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帕斯捷尔纳克在俄罗斯现代诗人当中,是一位十分独特的诗人。他是在舍弃音乐和哲学的基础上,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的诗歌创作在兼容俄罗斯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诗歌革新精华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意蕴丰富的诗歌隐喻世界。在这个隐喻世界中诗人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艺术及永恒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本文试图对帕氏诗歌所隐喻的世界进行审美阐释,以深化对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创作成就和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黄河 《学术探索》2004,(8):126-12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隐喻在日常语言、科技语言、诗歌语言、哲学语言中都俯拾即是。通常情况下,日常语言和科技语言中的隐喻,能指与所指是对应的,而诗歌语言和哲学语言中的隐喻,能指与所指是不对应的。对日常语言和科技语言中隐喻的解读,一般用理解式的解读方式,而诗歌语言和哲学语言中隐喻的解读,则需要感悟式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3.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中华 《学术研究》2001,4(7):63-68
本文认为,隐喻作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相似关系构成其基本结构.隐喻符号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使本体论的表征无法诉诸陈述式的科学语言,而只能借助于隐喻的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有利于哲学的表达.哲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它的解读是领悟式的而非理解式的.隐喻的意义一旦由修辞学过渡到存在论,那么人也就进入"本体论地在",从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4.
哲学和隐喻作为人类研究的对象历史悠久,二者关联紧密.人类的语言系统中由于未能分化出一类专门的哲学语言,因而造成了哲学表达的困惑,而隐喻作为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弥补了既有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隐喻不仅能起修饰作用,能传达信息,还能表达真理,因而契合了哲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围绕隐喻这一修辞学、哲学和诗学的共同主题,哈利斯考察了隐喻在不同语境中起作用的过程,探讨诗歌隐喻为什么不仅抵制翻译,而且抵制释义的原因,分析隐喻在哲学文本和诗歌文本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比较戴维森和利科有关隐喻的不同观点,揭示了隐喻与现实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6.
匡钊 《中州学刊》2023,(1):118-124
《庄子·齐物论》代表了典型的庄子面对事物与知识的世界的态度,亦提供了何以可能达成超越庸常的所谓逍遥境界的基本说明。由道家的一贯立场而言,后者意味着某种得道的方式,而对于庄子而言,则其展现为对自我问题的发现、对其转化问题的关注与对特定超越性视角的确证。如所周知,庄子言说上述内容的方式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即以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基本手段,表达自己对于自我和道的关系的新理解。通过重新聚焦《齐物论》中贯穿性的“吾丧我”问题,评估相关的重要结构隐喻,如“三赖”“環中”“物化”等,可见庄子如何由道—物关系出发证成自己对于道—我问题的理解,以及他对自我转化过程的理解,而在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手段可被作为现有语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实用主义是一种与传统哲学截然不同的研究哲学的方式,它认为理论的重要性存在于人们日常行为的内涵之中,努力发展一种强调人类行为的新哲学.这样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古典实用主义的三位思想家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的理论尽管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兴趣,但是他们在实用主义的基本问题上表现出了共同的实践哲学倾向:首先,"实用主义"一词不仅来源于"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把"实践"纳入到人的现实生活领域;其次,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具有了生存论意义;第三,实用主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成为人类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古典实用主义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哲学成为生活中的积极力量,强调用实践智慧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生存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得到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在阐述隐喻概念和功能的同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具有系统性、经验性和心理现实性的特征,并从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哲学的隐喻性,提出隐喻的深层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统一论.  相似文献   

9.
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即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的两种世界的隐喻。在“洞喻”里,他构筑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理想(真实)的世界,并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关系的一种哲学。  相似文献   

