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库移民难题的解决需要依靠补偿与安置机制的创新。水库移民补偿与安置长效机制破除了传统的移民补偿和安置机制把开发商和移民当作完全独立的利益团体.对移民补偿与安置采取一次性现金交易方式的思路,根据移民淹没损失与工程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淹没土地资源对移民所具有的基本收入保障的功能通过移民制度化地分享水利水电工程稳定的长期的收益得到替换。在移民基本收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开发移民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规避移民贫困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非自愿移民的贫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非自愿移民是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而又必须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非自愿移民大部分在农村 ,在安置移民工作中 ,首要的风险就是移民面临的贫困风险。移民贫困问题已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术界也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非自愿移民政策法规、组织机构和移民贫困的原因 ,提出了应尽量减少移民。在移民不可避免时 ,应尊重移民的参与权与财产权 ,对移民进行合理补偿 ,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计划 ,实施多元化移民安置策略 ,并在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进行移民贫困的监测等反贫困对策。  相似文献   

3.
投资型补偿与安置模式:概念、制度创新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民安置始终是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投资型补偿与安置模式为解决移民长期稳定与致富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这种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发展成果共享的时代要求,适应农村土地资本化经营的趋势,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大规模移民安置所产生的贫困风险,恢复和保障移民的基本收入来源,逐步改善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实现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燕 《兰州学刊》2005,(1):226-228
贫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不断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关乎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反贫困过程中,越来越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即人的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寻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以期对广大农村贫困群体重塑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关于现代社会贫困实质的制度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贫困和反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曾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策略.这些理论和策略对区域性缓解贫困、甚至彻底摆脱贫困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使全人类消失贫困.据世界银行报告,目前世界上仍有1/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中国也还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此,继续深入地研究贫困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尤其是从制度因素上探讨贫困和反贫困问题,就具  相似文献   

6.
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并非必然.基于社会流动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职业收入、子女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状况、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是影响城市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城市反贫困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青海段龙羊峡至寺沟峡河段水电资源非常丰富,水库移民安置点多。这些地区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移民安置政策的落实,进而影响到移民安置区及库区的稳定和发展。怎样才能让移民群众"搬得出、安得住、能致富"呢?基于黄河上游青海段的水库移民大多"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许多移民新村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实际情况,借力新农村建设来推进移民安置区后续发展势在必行。文章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与移民安置政策合力推进移民安置区后续发展的可行性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贫困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贫困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消除中国普遍贫困历史性突破的20年。反贫困理论的成功实践反映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和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贫困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9.
论西部生态贫困、生态移民与社区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经济开发式的反贫困战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采取生态移民的反贫困策略;生态移民不仅仅是反贫困的一种策略,它也是反贫困过程中的一种社区运动过程,它涉及到社区重组、社区组合和社区嵌入;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社区运动存在着社区冲突,它影响到生态移民的稳定性;要解决生态移民过程的社区冲突,就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促进生态移民过程中的社区整合。  相似文献   

10.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权利与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文化与制度的局限,从权利与排斥的双重维度对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为人们认识贫困拓展了新的理论视野.从权利的维度,贫困意味着穷人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基本福利权、特别是社会权利的被剥夺.从排斥的维度,贫困被视为边缘化或隔离化的过程,意味着穷人的社会参与权的被排斥、没有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因此,反贫困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百年消除贫困的伟大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开辟了一条摆脱贫困的中国式道路,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消除贫困方面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反贫困原则以及反贫困思想不仅是我党长期以来反贫困行动的最主要指导思想,也必将继续成为我党战胜贫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元扶贫逻辑与公共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贫困理论不仅关注收入贫困,更注重对贫民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的探讨,这对我国反贫困事业提出更高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反贫困进程中,实现了科技扶贫和自主扶贫相结合,在提高贫困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帮助其缓解了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因此更符合多元贫困论的扶贫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元扶贫逻辑也有其条件约束,贫困地区应该结合当地致贫因素和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其全面发挥扶贫效应,并防止其各类异化。  相似文献   

14.
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追求,也是二者协同开展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非政府组织以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在水库移民安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非政府组织在水库移民安置的体制设计、制度供给、技术咨询、管理监督和权益维护等方面施加影响,从而实现社会风险减缓、社会整合引导、移民权益保障和后续发展扶持的协同功能。  相似文献   

15.
贫困问题不仅中国存在 ,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挑战性课题 ,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回顾我们党的历史 ,无不凝结着党的三代领导人一以贯之为消除贫困做出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 ,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学说。1关于“反贫困”问题 ,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过“反贫困”的概念 ,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包含了反贫困的丰富内容。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 ,一贯坚持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解放生产力 ;取得革命胜利后 ,大力发展生产力 ,使新生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农牧区贫困的特征、成因与反贫困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依据西藏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与数据资料,结合在西藏农牧区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在描述西藏农牧区贫困特征与成因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出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类型、贫困标准以及反贫困政策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而对西藏农牧区的反贫困路径与政策提出个人见解。本文会涉及到本地区贫困标准、移民扶贫、工业化、城市化等有歧义的问题。对此,笔者会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的反贫困实践表明,贫困会代代相传,由于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相互关联,因而社会福利政策应根据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行干预。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从上游干预、消除儿童贫困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就业年龄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基本空白,对贫困老龄人口的救助力度不够且形式单一。因此,应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反贫困的新模式,主要是从下游救助向上游救助转变,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有社会保障可依,从而从根本上预防与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初心和重要使命,坚持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带领全体人民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坚持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并最终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从任务主线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工作;从反贫困内容看,始终重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从反贫困领域看,始终将农村作为贫困治理的重点;从反贫困方法看,始终注重用发展的办法反贫困;从反贫困主体看,始终坚持构建大扶贫格局。但消灭绝对贫困不是反贫困事业的终点,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开启反贫困事业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在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在城市反贫困中,政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在城市反贫困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局限,只靠政府一己之力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因而在城市反贫困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的反贫困走过了"输血"救济和"造血"开发阶段,但都未取得成功.本文指出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