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雅·美     
当历代文物——无论是钟鼎彝器,还是雕塑陶俑,或是绘画书法……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在我们胸中油然而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可名之曰:古雅。 古雅一词,从字义上来说,即是古朴典雅,高尚美好的意思。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  相似文献   

2.
燕国是周初分封的一个侯国.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周武王讨灭商纣王以后,封召公于北燕.燕国建都于蓟,即今北京市.燕国起初是比较弱小的,它“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由于燕国处于这种特殊地位,它就比较重视向东北发展.许多考古资料证明,燕国的势力一开始就向承德、凌源、宁城、喀左并沿大凌河到朝阳、北票这一辽阔领域延展.1955年辽宁凌源县马厂沟的农民在耕地时得一青铜器“匽侯盂”,其铭文日:“匽医(侯)乍(作)(?)盂.”燕,在西周春秋金文上都作“匽”,战国金文则作“郾”.“(?)”即“锛”字,同“(?)”,读ben,蒸饭的意思.“盂”就是一种蒸饭的器具.顾颉刚先生在《三监的结局》(见《文史》1988年第一期)一文中评价说:“这器虽小,这铭虽短,而它的历史意义却长.”陈梦家在《西周铜器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不同,各民族习惯法的产生方式迥异,并形成了不同的习惯法类型,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秩序结构。回族习惯法体现了社会秩序存在的一个维度。本文通过对回族习惯法的产生与渊源的阐述,揭示了回族习惯法的特征和特殊的类型学价值,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袁芳 《中文信息》2005,(3):42-46
城市之内,城市之外,居无定所随花香。习惯了自由呼吸的人,硕大的背包,风尘仆仆的行装,一进入城市总是那样的格格不入,看到高楼大厦便怀恋江南河边的瓦肆,吸进一口仿佛能滴出汽油的空气,便后悔没有把草原的青草揣入胸怀,与行色匆匆的都市人擦肩而过,脑海里却总是浮现出雪山上那一张张红黑的脸庞。城市之内那些标志着星级的灰色建筑总让人压抑,大堂内那些职业的微笑怎么看总有几分不由衷,于是漂泊的我们奢侈的渴望,在这沉闷的地方,寻找到本该属于城市之外的那分温馨和乐趣。本期我们筛选出5家富有情调的客栈,相信会给你的旅程带来一份浪漫。  相似文献   

5.
写“家”的古小说陈辽家,首先是指家庭。而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在中国,国和家连在一起,称“国家”。《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可见在战国时期,“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侗族“款约”制的形成入手,对侗族习惯法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中总结了研究侗族习惯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主改革以前,彝族社会在缺失国家直接统治的状态下,长期通过家支的方式来组织奴隶社会,由此产生家支制度。在关系叠加视角下,彝族的家支社会既存在基于财产关系对立而产生的奴隶制,又因血缘家族关系的延续与放大而缓和着对立关系,形成等级分化基础上的家支共同体,从而形塑着家支内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分离又双向依赖的双重性政治形态。家支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动单位,通过双向的家支权力结构、双重的头人权威来源以及互依型的权力义务关系,建构出稳固的等级身份制度,成为彝族社会公共权力与统治秩序的稳固基础。直至民主改革后,这种双重性的政治形态才因外部性国家力量的逐步介入而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8.
家支制度是彝族最重要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家支道德给予了凉山彝族最丰富的精神营养,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凉山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对此,彝族家支开始尝试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来解决当代彝乡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以使家支道德在凉山彝乡面对重大困境之际发挥最大功效,传统家支道德吹响了现实突围的号角.  相似文献   

9.
说起坪山办事处的党建工作,就不能不提家德工业园联合党支部,其开展了党建带群建、党群共建成功经验工作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内多家媒体对其两新组织党建经验作了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兴起于欧美的宗教现象学,以其系统的方法论独树一帜,成为当今西方宗教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宗教历史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在宗教历史学和比较宗教学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以“描述科学”、“观察科学”、“经验科学”著称于西方宗教学术界,其任务是通过对广泛的人类宗教现象的观察、思索、分类、比较,揭示宗教现象的结构联系,破解宗教现象所隐含的意义,把握人类宗教意识发展的规律性和规则性。而  相似文献   

