困,农村妇女与人口再生产,农村妇女与资源、环境和持续发展,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说明,从中总结出经验和不足。农村妇女发展要联系农村实际,要针对多方面因素考虑农村妇女发展与农村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农村妇女研究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入手分析当地农村妇女的实际情况,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运用国外有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等途径来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Motherhood negatively affects female employment in majority populations across Europe. Although employment levels are particularly low among women of migrant origi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therhood–employment link in migrant popula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family formation differentially affects the labour market position of migrant women and their descendants compared to natives. Using longitudinal microdata from the Belgian social security registers, 12,167 women are followed from 12 months before until 48 months after the birth of their first child for the period 1999–2010. Levels of activity (versus inactivity), employment (versus unemployment) and full-time employment (versus part-time employment) are compared between natives and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women of Southern European, Eastern European, Turkish and Moroccan origin. We find that activity and employment levels decrease to a larger extent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among women of migrant origin than among natives. With respect to activity levels, differences between second-generation women and natives are largely explained by socio-demographic and pre-birth job characteristics, while differences between first-generation women and natives are not, suggesting that other factors such as tied migration patterns determine labour market attachment among first-generation mothers. With respect to employment levels, unemployment is increasing more among women of migrant origin of both generations than among natives, also when controlling for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signals differential access to stable job positions as well as to family policies. In sum, the results draw attention to the challenge that parenthood creates for mothers of migrant origin in terms of retaining and gaining employment, but also to the role of labour market entry and early career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它表现在性别职业及部分女性职业下沉,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困难,男女两性收入和社会保障差距的扩大。造成此局势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制度存在缺陷,男女雇佣成本和培训成本的差异,女性主体意识低下和就业动机的不足。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改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就必须促进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意识社会决策主流化,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研究视角,可分析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及其原因。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有较大的生活压力感;两地分居的婚姻状态也导致她们处于性压抑状态,且具有强烈的孤单感;她们的不良情绪如烦躁、压抑等在丈夫外出务工后明显加剧;不安全生活事件、性骚扰以及对丈夫的担心导致她们的安全感很低。这种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使得农村婚姻和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大大削弱。为了缓解留守妇女承受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外务工的丈夫应尽量为妻子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农村社区应组织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理论尤其重视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认为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获得整体性人力资源高资本存量,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增值的关键所在。为促进民族贫困山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探讨并提出了武陵民族贫困山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对策:建立武陵民族山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民族教育文化事业,致力于提高民族贫困山寨妇女文化素质;紧扣发展主题,推动民族贫困山寨妇女创业就业;培养山寨妇女参政意识,提高山寨妇女参政能力;加强医疗卫生工作,促进山寨妇女身心健康;充实完善女性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民族妇女的维权机制;引导山寨妇女超越自我,更新观念,培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文章提出了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实施“异地转移”战略,拓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渠道;按照劳动力市场统一的思路,将目前分离的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重点从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这两方面,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查,之后更多的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近几年来逐步拓展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行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迁移与回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但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失地妇女的非农就业问题;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影响;三是农村外出务工妇女迁移和回流选择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