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约会     
一直到了初中二年级有了“生理卫生”课之前,我都不知道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就问过母亲,她总是笑着说:“是垃圾箱里捡出来的呀!”我从来也知道这是母亲的闪烁之词。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社区》2013,(2):50-50
我发现一个规律,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都说自己笨。 新科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是作家圈里公认最聪明的一个.二十多岁就成名了,但他在新浪网站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大的聪明是知道我自己笨。”在我看来,“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看轻你自己     
一位年轻作家初到纽约,马克·吐温请他吃饭,陪客有30多人,都是本地的达官显宦。临入席时,那位作家越想越害怕,浑身都发起抖来。“你哪里不舒服吗?”马克·吐温问。“我怕得要死,”那位年轻作家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们面前出丑,我就心神不宁。”“呵呵,你不用害怕,我只想告诉你,他们可能要请你讲话,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言论。”  相似文献   

4.
《清忠谱》的作者李玉,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剧作家,但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却知道得很少。根据现在掌握的一点资科,我们仅知道他是江苏吴县人,字玄玉(为了避清康熙帝玄烨的讳,常写作“元玉”)。自号苏门啸侣。因为他始终不曾做过官,所以自题其居为“一笠庵”,题其传奇为“一笠庵传奇”,因而又自号一笠庵主人。他的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大致是明万历间至清顺治初人,与诗人吴梅村同时。吴梅村曾为他著的《北词广正谱》和《清忠谱》写过序,钱谦益曾为他著的《眉山秀》写过序,他们都称赞李玉的才学,可见他是当时的一位知名作家。吴梅村《北词广正谱序》称:  相似文献   

5.
菲兹杰拉德与自我的曙光霍华德沃尔夫著田青雁译有时候我极力设想,假如曾有幸见到过菲兹杰拉德(Fitzgerald),我会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奇怪的是,我似乎连一个完整的问题都提不出,只能勉强组合起“很久以前似乎在哪儿听到过的一些杂乱无章的只言片语”。我...  相似文献   

6.
陈淀国 《社区》2008,(14):20-20
毛泽东是个“孝子”,他曾说过:“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  相似文献   

7.
我和老伴都年近六十。一双儿女成家立业,前年女儿又给我们添了个小外孙,周末或节假日全家相聚,欢声笑语充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周末,孩子们打电话说不回来了,我便和老伴商量;吃点剩饭算了。老伴不咸不淡地说:“随便吧,如果拿根麻绳把脖子扎起来,连剩饭都免了。”我一听话茬不对,扭头一看老伴阴着脸,便又随口说:“不就为吃剩饭嘛,至于这样。”他大声反驳说;“我都‘连降三级’了,连说句话都不行吗?”我被他噎得说不出话来。但事后仔细想想,这些年确实把老伴给忽略了。刚结婚那阵子,吃什么我们总是两人商量着做,我炒…  相似文献   

8.
丛新 《社区》2009,(24):9-9
几年前,通过“奔儿奔儿”,我认识了“奔儿奔儿爷爷”。“奔儿奔儿”是只狗,而“奔儿奔儿爷爷”姓李,是政府机关的一位局长,他近60岁,临近退休。 以前我就知道李先生是局长,虽然我们在一个小区、一栋楼里住了好多年,但从没有过任何交往,甚至连招呼都没打过。没想到,我们的相识是通过一只狗。  相似文献   

9.
石希 《小康生活》2005,(6):46-46
3岁的刘伟(化名)要离开家,他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原因是“爸爸妈妈对我太好了”。他说:“我上学放学爸爸都用车接送,回到家他们连饭都给我盛好了,还给我夹菜。想吃苹果,他们就削好皮,切成小块,插上牙签摆在书桌上。家务活就更不让我动手了。他们就知道让我学习、看书,未来的一切都给我安排好了。我在家里就像一个木偶,没有一点发言权。一说点自己的意见,他们就说:‘你还小,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有点时间好好看书去。”  相似文献   

10.
打电话     
我的母亲算不上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身体有些胖,皮肤也比较黑,喜欢露出牙齿大声地笑。可是我曾不止一次地偷偷为她做传。有一次,母亲出差在外,打电话回来要我接。我知道不过是嘘寒问暖之类,加上我从来就讨厌接电话,就不想去接。弟弟不满地在旁边说我:“妈打电话来你都不接,你以为你是谁啊?”可是我真的很烦。我不想听那些话,母亲都不知对我说过多少遍了:偏头痛有没有复发,还失眠不,早上背了英语没有,路上注意安全……被弟弟抢白了几句,我只好抢过电话,果然母亲又在那边絮絮念叨开了。我木然地听着,一边“嗯,嗯,嗯”,后来我真的是不耐烦了:“…  相似文献   