10.
袁可嘉区分了"政治感伤性"与"政治性",矛头所指是政治的感伤性而非政治性,并认为政治的感伤性是一种观念的感伤.袁可嘉对感伤性的反思既具有世界文学的背景,也处在现代中国"感伤批判"的线索中,但他最终实现了某种逻辑的反转.这一切都和他对民主诗歌、 民主批评和民主文化的理解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出一个自由主义的文学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即只有心智和文化上的"自由",才能摆脱属于政治观念的"感伤".  相似文献   

11.
古典政治哲学中的政治自由通过求善原则体现出来,城邦的公民只要服从善的原则,他们就是自由的.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时期,这种求善的原则被拯救概念所取代,人们通过获得上帝的恩典而获得自由.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对古典政治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反思,马基雅维里开启了现代政治哲学,以"无支配自由"的概念为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治自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政治哲学之思:内涵、学科属性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云志 《齐鲁学刊》2006,22(2):128-134
在今天的学术界,政治哲学的话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政治哲学是政治哲人对政治世界的理性反思,他们反思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反思人类政治生活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关注人类政治生活的美好问题。政治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哲学与政治学共享的领域,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关于美好的政治生活问题的哲学思考。具体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什么是美好的政治生活;其二,达成美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规范、方式方法是什么。在这一思想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哲学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解决这种矛盾的态度与方法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哲学思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通感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系统的分析作为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异同,认识到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的认知思维方式。通过以诗歌为语料,深入分析通感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唐涛 《江淮论坛》2005,(3):103-106
在哈贝马斯看来,以往哲学思维的局限性都源于它们妄图使哲学获得某种独享的特殊方式和领域,然而哲学一旦离开生活世界的土壤,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必将遭到质疑.哈贝马斯提倡的后形而上学更强调一种哲学姿态的转变,即哲学本质上植根于由交往行动建构成的生活世界之中,惟有将哲学与生活世界结盟,唤醒有意识的生活,促进生活世界的自我反思,哲学才能获得存在意义和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5.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往往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隐喻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隐喻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唐诗中关于"草"的隐喻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且隐喻丰富;与其它时代诗词中"草"的隐喻相比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6.
范伟军 《河北学刊》2002,22(6):107-110
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 ,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 ,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意蕴、创造与鉴赏等几个层面入手 ,对古典诗歌意境结构中的“空白”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从文明的观点看,某种形态的文明是特定哲学的本体和前提,而某种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特定文明形态的理论自觉和贯通文明全体的灵魂。如果把基于文明多样性的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看作人类最精致、最珍贵的文明成果,那么多元观点的哲学就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以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多样文明的理论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多样文明及其不同生活世界的交流、交往中把握哲学对话的界限和意义。因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实的生活世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文明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主要的内在性平面,在真诚的哲学对话中,用新的概念范畴、新的思维方式切入生活世界,就会产生新的文明观念和新的文明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世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识论在当代发展的主观化倾向构成了政治认识论研究的支援背景,在西方学术界政治认识论研究呈现出政治科学、政治史学和政治哲学三大主要范式。政治科学范式以经验科学、经典文本和价值无涉作为政治认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象和立场;以剑桥学派为代表的政治史学范式在反对哲学化研究方式过程中确立自己的研究姿态,它把某种政治观念的历史情境作为政治认识论的主要解读内容,尝试进入到某种政治思想的历史性活动场景中去把握当时的政治思维方式;施特劳斯把政治哲学理解为政治的哲学和哲学的政治的结合,揭示了政治认识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对政治认识论研究三大范式的分析表明西方政治认识论研究在方法、取向和内涵上的不断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9.
郭蓉 《兰州学刊》2006,(8):64-65,151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相似文献   

20.
罗蒂从文学整体论和戴维森的隐喻观出发,认为文学不仅仅是美的技术,还是重建世界的力量.艺术以私人或公共隐喻的方式构建出想象中的社会实践.在促进人类团结减少残酷的伦理实践上,文学叙述与哲学论述相比,是更有实际效用的得力工具.因而罗蒂的实践是诗学的,不是哲学的.文学作品的道德救赎力量激发希望、促进自我改造与人类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