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2005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但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明显下降.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失衡是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是物质资本形成的来源,只有当人力资本达到一定存量后,才有可能获取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人力资本差异是当前引发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非均衡配置的重要因素,加大对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1997~200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在这几年中,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是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提出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多渠道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吸引和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缩小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合作背景下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考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勇 《学术论坛》2006,(4):111-113
国际、国内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区域合作对区域内各成员社会经济的影响已日渐凸显。由于区域合作,各区域间加强了协作,区域间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区际分工联系和生产要素的跨区流动对区域的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区域贸易、区域投资、区域产业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原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发生变化,此时的区域产业结构问题有必要用新的视野审视。面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机遇,把广西的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大背景下来把握和定位已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区域分离系数定量分析近十年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即随着安徽省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四大区域的工业经济空间发展出现了差异扩大,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总差异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对比分析“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对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经济区位熵和面板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区位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市场因素对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为此,应加强对西部区域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改善西部区域的投资环境,加强西部区域人力资本投入,加快西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房地产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广西房地产投资的诸多因素中,商品房销售额对房地产投资影响力度最大,其他依次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国内贷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其政策含义是: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良性发展,政府需要采取控制银行信贷和积极发展经济双管齐下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1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检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显著,当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经济形势不明朗时,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降低;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区域和不同投资领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和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现有经济形式下,通过建立统一国内市场、调整优化落后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双重视角检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是否会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以及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的科研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对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的影响,表现为影响方向上不均衡性和影响尺度上的不对称性,表明长江经济带的科研投入-产出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应理顺科研投入-产出转化机制、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创新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四条途径。即提高储蓄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节约金融体系内资金。因此实行怎样的区域金融政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 ,我国应实行如下区域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在不影响全国统一大金融市场的前提下 ,构建有差异的区域金融体系 ;着眼于货币化程度的区域差距以及货币政策功效的区域差异 ,实施区域间有差别的货币金融政策 ;着眼于区域间有差别的金融资源 ,优化金融的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9,(6):96-105
基于1990-2015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数据,通过最大最小值的比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度量指标,发现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的演变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平稳"四个阶段。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可以看出区域内经济差距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经济差距在人口减少的因素下表现为东京一极化和地方过疏化。东京圈内少子化令人堪忧,而周边县的老龄化比率相对较高。随着地方圈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地方城市面临消失的危机,地方圈的衰落也必将波及东京圈,从而进入恶性循环。通过建立ARIMA模型,可以预测2016-2020年东京一极集中和地方城市过疏化的状态不会得到缓解,将持续存在;同时,随着东京一极化和地方过疏化的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周边城市青年劳动力向大城市迁移的情形与日本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具有相似性,需要在此问题上比对剖析,明晰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与其城市经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港口的发展与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关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与其城市经济在港口吞吐量、GDP、外贸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并且表现出鲜明的层级关系。这种关系的背后具有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以及运输方式的必然选择。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及其城市经济互动发展可采取促进港城一体化建设以及区分港口定位与港口城市定位,促进港口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重新划分的安徽四大经济区域为考察的地理单元,采用可分解的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6—2011年四大经济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其中区域内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平均达66%以上。从区域间差异来看,皖江经济区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贡献最大,皖北经济区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反而降低了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皖中经济区各市经济水平高低不一,区域内经济差异较大,而皖南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反映区域经济分离状况的Separation指数也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分离趋异明显,空间极化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数据和1996—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使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距离、人口等因素对省际人口流动的作用标准化,从而计算各省市的"期望"流出人数,与各省市的实际流出人数作对比,衡量省际人口流动的区域差异;同时利用标准化流出指数计算各省人口流动的区域偏好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市的人口流出规模具有区域内的统一性和区域外的差异性,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出比例远小于南方各省;消除经济、社会、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后,省际人口流动仍具有强烈偏好性,大部分省际流动人口更偏好流往同一区域的吸引中心,文化距离的作用甚至强过经济差距、地理距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浙江“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1980年-2008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史实,其中1980年-2004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04年-2008年却出现了低增长趋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笔者预测"十二五"期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是相对低增长趋势。文章还指出在全国投资进入持续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阶段,有利于浙江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的优化升级。最后笔者提炼了保持浙江在"十二五"期间投资适度增长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机制——基于山东省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人均GDP、人均一二三产指标为代理变量,利用1980-2008年山东省的统计数据,借助GEM方法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化机制,特别是分析了政府政策取向、产业结构层次对区域发展差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化呈现明显的倒U型,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先发散后收敛;山东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较明显的累积性因果循环效应,形成了鲜明的地区性二元结构;政府政策取向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克服区域竞争"市场失灵"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层次及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增长虽然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依旧是资本的积累与合理配置。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作为直接的要素投入和最终的消费品增加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在于其可以作为中间投入品能与其他区位条件融合,作为区位自然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生产性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的内在机制,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文宣 《天府新论》2009,(6):60-62,112
当前的经济不景气由金融危机的外生冲击和我国经济恰处于经济运行周期下行阶段两方面因素所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外生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途径传导。因此,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显著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及时、有力的宏观调控仍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所在。政府只能着眼于通过扩大内需,即通过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应对危机的各种举措(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等)必将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外向性程度存在差异的各区域产生不同影响,导致现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调整。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已成为影响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蓝黄两区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及进口贸易等技术扩散路径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长关系及影响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溢出的国外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蓝两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方式所涉及的多种特征性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近年来粗放型、投资拉动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伴随,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较为低下,是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最不容乐观的社会经济复合型属性区域。因此,民族自治地方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