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古代“天主地仆”与“地主天仆”的不同宇宙观,造就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来源学说——“君权神授”与“天赋人权”。在这两种不同的权力来源学说对中西方的国家政治体制、国家主体意识、政府职能界定以及税收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2.
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在我国有两种学说:“权力关系”和“债务关系”,本文不直接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评论,而试图从对“偷税”的分析入手,比较这两种学说的优劣高低,并在这种对比中,通过对“偷税”进行不同学说场景下的分析来更加透彻的理解偷税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三权分立”既是学说,又是制度原则,其内涵就是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平行分割又互相制衡的权力构成体制。始于巴黎公社的执行机关统一于和从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新型政权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为“议行合一”制度。要弄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劣,就不能不深入考察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同时,“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观念,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要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没有一定的国家结构形式,国家便无法使用其权力,履行其职能。国家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民主”一词导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由demos和Kratia.其原意是“人民的权力”。早期雅典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实践,促进了民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demos本意为“人民”和“选区”;kratia意思为“权力”、“统治”和“治理”。这一概念最初包含两种含义:一、“人民的权力”,即由人民直接地按照选区选举产生的代表来统治治理国家;二、“人民的统治”,即与少数人统治相对立的一种多数人的统治的政权。后来随着“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和发展,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博受等口号,进而把民主理论写入经典文献,诸如美国的《独…  相似文献   

6.
余凯 《兰州学刊》2008,(3):32-35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在分权学说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文章通过对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和美国联邦党人的比较分析,梳理了近代分权学说发展的大致路径:从“两权分立’’到“三权分立”,权力的划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从“立法至上”到“三权平行”,立法权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司法权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司法独立”的特殊地位;从简单的权力分立到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分权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从简单的职能分立到职能分立与人员分离相结合,分权变得更加完善,也更加容易操作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论宪法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是近现代宪法的真谛。所谓宪法关系,应当是指宪法规范所调整的作为权利载体的宪法关系主体与作为权力载体的宪法关系客体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在宪法关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主体(公民)应该同时享有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统一,而宪法关系客体(国家)则应该具有利益性、法定性、被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宪法关系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以实践—认识为基本形式,以对立统一为基本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主要内容是“需要”和“效益”,客体作用于主体的主要内容是“规范”和“效应”。宪法关系主客体之间既互相依存、转化,又互相制约、否定。建立以“权利—权力”模型为主客体关系的宪法关系学说,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宪法的本质,有利于改变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身分关系”的旧观念,有利于突出作为市场主体的公民所应有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伍兹以史实为依据,对美国时下的“政治正确”之说进行了新的解读。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一切以合众国宪法为依据。这是美国官民皆守的传统,意味着合众国宪法对每个公民、各级权力都具有最高的约束力。本文从“总统在任上如何接受民众检验、监督与批评,立国者和立宪者所设立的共和国目标如何实现,如何评价宁守‘不灵活’宪法这一现象,政府如何出于好意干预经济和公民生活而‘好心办坏事’,政府又该如何在宪法许可的范围内动用纳税人的钱并保证此钱花得适当其所”这几个方面阐释了宪法至上这一原则。美国人信奉政府权力有限学说,具备将国家、政府、公民间权限区分清楚的能力。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此乃伍兹始终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列宁曾经指出:国家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根本的问题”①,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有许多重要的发展。本文仅就他在国家职能和国家结构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略作论述,以求教于同仁。一、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②,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的职能是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实现其阶级统治的。但是,他们并不认…  相似文献   

10.
王光森 《江海学刊》2004,(5):198-203
思考转型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应从转型国家的政治现实出发 ,把客观存在的“强大公共权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这就要求公共权力主体和行使者理智、全面、合理的对待公共权力 ,即善待公共权力而不是“神圣化”或“妖魔化”公共权力 ,做到既防止和避免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又发挥公共权力的积极作用 ,最终走上限制和规约公共权力之途 ,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十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描绘了未来发展目标。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到党的二十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中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可以看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国家产生与职能”学说、“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与国家”理论、“三个共同体”理论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述。  相似文献   

