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即从形式上来看,十分自由,天南地北,历史地理,国内国际,驰骋自如.但是,优秀的散文又总是不拘一格而中心突出,富于变化而主题集中,灵活多样而线索分明,纵横开合,随意驱使,都紧紧围绕一个思想.《藤野先生》一文正是这样.这篇散文,从所写的时间来说,从一九○四年在仙台医专的生活到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的工作,二十多年;从所写的内容来看,有东京法国留学生的情况,有医专的学习生活,有国内有国外;从写作手法来说,有叙述、描写、议沦、抒情,真是写人则栩栩如生,记事则娓娓动听,状物则身临其境,抒情则感情奔涌,议论则尖锐泼辣.  相似文献   

2.
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一文,对顾况的生平考论甚详,但有一些论点似尚可疑。故作此文,以就正于傅先生及关心、研究顾况的同志们。一、顾况的生卒年傅文否定了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顾况生卒年为727—815年的论断。因为“遍查有关史籍可以确定闻说之所本的……一是所传镇江焦山的《瘗鹤铭》,一是唐皇甫湜《顾况诗集序》”。这两条史  相似文献   

3.
徐通锵先生在《语言文字应用》2 0 0 1年第 1期和 1 999年第 1期发表的关于汉语和汉字的意见虽有精辟之处 ,但也可能会带来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困难 ,为此 ,我们就五个基本问题与徐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4.
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历史真实度,谭优学先生认为,“以同僚记同僚事,虽有附会增益处,但本事关节不能虚构,否则就是诬陷了。故“霍传”虽文艺作品,小说家言,但按之李益生平及他书记载,无不一一吻合。惟谓官郑县主簿时,以筹措百万婚资,远涉江淮为不可信”笔者认为,《霍小玉传》并非大体真实,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它的历史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5.
与刘国忠博士《走近清华简》一书中的观点商榷,提出10个问题,并阐述下列看法:《尚书》中的诰、誓、训、命是事前草拟,届时宣读的原始文献,而谟、典是史官记录,后人美化而形成的历史故事;《尚书》小序非孔子所作,是西汉人张霸伪托孔子而作;西汉《今文尚书》28篇非孔子录百篇尚书残本,其中《禹贡》、《尧典》、《皋陶谟》是战国人编写的历史故事;西汉《古文尚书》16篇,是孔安国所献孔子家藏本;梅赜《尚书》不是西汉《古文尚书》,但两者并非毫无联系,是利用了先秦书籍曾引用的尚书篇名及语句,加以自己的阐发而另作;清华简中的两篇商书,命名为《尹至》,《尹诰》均不妥,应改命《汤尹之誓》和《尹谟》,真正的《尹诰》并不存在;《尹谟》非伊尹亲作,《史记.殷本纪》所记《咸有一德》是伊尹亲作,前者记灭夏前事,后者作于灭夏后,所以《尹谟》不是《咸有一德》;梅赜《尚书》中的《咸有一德》是魏晋人编写的伊尹训戒太甲的历史故事,《尹谟》是战国人编写的商汤与伊尹筹划反夏的历史故事,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文字全然不同;用《伊谟》与梅赜《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对照,而断其为伪作,方法不可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闪耀着思想智慧,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延续中国文脉,朱熹不掩其思想智慧,不忍中断中国文脉,所以不完全否定梅赜《尚书》;对于西汉古文尚书16篇而言,梅赜《尚书》是伪作,但它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延续中国文脉,形成许多格言成语,深刻注塑中国人的观念,是真实存在的书,是价值丰富之书,当代人不可斥其为伪书,应该直称其为梅赜《尚书》。  相似文献   