11.
扁鹊三兄弟     
有一次魏文侯问扁鹊:“在你们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超啊?”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是最差的。”魏文侯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扁鹊回答说:“我大哥在病人病情发作之前就已经探究病因并实施治疗措施了,在治疗前后病人没有什么明显感觉,其实他事先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祛除病因了,而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世人“一窝蜂”向西方倒了,东方未免过於寂寞,但寂寞也催人奋起,使人有所作为。这位出生在张姓郡望的地地道道的”张家人”,是获得“阿夫沙尔奖”的目前唯一一位中国学者他,修长的身躯,伟岸在我的面前。我有过20年的学校教育,但充其量只能做他的一个学生。他分明是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却发自内心地说:“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员。”刀世纪以来,世人“一窝蜂”地向西方文化倾倒,千年东方,曾几度辉煌,但在这个时候,未免过於寂寞了。不少中国学者,谈起英、美来,头头是这;但说到东方,却连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区别也知之甚少。我…  相似文献   

13.
白明 《北京纪事》2010,(2):92-94
某人曾问我:“两杰伦喜欢收藏青花吗?他唱了一首歌,就叫《青花瓷》呢,”我说,周爷玩不玩儿瓷器,我哪儿知道呀?但那首歌我昕过。  相似文献   

14.
张田 《北京纪事》2016,(9):104-107
提起“燕子李三”,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他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曾播放过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燕子李三传奇》,这部电视剧尽管集数不多,但也风靡了一时,就连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也曾看过,故事讲的什么早就忘了,只有一个镜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李三每晚趁着夜色,回到他栖身的前门楼子前的一个画面:只见他双脚用力,身子往上一蹿,“嗨”的一声,便轻轻飘飘落在城楼上面,这时城楼子屋里的一盏残灯也随风左右摇摆,既恐怖又凄凉。后来只要提到燕子李三,我脑海中就会闪现出这个场景。上世纪90年代末,“燕子李三”又一次成为电视剧的主人公,这时我才知道“李三”原来是一位劫富济贫的侠盗,他就像评书里的时迁、杨香武,电影里的罗宾汉,虽然身在绿林,却是位行侠仗义的好人。  相似文献   

15.
《成才与就业》2023,(5):52-55
<正>“以前一提到劳动,就觉得这是大人的事,现在不这么认为了”“曾觉得‘劳动光荣’的口号老套,后来发现这是朴素的真理”“劳动可没想象中简单,要下苦功”……劳动节之际,本刊读者在群里热议对“劳动”的认识,特别是自己的新看法,引起共鸣。这里,仅汇集其中7人的思考——第一步是生活自理住进中职寝室的第一天,父母让我自己搭蚊帐、套被套、铺床单。可我平时在家从没做过这些,顶多饭后洗洗碗,因而面对一堆床上用品不知如何是好。室友见我发愁,安慰说不要急,可以跟着她做。就这样,我磕磕绊绊地自己动手完成了这些任务,欣慰之余又不禁懊恼自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师立梅 《社区》2012,(27):63-63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话一点没错。几个女人待在一起,话题往往唠着唠着就到了老公身上。 袁姐的老公脾气好又会体贴人,是单位里公认的模范丈夫,任谁看来那都是令人无比羡慕的一家子。袁姐说:“你们都说脾气好,没在一起过日子怎么知道脾气好呀2那次我开会,临走之前告诉他中午给孩子做什么饭,谁知他一个面包就把孩子的午饭给打发了。你说哪有这样当爸爸的?”  相似文献   

17.
王贤才 《老友》2011,(11):1-1
孝顺父母,其实是做人的本分。我也常常告诫我的子女远离那些不孝顺父母的人。他们连父母都弃我很早就知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但在我自己为人父之前.却对这句话不甚理解。父母也是人,怎么就没有不是呢?上世纪60年代,我看过一部意大利批判现实主义影片《警察与小偷》后,才开始领悟这句话。剧中小偷是个失业T人,穷闲潦倒。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别无出路,最终做了小偷。  相似文献   

18.
爆笑     
《成才与就业》2011,(11):56-56
最爱干净的人一天。总经理对小王说:“小王啊,你可是我见过的最爱干净的人。”“谢谢总经理夸奖,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王兴奋地问。总经理说:“不管我叫你做什么事情,你总爱找理由推得一干二净!”一看就知道一肴就刘追陪审席上坐着几个陪审员,其中一个陪审员悄悄地对旁边的陪审员说:“虽然我是第一次做陪审员,但我绝对不会看错人,那个装模作样的家伙,我一看就知道是有罪的。”“你说哪个?哦,他不是被告,他是辩护律师。”不缺服务员顾客:“我想到你的店里应聘做服务员。  相似文献   

19.
刘皇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从新界屯门龙鼓滩村走了出来,至今活跃於香港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他以自己的工作热情、充沛的精力以及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期盼和努力,忘我地工作著。目前他在社会上担任许多公职,由於工作的繁忙,他连自己的生意也无限打理,更无时间与家人共聚天伦之乐。究竟是什麽信念支持著他呢?刘皇发曾非常诚恳地说:“少时家境贫寒,母亲常常殷殷叮咛我:不要望一人富贵,要让天下人都富贵。”饮水思源,刘皇发在发属口E之s,念念不在改变寅螂的面貌刘皇发出生在新界屯门龙鼓滩村的一家农户中,与家乡人共过著“…  相似文献   

20.
圣诞外套     
我记得孩提时和祖母的一次圣诞节“冒险”。那天,我骑着单车去拜访她。因为姐姐嘲笑我说:“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连白痴都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