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性别角色是指由于性别不同所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控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传统的、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男性应该有阳刚之气,应该坚强、勇敢、自立、有抱负、有力感和竞争性,女性应有阴柔之美,应温柔、贤惠、软弱、有依赖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友两性的性别角色呈现了向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相反方间发展之走向,有些人将此称之为“阴盛阳衰”、“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性别角色与人们…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的态度的转变表现为,从前期的对形而上学的唯我论的赞同到对于唯我论的彻底否定,把唯我论的命题归结为日常生活命题。一、从“有我”到“无我”笛卡尔认为,我的思考是我所知道的,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笛卡尔所说的“我”是经验的我吗?在《逻辑哲学...  相似文献   

3.
邱崇 《阅江学刊》2013,(6):141-145
《论语·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有特定所指,不是指全体女性。这句话之所以会产生很多误解是由《论语》创作时的语境丢失造成的。但具体指哪些“女子”和“小人”,在现在没有可靠的材料的情况下不便于作主观猜测,付诸阙如可能是更为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荆学民 《求是学刊》2007,34(1):38-45
道德信仰是一个生成的完整范畴。“道德”是其基础,信仰是其“着力点”。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一是指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对“人性”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信仰)是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道德信仰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它依赖信仰实现道德中所谓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人们对“人性”与“人生意义”有相当不同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信仰也据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指向:一是世俗的现实生活指向;一是超俗的宗教生活指向。深化道德信仰研究,有利于明晰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基础,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凝聚功能,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东方和西方或西方和东方问题是学术界由来已久的问题。从指亚非国家的“东方”概念产生之日起,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观点:政治-意识形态观点和学术观点泾渭分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也相应地有两种态度,尽管这两种态度似乎并非彼此对立,但二者至少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东方”这一术语出现在中世纪的西欧,与其说最初含有地理意义,莫如说含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和  相似文献   

6.
唐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云:“他(指陈独秀)还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种态度比起胡适‘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来,显然也要勇猛得多。”这里的意思是说,胡适在白话取代文言的主张上,态度不如陈独秀坚决。是耶?非耶?我认为有加以辩正之必要。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黄遵宪、龚廷梁、陈荣表都曾主张用白话行文,“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①。由于影响较小,他们的主张很少有人知道,在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势力。…  相似文献   

7.
回到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史学界不时见到“回到乾嘉时代”、“回到马克思”等之类的说法。所谓“回到乾嘉时代”主要是指一种做法、态度、精神、功夫;所谓“回到马克思”主要是指一种观点、立场、方法。我们不能说这些口号不好,而只能说它们无意义。因为它们都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我们在新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史学问题。历史学要想摆脱困境,关键不是如何回到过去的某种“做法”,或以前的某种“观点”,而是回到历史本身。历史本身就是现实。只有回到历史,历史学才能去思考现实。历史作为现实,永远是一种有待实现的生活境遇。所以,回到历史也就是走向历史。但走向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未来,这正像回到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就在过去。走向历史,实际上就是更深地返回现实,就是回到现实的更深处,就是从现实的这一种可能走向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学铨 《浙江学刊》2002,1(4):116-122
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含“是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态度好知识性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成立十一年以来,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新时期的视角,围绕社会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以“忠诚、积极、负责”为要素的态度教育指导下,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服务学生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工作方法,规范服务管理,推动学院学生工作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城市化一词,虽然已经诞生80多年,但是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就是这一词本身的表述,在我国学术界还有“城镇化”,“城市化”,之分,也有少数人使用“都市化”。本文提出“城市化管理”一词会有人持不赞成的态度。其实,“城市化管理”一词在一些中外文献中屡见不鲜。有计划的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所  相似文献   

11.
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的误区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民  胡芳 《社会福利》2009,(10):50-51
误区一:个别化教育就是个别训练 有人把个别化教育称为“一对一的训练”,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个别的”与“个别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别的”指一对一的,“个别化”则是适应个别需要的,使每个人有其特色的。由此可见,“个别教育”与“个别化教育”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一对一的教学,后者并不是指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个别施教,  相似文献   

12.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性别不同所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男性应该有阳刚之气,应该坚强、勇敢、自主、有抱负、有力感和竞争性,女性应有阴柔之美,应该温柔、贤惠、软弱、有依赖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呈现了向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有些人将此称之为“阴盛阳衰”、“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  相似文献   

13.
陈嘉明 《求是学刊》2006,33(3):46-50
福柯将现代哲学的本质视为对“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根本上说,他对启蒙所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它对当代哲学具有根本意义。福柯把他的“现代性态度”归结为一种“哲学的质疑”,亦即“批判性质询”的品格。虽然他不满于“理性”的专断,对它的压制非理性有着尖锐的批评,但仍肯定理性所具有的“自我创造”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现在科学文化、技术装备、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合理性”形式。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本文提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决好主观上“想不想”、态度上“敢不敢”、能力上“会不会”及客观环境上“可不可”等四个问题,从而为坚持实事求是创造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无可非议。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笔者认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相似文献   

16.
张友红 《东西南北》2011,(19):27-29
本文的五道口,指的不是北京城西北角的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所带有神秘色彩的学校,在金融界专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就是它的代名词,就像人们习惯把中央称为“中南海”一样。  相似文献   

17.
特区政府的安老政策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董建华作为第一任行政长官,竞选时即声言他特别关注老人福利。因此,董建华于1997年10月发表施政报告时,即用了不少篇幅谈论老人福利,及特区政府所采取的态度和方针。现逐一分析如下:特区政府对老人服务的承担。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说明政府有扶老助弱的责任:“我们协力开创美好未来的同时,也要本着仁厚之心,扶老助弱,帮助处境不幸的人。我们对弱者的态度,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素养。”不过,强调政府责任之余,董建华补充说:“关怀长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并申明:“体念亲恩,照…  相似文献   

18.
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一方面,最初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精英们“精致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欣赏和创作音乐、阅读文学作品、委托制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通常指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劳动者们集体表演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被排除在精致文化之外,而且被认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社会愿景。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高雅文化”所取代:即那些宣称体现人类普遍意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残余共存。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在20世纪之交出现,它声称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能理解并真正产生兴趣。在经济方面,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文化竞争。因为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但却可能共存的接受态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种差别进行描述并对这一明确概念图式却似乎特殊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在同一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现念上的一些有意义的一致和差异,我们对杭州大学的二百名大学生(男女各半)作了完全相同的问卷调查。以下就是关于此次调查结果的一部份主要数据。一、对现代化的态度:绝大多数人都期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如何才能促使社会进步这个问题上,却一直有着“维护”与“变革”两种不同的基本态度。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社会变革的过程,而社会变革也就意味传统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因此从人们对于变化的赞同与否上能够看出人们对待现代化的基本态度。在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们中有99%的人…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本文拟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