12.
当卢俊、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这些资产阶级的启蒙学者鼓吹以“理性法庭”代替“宗教法庭”的时候,也为资产阶级的未来世界描绘了一幅“正义”、“平等”、“人权”的理想蓝图。然而资产阶级革命后在封建制度的废墟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与这个“理性国家”、“理性社会”的蓝图相比“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也为无产阶级的未来社会描绘了一幅理想蓝图。然  相似文献   

13.
张松 《东岳论丛》2012,33(12):45-52
出于对存在论状态绝对个别化的人类此在的一种整体性结构的深刻洞察,海德格尔对政治国家的存在持有一种严肃的肯定态度,而这就让他及英思想与现代自由主义大众民主社会的基本精神处于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全面对立状态,因为后者始终具有一种压制国家及国家权力的“去政治化”态势.另一方面,也正是基于其所特有的存在论-现象学的深刻性,海德格尔首次在国家政治的衰落、“常人”亦即一般“公众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状况、技术统治以及极权主义之间,发现了一种存在论上的内在关联;而这一关联是自由主义大众民主社会出于其自身的特性而很难看到的.  相似文献   

14.
柴彬 《兰州学刊》2006,(1):63-65,206
治安法官本来是英国自中世纪以来就有的一种地方基层司法文官,但是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特殊的国内时势,赋予了它新的角色和职能,使它派生出广泛而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权力,而且它和其所赖以依存的社会基础———乡绅阶层在建立英国近代国家和具有世界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此作以历史检视,对于探溯英国的近代“起飞”和崛起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孙云 《兰州学刊》2009,(10):223-226
鸦片战争之后,传统中国的“华夏中心主义”完全被突破,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开始形成,并被近代知识分子逐渐认知和接受.他们在重新为国家寻找新的认同符号的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单凭“文化不能救国”,在中外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逐步将文化上的忠诚转移到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上来,并进而构建了新的国家学说.而这一国家观念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唤醒民众的舆论工具,另一方面也是近代知识分子企图重新进入到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努力和尝试。基于时代背景,它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6.
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是政治生活的核心要素,而政体模式,是主导国家权力结构运行的具体规范。武昌起义,清帝逊位,肇建民国共和政体是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一项政治壮举。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遂有地主阶级自由派属性的袁世凯模式出现,同时并存的还有资产阶级自由派设定的分权主义结构关系的宋教仁模式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所设想的孙中山模式。民初共和政体的三种模式,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法角度质疑英国政府的三权分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洛克首先提出了分权学说,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英国的分权政府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了系统的三权分立理论.但事实上英国18世纪的政治体制并不完全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实践,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英国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用分立、制衡来形容,行政机关从来不只是行使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的理论价值及实践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蕴含着的主要理论价值就是“权力一定要受到制约”的思想。但是,由于是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这种高度碎裂化的权力组织结构间的运作是以牺牲效率为最大的代价的。同时,三权内部间的制约也决非是制约权力的唯一表现形式。这一学说无法解决权力的控制和协调相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国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从他对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未来无产阶级国家这几种不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论点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国家发展一般规律的探究,从中获得今天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某些启示。一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建筑在自然经济之上的国家,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君临社会之上,统治着社会的一切,社会本身没有自我活动、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没有政党和社会团体等组  相似文献   

20.
刘湘琛 《兰州学刊》2007,(1):123-127
法律至上是最基本的法治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紧密结合,从理念变为现实.但这同时也形成了法治传统模式的内在悖论,即法治本质地要求限制国家权力,但又不得不依赖国家权力而使自身制度化、组织化以获得实践的能力.当代,内含这一悖论的法治模式日益表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法治的自我发展产生了超越的要求与动力,逐渐兴起的社会中介组织已成为推动法治转型的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