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作为对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思,反思小说曾在新时期形成文学热潮并引起强烈反响。总体而言,政治是反思小说的主要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既体现为对特殊历史阶段的政治得失的总结与考量,也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政治情怀的表达或政治身份的诉求。就张贤亮、王蒙两位反思小说代表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在张贤亮那里,政治苦难于知识分子来说不唯是历史的馈赠,而且是政治浴火重生的熔炉。而对王蒙来说,即使历史曲折让知识分子遭受政治打击与精神扭曲,也不能改变他们"虽九死而未悔"的"少共"情怀。  相似文献   

2.
张贤亮的小说拒绝休息、消遣和感官愉悦 ,传达精神至上的思想 ,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古小说评点本所见对技法论的评点,旨在揭示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特征,呈现出独特的阐释价值。一方面,在批评过程中它援引传统批评概念,并结合小说叙事特征使既有批评概念产生新内涵,使中国古代相对薄弱的叙事理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另一方面,古代小说独特的美学品格也因技法论的批评进一步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4.
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主要包括惠子的评论和庄子的自我阐释,刘安、司马迁的评述和阐释,刘向、班固的评说和阐释。虽然此期关于《庄子》文学的阐论并不多,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史上却具有开头和先导之意义。尤其是庄子对其独特行文体例和表现形式,对其独特表现方法,对其独特创作风格和创作指归的自我阐释;司马迁对《庄子》表现形式和虚构特色,语言艺术和诗性特征,话语特色和审美风格的阐释;刘向《别录》对《庄子》"寓言"之概念内涵的解说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贤亮一生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作品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的小说大都以男主人公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且他自始至终都以男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张扬男子汉的雄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张贤亮的小说描写了一系列泼辣、能干而又痴情的女性 ,她们曾抚慰了精神濒于崩溃的男主人公们。张贤亮试图通过这些男主人公来超越自己的苦难 ,但他在超越苦难的同时 ,也把曾经给他以关爱的劳动妇女作为迈向自由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多重空间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作为故事场景而出现的城市空间展示和城市地标聚焦,到政治斗争、权力象征、人才选拔和节日狂欢等都市政治文化的书写,再到发迹变泰的平民梦想、两性相悦的市井传奇、司法公正的内在渴望所构成的市民日常生活描绘,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展示了远比地理空间丰富得多的政治文化表征和日常生活内涵。这些城市书写塑造了鲜明而各具特征的城市意象,同时这些意象又成为城市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文化想象,并使生活于同一城市的市民获得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立场。  相似文献   

8.
张贤亮一生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作品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的小说大都以男主人公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且他自始至终都以男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张扬男子汉的雄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阎连科乡村小说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叙事是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对生命生活的厌恶与恐惧是阎连科乡村小说苦难意识产生的根源,疾病、权力、自然、贫穷、爱情缺失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是苦难意识表现的具体形态,抗争苦难是作品人物应对苦难的最重要方式,也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析当前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具体作品中的具体细节进行分析,指出适当合理的性描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作品 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它可体现文学作为人学的特征,对表现人的内心深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 种图景更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的指向在于彰显批评话语的魅力与意义,借此显现作家作品的价值、审关内蕴及不足之处。当代评论家对郭文斌小说的评论,在批评模式的融合与批评话语的真诚中展开,多元阐释了郭文斌小说的深层意蕴,既体现了文学批评的力量,也体现了郭文斌小说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 《江汉论坛》2001,(4):89-92
本文论述了90年代农村小说苦难意识的发展和复杂状况,指出了它对苦难的根源的多角度追溯,分析了其叙述苦难时态度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难意识的抽象化、哲理化趋向,也说明了态度变化在某些小说中的不良影响。文章对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的进展与不足也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广西作家鬼子,以底层的苦难叙事为其文学书写的内在核心,他的小说无论于故事设置层面还是在话语讲述层面,在底层叙事中,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从其叙述苦难的方式、追问苦难的根源以及人物承受苦难的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鬼子小说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14.
郭群  姚新勇 《殷都学刊》2008,29(1):96-100
作为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莫言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对苦难和悲剧执着呈现。他不回避也不遮蔽乡土世界存在的一切苦难和悲剧性的生存状态,而是赤裸裸地执著于展示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的各式困苦和悲凉,他以他的真诚和良知展示了一个相对真实的乡土世界。苦难和悲剧是莫言乡土小说始终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通过对余华长篇小说人物死亡的悲剧现象的解读,去挖掘这些死亡现象背后所蕴合的社会形态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道德价值观、人性意识等,从而探讨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层次叩问。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相似文献   

17.
张斌 《齐鲁学刊》2000,(2):30-32
新时期现代派小说是一个对传统的美学规范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断的挣脱、发展、拓宽和背离的过程。它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对西方艺术形式的借鉴探索期,多元化发展与繁荣期,文本实验的低谷期。在每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中,作家在审美观念、思维模式、主题内容及表达方式等层面各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打上社会变革、文化思潮与时代精神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19.
刘恒的《农民系列》小说 ,反映的是中国农民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翻耕细作的情景 ,作者用下地狱般的激情去描摹农民人生的惨烈与残酷、恐惧和幻灭 ,[1] (p114 ) 揭示并弥漫了生命的悲剧、人生的悲哀 ,讴歌了农民在困境的逼视中表现出的忍耐、克制和反抗 ,对生命的呐喊、对生活的渴望 ,从而诱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农民的人生作出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阐释的真理性基于它的客观性,而阐释的客观性则必须落实为阐释的公共性。因为在人文科学领域,阐释的客观性表现在阐释的说服力之中,并将自身实现为阐释的公共性。真正具有说服力的阐释都是自由的、即携带着创造性理解的阐释,但这种"自由的创造"必须是"正确的",其正确性就来自阐释的公共性。有关马克思学说本质的先验化阐释,看上去像是一种主观性阐释,但其最终的理论诉求却是阐释的客观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