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读到济南大学教师刘艳芬博士的新著《佛教与六朝诗学》,感觉这是一部揭示佛教和中国诗学相互影响渗透关系隐秘的难得佳作。《佛教与六朝诗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全书23万字。该书针对佛教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断代研究较少、专题研究较少、文艺学研究视点较少的实际情况选题,从文艺学角度着手,分主体研究、意象研究和范畴研究三个专题,对佛教与六朝诗学关系展开系统分析和深入探析,将佛教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佛传与僧传是佛教传记的两种基本类型.印度佛传丰富,传主释迦牟尼由世尊成为救世主,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也体现了印度民族特有的神话思维.中国僧传发达,基于深厚史学传统的僧传,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的历史意识.佛传僧传既有不同的民族特征,又有相同的文类特点,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中既有印度佛传对中国僧传的影响因素,也有中国史传文化对印度僧传的反馈作用,形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兵教授研读佛书,纯粹是出于弄通佛法、解宇宙人生之谜、获得安身立命之本的浓厚兴趣,可谓宗教性的追求。他认为,当前国内的佛教学术研究尚不能满足佛教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佛教研究学者,应具备一般的宗教学知识和系统的佛教知识;具有一定信仰或起码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佛教时多能全身心投入,容易理解佛法、了解佛教现状。大乘教义必出佛陀,大乘经的多数源出佛说,仅依个别部派所奉的《阿含》论佛陀,未免以偏概全;关于佛教现代化,研究佛教的人,只能有理有据地提出意见和方案,供佛教界和政府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古印度佛教经文《佛本生故事》对泰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与思想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指出在思想继承的同时,也存在批判。  相似文献   

5.
高梓梅 《南都学坛》2000,20(5):42-43
作家写文 ,大都体现一种观念 ,一种思想。然而 ,《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体现的思想则是复杂的。细品味它为佛儒思想的糅合。从《聂小倩》、《席方平》、《林四娘》等魂灵故事看 ,佛教思想占主导地位 ,但又不同于西方佛教思想 ,这种佛儒糅合的思想与中国佛教思想相吻合 ,但更有它独特的地方 ,笔者称它为蒲松龄的中国佛教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7.
《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略评程恭让《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编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韩秉方研究员,著者则是台湾当代著名佛教学者江灿腾先生。本书包含江灿腾先生的九篇佛学论文。其中,《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论...  相似文献   

8.
导言陈红兵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佛教生态思想文化研究,其专著《佛教生态哲学研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之后又陆续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宗教》等刊物及相关学术研讨会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与张子礼教授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发表的《以德性论为核心研究佛教生态哲学》①、  相似文献   

9.
麻天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级)、博士,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国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10.
科学意义上的比较宗教哲学出现后,我国学者也逐步展开了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对生态要务、伦理要务、信仰形态、智慧形式等讨论,以期唤起人们以一种新的、比较的视角来打量这个时代。高深博士的新作《天道与圣言:〈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以下简称“《天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版)的出版将比较宗教哲学研究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提要]近一百年来,日本学术界在引入欧洲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等方法,在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这种研究范式的局限乃至弊端也开始引起反思。另外,围绕“大乘非佛说”“大乘佛教的起源”“《大乘起信论》的真伪”“如来藏思想是不是佛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深刻影响到东亚乃至世界佛教学术界的研究走向。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学术界在佛教福祉学、佛教生死学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拓,力图挖掘佛教学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南京大学哲学系具有悠久的宗教学研究学术传统。孙叔平先生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 导研究佛教、道教的著名学者之一,并且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宗教学博士。接续优良的学术传 统,南京大学哲学系一直是我国宗教学研究的中心之一。1988年,该系设立宗教学专业硕士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郭朋同志长期从事佛教研究,近年连续出版《隋唐佛教》、《宋元佛教》、《明清佛教》和《坛经对勘》等著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最近应哲学系邀请,从八月十二日至六月十日,来我校讲授“中国佛教”课程。郭朋讲授的“中国佛教”课程,先概要地介绍了印度佛教史略和中国佛教史略,进而着重讲授了魏晋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各宗派的主要代表、师承关系、学说、经典及其社会使用,最后还选讲了若干佛经、论述了研究佛教的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佛苑新花——读《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王道成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公元前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以后逐渐发展到全国。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寺庙文化,并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的北京,是佛教和寺庙...  相似文献   

15.
汤用彤先生是我国一位知名的爱国学者,是位中外著名的佛教史学家。他学贯中西,通晓梵文、巴利文等多种外语,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乃至西方哲学。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的研究,晚年还曾注意研究道教史。他的主要学术论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往日杂稿》、《康复扎记》、《隋唐佛教史稿》等。共中尤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册)和《魏晋玄学论稿》为最著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在中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最近中华书局把汤用彤先生已刊与未刊的学术著作编辑成《汤用彤论著集》,将分册陆续出版。现  相似文献   

16.
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诗人马呜的《美难陀传》,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国外已陆续出版了《美难陀传》的多种译本,有关的翻译和研究著作也覆盖多种语言,但中国未有译介。《美难陀传》主要讲述了佛陀度化堂弟难陀的故事。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有极其鲜明的佛教特色,在艺术上,它也展现了令人瞩目的闪光之处与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美国比较宗教学家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采用主题分析法,以基督教过程神学的核心范畴"创造"、"过程"与大乘佛学的"空无""因果"进行比照诠释,在佛耶比较的视域中论述了佛教中道、真俗、体用等范畴,凸显了佛教信仰、实践的特殊之处,揭示了佛教的价值和基础所在,彰显了佛耶两大宗教深入交流对话之可能,为佛学的全球化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9.
散布尼泊尔加德满都盆地的大量的石制佛塔,除了斯瓦扬布等大型佛塔之外,在街头巷尾和佛寺内的石制还愿塔通常在塔身四方雕刻四方佛,按照右旋顺序,从东方起雕造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以佛塔自身作为大日佛的象征,共同形成金刚界曼荼罗五佛信仰系统。部分佛教也雕造了佛母、天王和护法忿怒像。这类佛塔在中国内地多有表现,并可与中国汉译密教佛典相互照应。随着密教的进一步发展,在尼泊尔等地又形成了本初佛的概念,以佛塔自身象征本初佛,原先居于中间主位的大日佛反而退居于阿"佛与宝生佛之间,位于佛塔的东南隅。类似的佛塔曼荼罗起源于印度,而极盛于尼泊尔,在中国西藏也有类似的造作,并出现在唐喀佛画中。尼泊尔的佛塔曼荼罗处于佛教美术从印度向中国传播的中间地带,也兼有中印度两国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宗教学研究四人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是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之邀、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发起的一次小规模的学术讨论。虽然参与讨论的学者不多 ,但所涉及的问题却相当广泛和深入。参加讨论的四位学者均为我国宗教学界的领军人物 ,他们各自所在的单位更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 ,这就使这次讨论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