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 《东西南北》2014,(16):26-27
50年前,中法两国合作之手紧紧握在一起。从那时起,为两国相知、相交、惺惺相惜而默默奉献的人涌现无数,法国翻译家林雅翎(Sylvie Gentil)女士便是这些友好使者中的一位。而她也是将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翻译成法文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京政治学院读研究生时,给自己确定了一些必读的学术刊物,以了解学界的研究动态.<学习与探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当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这份刊物的学术水准高,能及时反映学界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度追踪;  相似文献   

3.
4.
据苏联《心理学问题》1986年第4期报道,1986年3月在明斯克召开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青年心理学家的地区研讨会,讨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19个城市和科研中心的100多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出席了会议.?.A.坎德鲍维奇在报告中根据苏共二十七大精神谈到心理学在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任务.他认为,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是加  相似文献   

5.
高校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孙正林1994年7月,在全国专家工作会议上,人事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等单位联合提出了旨在加速培养和选拔一批进人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它一经提出,立即在全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引起...  相似文献   

6.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论著,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立场。《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立场是儒家的,《韩非子·显学》的学术立场是法家的,《庄子·天下》的学术立场是儒道兼综的。三者不同学术立场的选择主要基于作者自觉的学派归属意识。《韩非子·显学》和《庄子·天下》对墨家和名家的批评所体现的是儒家哲学的情感意识和实用思维。至于《荀子·非十二子》的“同门相煎”主要来自于儒家内部的观念分歧。  相似文献   

7.
李姝 《东西南北》2014,(21):76-77
如果你是《生活大爆炸》的粉丝,你一定记得某一集里,谢尔顿为了节省决定吃什么的时间,通过摇色子来决定每一餐的食物。他不止在一集里抱怨过,如果他能省下被生活琐事所困扰的时间,他能有多少时间用于他伟大的科学研究以及欢乐的游戏时光啊!现在,谢尔顿的困扰可能真的可以解决了,解决之道就在于一种叫作“Soylent”的“食物终结者”,这是美国青年罗布·莱因哈特的“发明创造”。吃饭是低效率行为“吃饭实在是个太大的负担,既费时又费事!我们只有一个小厨房,还没有洗碗机。”  相似文献   

8.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符平 《社会》2006,26(2):136-158
青年农民工适应城市的实践受到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的影响,其形态和逻辑被四个世界型塑。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都是其实践世界之社会与人际关系结构的直接反映。他们通过实践性惯习的生产与再生产方式,来寻求一种界定并表达自身身份的社会适应性。这足以使他们应付城市的一般生活,并不一定需要获得现代性来适应城市。乡土性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较大的路径依赖作用,获得一些现代性特征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适应、融入城市。青年农民工实践世界里诸多冲突关系和限制因素直接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和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9.
周泽鹏  肖索未 《社会》2022,42(4):104-133
通过对A青年空间的案例研究,本文力图呈现制度性个体化背景下中产阶层北漂青年所经历的双重生活。在高度竞争性的制度环境中,北漂青年一方面形成了适应功利型人生模式的奋斗自我,另一方面却对制度化的生活感到怀疑和失落,在制度依赖与自主需求之间挣扎。在青年空间中建构社会交往成为他们探寻“本真性自我”的方式。然而,青年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以“反日常”为前提,本真性自我的建构往往成为一种悬置性体验,并且悖论式地遵循着制度化生活的逻辑。本文反思了现有文献对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讨论中功利型取向的“奋斗个体”范式,丰富了对个体化进程中当代青年生活处境与主观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月是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学术交流的规模效益、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推进高校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学术月的作用,须处理好学术月与日常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活动与日常事务,学术交流活动的质与量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部分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及胡适的相关经验为线索 ,揭示比较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中国思想传统同外来文化 (印度与西方 )的两次遭遇为例 ,探讨比较哲学在文化会通 ,包括展示本土文化的价值信念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以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关系图式的复杂性 ,以及隐喻问题为题 ,讨论比较哲学常见的方法论难点。作者认为 ,虽然我们难以给比较哲学一个形式上完满的说法 ,但是揭示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颜李学派,以承接孔孟道统自居,批判程朱理学,是清初实学思潮的先锋。代表人物为颜元、李塨、王源及程廷祚等人,主张人性一元论、“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义利观和“习行”的修养论,其理论在清初、民初及现代几经沉浮,反映了政统与道统的角力与联盟。展现这一学派的学术生命力,反思其学术命运历程,梳理其学术观点,对现代中国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门忠民 《唐都学刊》2011,27(1):121-122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且相互作用。"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青年职业意识的分化与综合苏颂兴本文认为,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青年的择业方式和意愿、职业流动和适应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这种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新的综合,成为职业意识成熟的标志。职业技术教育通过...  相似文献   

