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水污染人群健康危险度评价系统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经济计量研究大都集中于大气污染的损害评估,多年来一直对水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研究较少。采用公共卫生学领域评价人群健康的指标——Y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提出城市水污染人群健康危险度定性定量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以西安市为案例,应用修正人力资本法分别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V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法)、VSL(统计生命价值法)及WTP(支付意愿法)对西安市水污染人群健康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2.
陕北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煤炭资源开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陕北地区煤炭开发给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和给生态造成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损失分别进行经济计量,综合评价了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匹配省级环境污染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个人幸福感数据,分析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NO2浓度上升与废水排放量增加均会显著降低幸福感,且NO2浓度对幸福感的负面效应更加显著与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空气污染对于城乡居民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别,但对东中部居民有显著负影响;水污染对城市与东部居民的负面影响更大.客观环境污染对主观环境感知不严重人群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空气污染对中底层人群和环境知识中高等人群的负面影响更大;水污染对中层人群和环境知识中等人群的负面影响更显著.通过生活满意度定价法对NO2和废水排放量进行定价,结果表明NO2浓度每降低1μg/m3,废水排放量每减少1亿吨,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3 239.30元和2 347.37元.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损害,引起了旅游行业和管理部门对旅游突发事件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旅游业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为研究目标,首先确定了旅游业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以A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损害,引起了旅游行业和管理部门对旅游突发事件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旅游业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为研究目标,首先确定了旅游业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以A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著名的鱼米之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本文对该地区主要污染源进行分析,并选取55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断面资料,分别对重点水功能区、城市供水水源地和省界水体的水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针对杭嘉湖地区水污染状况,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损失评价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灾害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和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两个方面.以此为主线,对国内外有关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这一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后续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然而环境污染侵害的远不止公众健康。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状况对居民的政府信任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损害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但不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不同环境污染状况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居民感知的空气污染严重程度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而居民感知的水污染严重程度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这主要源于居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环境治理责任的不同判定。环境污染状况对不同区域和居住地居民的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空气污染损害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城市地区,而水污染损害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在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均有表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任,而互联网使用强度的增大降低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也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因此,环境污染治理关系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公正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强化对民众感受的调查研究,以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城市广场是城市文化和活力的象征,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从使用人群基本情况和满意度等角度对蚌埠市民广场景观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从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绿化配置的满意度、景观小品与场地使用的满意度三个方面对其使用后情况进行评价研究,并提出改进策略,为城市广场的提升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在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掌握江苏省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江苏省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对12个社区的1 800名居民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后的效果。结果:"预防流感措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5岁以上人群测量血压的频率"、"狗、猫咬伤后的处理"、"食用碘盐的好处"5项知识的知晓率低于50%,"正确使用抽油烟机"、"生熟刀分开"、"近一年参加过体检"、"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正确的口腔卫生方法"、"洗澡毛巾晾挂在阳台"、"及时洗手"、"不随地吐痰"8项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低于50%;健康教育干预后,社区居民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方面有显著提高,而健康行为形成率尚无显著提高。结论:继续加强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西安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有效监测、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环境,采用市场价值法、修正人力资本法和工程费用法等估算方法,对2002年西安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测算评估,通过各项指标和数据分析环境污染状况,给出西安市因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结果。结论认为,西安市环境状况依然十分严峻,2002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30亿元。城市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保护由此成为西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口进城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流动的无序性,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农村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主要有:“失血般”的人口外流;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养老问题愈加严峻;农村男子往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有:城市贫民数量增多;城市住房愈加短缺;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对城市治安管理带来挑战;加重了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对城市教育资源带来冲击.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村人口有序流动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城市经济理论提出地理集聚、城市规模与雾霾污染之间的关系假说。随后以地表PM2.5浓度反映雾霾污染程度,同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从产出、就业和资本这三大层面测度各城市制造业地理集聚水平,并运用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地理集聚和城市规模对雾霾污染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地理集聚对雾霾浓度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先扬后抑的倒U型特征,但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尚处于雾霾污染随着地理集聚的提高而加剧的阶段。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张有助于缓解制造业集聚对雾霾污染产生的加剧作用。此外,地理集聚与城市规模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确实导致了环境恶化。这主要由于: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常常只追求内部经济性,滥用环境而不构成成本,将外部不经济性留给社会。追根溯源,在于城市环境未能产权化。因此,应采取经济措施使污染成本内部化,迫使企业治污;同时,推进城市环境产权化,激励企业治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地下水污染正面临着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和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根据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源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在我国目前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地下水资源定价不合理、监测网络建设滞后和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等政策与管理问题,使得目前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通过分析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防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合理确定地下水资源价格、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和污染防治技术攻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城市建设应朝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方向发展。然而现代城市中出现的各种视觉上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却与我们所提倡发展城市人文精神,建立人文城市的内涵相违背。本文在分析了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存在的几个重要的视觉污染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人文城市,杜绝城市污染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城市网络为依托的多中心经济发展新模式日益凸显.为此,文章结合城市经济和环境经济理论,通过计算城市规模分布的位序指数以及变换的首位度指数来测度各省份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并运用工具变量估计探讨了区域多中心发展模式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动态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区分城市规模和冬季供暖情况之后,此结论依然稳健.同时,测算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仅有少数省份处于雾霾污染随着多中心水平的提升而下降的阶段,多数省份的雾霾污染则随着区域内多中心水平的提高而加剧.最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市场一体化和要素流动是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影响城市雾霾污染的重要途径,且前二者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对降低雾霾污染产生显著的正向协同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从雾霾治理视角思考中国未来区域空间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探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雾霾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助于为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公共服务供给和环境污染的内生增长模型,在内生增长的框架下分析公共服务供给影响环境污染的传导路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公共服务供给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并检验影响差异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公共服务供给能够显著降低城市雾霾污染,可以将其作为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的手段之一;(2)中等以上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对雾霾污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雾霾治理效应不断增强;(3)基础类公共服务与民生类公共服务均对雾霾污染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前者对雾霾污染的改进作用大于后者;(4)公共服务供给的雾霾治理效果存在一定的地区与时期差异性;(5)公共服务供给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收入规模效应影响城市雾霾污染。其中,公共服务供给一方面能够通过提升技术进步和收入水平对雾霾污染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工业比重加剧雾霾污染。研究拓展了公共服务供给和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为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以及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