11.
周礼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主体以传统周人共同体的古代习俗为基础,并部分吸收了夏商习惯法而形成的。这些不成文习惯法规范着周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种细节,一些青铜器铭文中所反映的土地交易、司法惩戒等活动都是周礼习惯法的具体判例。有的情况下,周王会任命掌管具体某项司法活动的人员,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在王官之外,由各种名誉良好的领主根据习惯法进行仲裁,或者由当事人之间依据惯例自行调解。此外,周人对其它族群的习惯法表示尊重,即所谓“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宋国、殷人、淮夷等不同族群也根据自己传统的习惯法进行自治。  相似文献   

12.
花腰傣习惯法是千百年来通过口耳传诵而保持下来的,它对调节人际关系,维护民族秩序,促进花腰傣地区的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强化国家法的功能的同时,不能忽视花腰傣习惯法的作用.应因势利导,使花腰傣习惯法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感情·意境·观察──从古诗文中学习写作裘本培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一书中指出,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  相似文献   

14.
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集中地和大本营,扎根于其中的契约习惯可视为客家民事习惯的代表,对客家族群的日常经济生活发挥着重要影响.客家契约习惯特别看重书面形式,流行实践性契约.由于受宗族习惯的影响,客家民系对家庭事务契约的代理人有约定俗成的排序机制,代理人对外签约享有广泛代理权.客家民事习惯法中,凡有定金、违约金的情形,违约方不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违约的保证担保仅有连带保证担保一种形式.租不过半、息不超本和人死债灭等民事习惯,则人性化地限制了过分沉重的债务.  相似文献   

15.
以"新人"为突破口,通过"新道德"的换血,从而达到"新国家"的目的,乃是五四先驱的一个基本逻辑构成。将"心身薄弱"的"纨绔子弟"改造成"心身两全"的"朴茂青年"也就成了五四先驱最初追求的"立人"目标。所谓"心身两全",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当《新青年》"主撰"意识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后,"德育"便作为不二的启蒙法门被给予了超负荷的重托。至此,五四先驱的"立人"目标已由原先的"心身两全"变成了"以德为主"。要"立国",须先"立人",而"立人"的路径则是"立德"。他们的这种以"新道德"的换血来造就新国民、新国家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的"修身治国之道"可谓如出一辙,其中无不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新安理学逐渐成熟,徽州成为一个充满宗法意识,克守宗法条规的典型区域。祠堂宗族势力实际控制、瓜分着众多偏僻的村落板块.甚至取代官方维系着地方秩序的稳定。以族条祠规祖训为主体的徽州宗族习惯法。则成为徽州乡村各种政治力量调和的产物。它在徽州市民社会构建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民间习惯法的形成、演变及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社会现实等几方面入手,通过对侗族习惯法存在原因的探讨,以期借鉴少数民族不成文法律中优良、合理的内涵,从而为进一步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苗族“习惯法”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的“千里苗疆”,并不象反动统治者和某些文人所说的那样,是“无伦纪”和“不相统率”的无秩序的社会。本文从苗族的鼓社组织、“理歌理词”和现实生活的一些真迹中,探讨苗族的法理秩序,试图向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专家们提供一点参考资料,希冀这些资料对苗族自治地方的政权机关在制定“单行法规”时有所稗益。据清代文献记载:乾隆元年 (公元1736年) 8月15日,皇帝对苗疆经略总督张广泗奏“苗疆善后事宜”一折的批示中,曾明确地说:“苗民风俗,与内地百姓(?)别,嗣后一  相似文献   

20.
习惯法与民族社会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社会控制是以特定的社会规范为依据而实现的,离开了特定的社会规范,也就无所谓民族社会控制.然而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社会秩序结构模式存在着差异,但习惯法作为民族社会控制的主要依据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在此,我们着眼于现实社会,以藏族地区社会为例,分析民族社会规范与民族社会控制,并对习惯法作为传统法文化在民族社会控制中发挥的正反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