15.
国际局势大变革、国内思想文化交锋以及新时代青年自身特殊性对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引导提出新的要求。调查发现,新时代青年广泛树立起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科学的社会道德观以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个人目标,但同时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个体与集体利益、建立理性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调查中我国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坚持建章立制,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的学习生活特点,进行立体化的青年价值观引导。  相似文献   

16.
谢宇 《社会》2008,28(3):81-105
奥迪斯·戴德里·邓肯,于2004年11月去世。他对当今社会学和人口学的量化推理实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科学史的背景下追溯邓肯作为一位量化社会学家所产生的影响。将O. D.邓肯的社会科学哲学置于“总体逻辑思维”的传统中进行分析,这一传统起源于查尔斯·达尔文,其后由弗朗西斯·加尔顿引入社会科学。作为分析的一部分,我将对统计分析的两种方法加以区分(起源于两种主要的有关科学的哲学视角):高斯或类型逻辑思维和加尔顿或总体逻辑思维,并进一步对邓肯在社会科学中的量化推理视角进行细致讨论,特别是他对于社会测量、路径分析、结构模型、计量经济学和Rasch模型的看法。本文的一个重要主题就在于O. D.邓肯很快意识到社会科学中量化方法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局限性,他尤其被内生的总体异质性所困扰。正是这种异质性使得在社会科学中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具有定律性质的推论变得徒劳。因此,O. D.邓肯十分鄙视那些试图效仿物理科学来探寻假想的社会普适法则的做法,因为他坚信这种法则并不存在且毫无意义。对于O. D.邓肯来说,统计工具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总体差异的系统性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将大量引用O. D.邓肯过去未经发表的私人通信。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5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全球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务实合作与前景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中国前国务委员戴秉国、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出席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理事长北冈伸一,日  相似文献   

18.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8,24(5):86-90
朱筠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曾任安徽学政,刊刻<说文>,奏请从<永乐大典>中辑录逸书,一生以倡导朴学为己任.他性情宽容,结交众多,善于奖掖人才.清代著名学者汪中、章学诚、黄景仁等人都曾得到过朱筠的帮助.可以说,清代朴学风气的形成,与朱筠这类善于宏讲风流的士大夫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姜利标  卫小将 《社会》2013,33(1):225-240
《“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1(应星,2011)是研究中国抗争政治的一本新著,其理论尝试和学术观点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书中不乏作者对社会转型时期抗争政治现象研究的敏感观察力,也体现了丰富的社会学想像力(米尔斯,2005).因此,从适宜的视角去诠释该文本,构成了本文评述的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尽管乡村社会的变迁动力来源于物质生产与交往,但乡村社会的精神生产与交往却有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既可为乡村社会的稳定提供合法性解释,又可为乡村社会的变迁创造精神动力,因而分析乡村社会中的精神生产与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常人的精神生产与交往常常遭受社会力量与国家组织的殖民,尽管国家力量的赢弱,曾使乡村社会的精神生产与交往陷入混乱,但是国家力量倘若没给社会、个人在精神生产与交往方面留以足够的空间,乡村社会同样面临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