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喜 《甘肃社会科学》2003,(2):99-102,107
对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的理解 ,迄今仍存在着自然主义或基督教神意观念支配下的解读 ,前者在马克思那里看到的是 17世纪自然科学的“自然”发现 ,提供给马克思的惟一基础是“能量性的” ,从而把文化逻辑消解成了工具逻辑 ;后者在神学的读解方式中 ,试图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困难” ,而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类似性。前者深受“科技”或“经济”决定论的影响 ,而后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纳入神学的范围。它们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理解 ,仍囿于唯物 /唯心之传统对立的存在论立场  相似文献   

2.
阿伯拉尔在<哲学家、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对话>中结合12世纪的时代精神,在基督教神学内部开展了一场神学的思想解放尝试,提出在哲学家、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进行对话,这种对话首先在伦理层面展开.通过阐述阿伯拉尔对理性的二元区分、基督教对科学的辩护以及在神学内外的对话等内容,可以明确,阿伯拉尔一反中世纪早期独白的思想传统,首次确立了一种新的对话思维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阿伯拉尔是对话伦理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析了巴赫金以对话为核心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以及巴赫金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深远影响,认为巴赫金关于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理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既宏观又微观,结合了“历史与美学的思考”。巴赫金对文学本文作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的重要发展。巴赫金理论主要包括:复调、语言杂多、狂欢化现象;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主体性建构;言谈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话主义不仅是对转型期文化的不确定、未完成性的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思索、把握当代文化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4.
由于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影响、“非意识形态化”的冲击和理论创新中误区的存在等原因,在以抽象的人学分析为特征的西方思潮面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面临着逐渐被弱化的危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铺设对话平台,通过重塑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的形象、以爱国主义为内核重组意识形态话语、确立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底线等途径,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汪舒明 《社会科学》2004,(11):119-124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亲犹主义。它是当代美国所经历的广泛的文化变迁的结果。希伯来文化曾对美国文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在当代,美国犹大人已经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文化上成功地实现了“美国化”。犹大教和基督教在当代的对话则开启了两大宗教历史性和解的进程,建构起“犹大教——基督教传统”这样一个文明认同的共同基础。此外,20世纪末美国社会捍卫主流文化的保守冲动也助长了主流社会的亲犹主义。  相似文献   

6.
段吉方 《学术研究》2015,(3):136-142,160
当代英国文化理论家托尼·本尼特对形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他的文学理论研究中最具理论深度和思想启发的内容。在对形式主义文论的批判中,本尼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如何继承形式主义的理论遗产,在意识形态的疏离效果中超越形式主义文论"文本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本尼特深刻地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的理论困苦,同时也在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中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新的理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宗教领域的反映,部分基督徒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人道主义、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对基督教提出了自证、改良及中国化的要求.他们一方面回应“五四”知识分子的质疑,寻求基督教与新思潮的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在反基督教的潮流中以中国化的方式进行自我改造,主张建立本色教会和本色化神学,对20世纪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9.
整个人类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除了作出各自特有的贡献外,又彼此影响、互相吸收和汇合。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长期以来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宗教、哲学和自然科学。可以说,不了解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也就几乎无法了解西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基督教神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其历史渊源究竟如何?它和古希腊哲学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在这些基本问题上,不少西方学者出于种种偏见,将基督教神学阐述成为纯西方的宗教文化现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英国神学家威廉·英,断言欧洲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纯思辨型的基督教神学方面的著作,《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似乎不会受到哲学界、美学界、宗教界、文学界过多学者的瞩目。但从深处看,联系 到刘小枫博士个人学术道路和志趣,以及当代中国文化思潮来看,这并不让人觉得意外。首先,刘小枫由美学、心理学、哲学转向神学,他为汉语思想提供  相似文献   

11.
在新全球化语境中引领文明对话和思想撞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平 《江海学刊》2004,(1):32-35
新全球化与文明对话 ,构成马克思主义当代语境。破除学科壁垒、积极应对新全球化时代文明冲突与思想对话 ,不断激活和张扬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精华、文明活的灵魂的本真性 ,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对话本质上是基于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之上、在“时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精华”之间展开的、以新全球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撞击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杨昕 《理论界》2015,(3):40-43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同时需要明确总体发展目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紧密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中心任务,必须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对话与斗争,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主导性地位的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持续推进、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不断拓展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3.
徐海波 《学术界》2003,(6):172-176
弗洛伊德的“文化”具有相同于“意识形态”的功能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弗洛伊德对文化的研究能为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4.
哪里有希望,哪里就有宗教——布洛赫的“元宗教”理论安希孟60年代开始的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使布洛赫(ErnstBloch)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哲学对希望神学及其形形色色的政治神学起了一种酵母的作用。他对宗教抱着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其出发点与结...  相似文献   

15.
非理性是神秘主义的本质特征 ,而神秘主义的高级阶段和成熟形态是宗教神秘主义。在世界三大宗教中 ,神秘主义思想在伊斯兰教中比在基督教和佛教中更具有主流色彩和世俗意义。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 ,伊斯兰文化的神秘主义精神与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有着互动性的、对话式的关系。本文拟从中国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给文学提供的创作生成资源和环境、大而化之的整体式把握的创作致思方式、注重“静”和“空”的艺术表现效能以及由此生发的“孤独”的审美境界这三个层面 ,解析中国当代西部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的神秘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波 《学术界》2002,(1):108-115
马克思在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中指出 ,“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在于“旧意识形态”与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中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于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1〕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那么它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是在与这个基础的关系中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科学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联系 ,探讨意识形态与虚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侯惠勤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项目批准号01BZX009),2005年7月结项,成果形式为专著,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该成果的主要观点、基本内容是:1意识形态在当代是个极其重大的话题。对于“文革”失误的纠错拷问着意识形态的历史定位:如何在克服“泛意识形态化”的同时避免“非意识形态化”?对于“苏联模式”的反思拷问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制度: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又不“唯我独尊”?适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拷问着传…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的"法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中,除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外,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批判法学、后现代法学、经济分析法学、现代法律诠释学同样参与其中.不同的研究向度决定了"法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认识,而这些研究向度之间又存在着沟通、对话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美的物品,从文学的来源、构成直至鉴赏、接受,无不浸润在意识形态氛围之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自阿尔都塞以下,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阿尔都塞建立了他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这是他文论的中心,也是他对后来者产生影响的根本点。阿尔都塞提出了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浸润”与“距离”的复合关系,规定批评的任务即揭露文学本文  相似文献   

20.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按照舆论统放适度的原则,以“一”(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导“多”(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以“多”促“一”,“一”“多”共生,“一”“多”共荣。应坚持阶级性与普世性相统一,既要正视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现实,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也要认识到,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矛盾,民主的方法是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矛盾的主要方法,“以人为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之一;既要承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也要承认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充分尊重和努力扩大普世价值,以维护世界和平并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谐与稳定。应坚持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正确把握批判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关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以西方文化为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