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近义构式“少不了”与“免不了”在功能表达及情态特征上具有不同特征,这需要从事件的模态性、语用的偏向性、时体的实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意义的虚化过程来看,“少不了”由表客观状态发展到表主观评注,“免不了”由表客观强调发展到表主观评注,都是副词情态化和主观化不断增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一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从词性和语义、句法、语用的角度来探讨“一行(xing)”。从词性的角度来看,“一行”具有名词和数量短语的部分性质,同时还有一定的依附性;从句法上来看,“一行”的句法位置比较固定,具有后置性;从语用的角度看,“一行”经常出现在新闻语体中。  相似文献   

3.
情态副词“厮”与“相”在元代均可表“互相”之义,但二者在语义组合、句法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具有着历史更替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词义、句法位置、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为”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为”的语法化是“为动”双宾语句消失的主要原因。动词“为”在词义泛化的基础上,由于句法位置和组合功能的变化而最终失去其原来的动词意义和在句子的核心谓词地位,虚化成表引进服务对象的介词,从而导致其双宾语结构的消失,形成新的“介·宾·动”结构。  相似文献   

5.
“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词义、句法语义和音义匹配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发现上古汉语中存在一些“方式+结果”动词,包括表致死义的“弑”类动词,表断折义的“截、斩、拉”,表分离义的“剖”,表使出义的“抉”,以及通过音变构词派生出的“贯_去、染_去”。这些动词所处的语义场中通常存在一个作为上位词的“致使+结果”动词,且在上古汉语中都没有相配的表状态...  相似文献   

7.
安阳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中的表时助词“动”用法独特,从句法位置看,“动”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后,还可以与“唠”共现加强虚拟意义;从表时能力看,“动”句可体现先时、同时、后时的时间关系;从语法化角度看,“动”经历了作动词、作可能补语、表时点义、表假设义、作话题标记的历程;从语法化动因机制看,其语法化与句法位置、使用频率、隐喻、重新分析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8.
评注性副词“幸亏”“好在”都可以表侥幸义,后接有利性条件。“幸亏”“好在”的话语功能和表达功用包括主观评注和客观衔接。随着语篇交际动因和高频类推机制的影响,二者都已发生了标记化,演变成具有主观评价和客观衔接功能的标记。就标记化表现形式和标记化程度而言,“好在”的标记化表现形式更丰富,标记化程度也更高,具有连词化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事”和“必”连用,可组成“事必1”“事必2”和“事必3”。“事必1”是词组,意为“事情一定”;“事必2”和“事必3”分别继承了“是必”作为词的两个用法:“表推测语气,一定会,一定要”和“表必要语气,务必,必须”;在语义特征、句法分布和组合搭配上又不尽相同。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该结构内部成分和语言内部系统的调整,无论“事必”还是“是必”,作为词的用法已经衰退。  相似文献   

10.
新描写主义视域下的比较分析表明,“同样”和“一样”虽基本语义接近,但存在诸多“同中之异”:句法方面,二者在能否充当补语上形成对立,虽都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但各自受到不同的条件限制;语义方面,二者在量性特征、能否用于比拟以及心理扫描方式上存在差异;语用方面,二者均具有篇章衔接功能,但“一样”限制较多,“一样”的口语色彩强于“同样”。  相似文献   

11.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询问句和反问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对立造成二者都有其特有表达式。现代汉语中的附加疑问句和“吧”字问句是两类典型的询问句特有表达式,而且从渊源上看,两类问句间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是汉语中最具特点的句式之一,也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最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把”字句已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前人对“把”字句的研究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把”字句的句式研究、“把”字句的相关句法成分研究、“把”字句的功能研究、“把”字句的语法化研究及历时演变研究等几个方面。当然,“把”字句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有关“副名”和“S比N1还N2”构式的研究较多,但几乎没有涉及两者之间的压制研究。鉴于此,文章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分析“副名”对“S比N1还N2”构式的压制作用。研究发现:当“副名”压制“S比N1还N2”时,后者对前者的信息既有传承,也有阻断。在句法方面,传承了名词形化和增强语的特征,传承了名词的部分特征。在语义方面,传承了名词表典型意义的特征,但阻断了表典型意义的突显方式;传承了增强语表主观性的特征,但其主观性比“副名”更强;传承了抽象名词和指人名词具有语义对立关系的特征,但其具有的语义对立关系名词比“副名”构式更多。  相似文献   

16.
“一+N(名词)”比较容易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凸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凸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凸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重要表时标记“的”。表时标记“的”所在句子即为表时“的”字句。文章从语义入手,在外显作用、表义重点、使用条件、否定对象、分布位置、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表时标记“的”进行了多维度语义考察。考察结论;外显作用上具“外显已然”语义特征;表义重点上具“凸显焦点”语义特征;使用条件上,句类选择具“倾向认识句”语义特征,谓动选择具“唯动作性”语义特征;否定对象上具“否定凸显焦点”语义特征;分布位置上具“唯谓后性”语义特征;语法意义上具“强化现实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 ,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方面看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不能扬此抑彼 ,随意抬高一面而贬低另一面。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必须克服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举一反三”僵硬化、功利化、理科化倾向和“举三反一”表面化、无序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从时间指向关系上对体标记“着”和“下去”进行分析。认为虽然二者都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但是在时间指向上仍有细微差别,正是这些差别导致了二者在具体使用中的差异和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