6.
由于教学需要,最近学习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宋代诗词部分。十年动乱之余,乍睹鸿制,如入玉山策府,快何如之!现对其中几处引文,提出商榷意见。中册377页: 史容说他(指黄山谷——笔者注)“以今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否定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否定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否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质的观点是错误的。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重要力量,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得到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关于《窦娥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些专家、学者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致或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分歧.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就教于广大谈者.一、关于高利贷剥削在造成窦娥悲剧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高利贷剥削是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下的产物.当时既有官办的斡脱所,又有私人开的解典库,至于民间在钱财往来上也往往是高利的.生活在元代,又经常接近社会最底层人们的关汉卿,对此当然是相当清楚的.毋庸讳言,《窦娥冤》是接触了高利贷剥削这个元代突出的社会问题的.在《窦娥  相似文献   

9.
东方历史道路思想(笔者简称为“峡谷论”),是马克思晚年对历史理论的重大贡献。尽管它的内容尚欠完备化,并且有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俄国的历史进程并未立即按马克思设想的道路发展,然而,它科学地预言了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最终跨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基本史实,极大地补充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因此,挖掘这一理论的深邃思想,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从更深的层次上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改革的理论基础,无疑有重大的意义。但金重先生《对“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再认  相似文献   

10.
再谈汉日翻译中的几个问题——再与迟军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迟军先生于1990年在《日语学习与研究》第3期上发表的“试析《试析〈汉译日基础教程〉的误译》”一文,从如下几个方面与迟军先生再商榷:一、译文要符合语言的规范和表达习惯;二、译文不应使用过于陈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三、译文的句组、语段脉络要清楚易懂;四、译文要符合日语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目前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比较好的一部教科书。内容丰富,科学性、系统性强;在训诂方面,功力很深;近年又作了认真地修订,质量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多年来,我们采用这部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在学习和讲授过程中,感到修订本中还有少数字词句的训解不甚妥实,有些还须要进一步斟酌。为此,今拟就其中在训诂方面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因水平所限,所谈很可能是错误的,敬请专家学者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13.
<东晋南朝家族的分化与士族的衰落研究--以琅琊王氏为中心>一文有几处史实错误,对一些史料在理解上,也有失当之处,故其中个别的结论也有待于商榷.但该文对琅琊王氏家族的分化及衰落的基本结论还是精辟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之一——《经济法学》阐述的违反经济合同的责任的几个问题,我有不同看法。 一、在处理经济合同纠纷中区分当事人的主观故意和过失具有实际意义 《经济法学》作者认为;“在经济合同纠纷中区分故意和过失,主要是为了确定应不应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西游记》版本校勘意义的基础上,对封其灿先生的《〈圣教序〉在〈西游记〉中错误百出》一文提出了商榷,认为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小说不是史料,校勘应遵从版本,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讹误,力求接近真相是校勘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针对封文指出的《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圣教序》的“错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学报在一九七九年3—4期上发表了李文实先生《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一文后,引起了许多有趣于青海历史的同志们的关注;《青海地方史略》(征求意见稿)的笔者芈一之同志也分别致函本学报编辑室,陈述不同观点,并寄来《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历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一文,以资争鸣。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正常地开展学术讨论,以促进青海地方历史研究,现将芈一之同志来稿原文照登。  相似文献   

17.
《天问》并非专门叙事的史诗,但它上自帝喾、下到齐桓,提出了很多的历史问题。《天问》也不是专门来研究古史,但它在无意中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史料和历史线索。人们知道,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冢竹书》的发现,因其内容与经传“大异”,曾在史学界引起一场震惊。其实,《汲冢竹书》讲的“启杀益”等,屈原的《天问》早已有明白的记载。而《天问》对鲧之被刑和益之被代等事件的问难,正是后世“疑古”、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文学》第165期,发表了王季思先生《不要以误传误》一文。文中强调指出:“必须认真考查第一手的资料”,并指出应当正确地运用校刊、考证和句读等整理古书的方法。这些都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于当前清除“四人帮”反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来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对文中所谈汉代乐府《东门行》的校刊问题,笔者却持有不同看法,拟略叙管见,以就教于王先生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东京的“励志会”“亡国纪念会”“青年会”“军国民教育会”,杭州的“兴浙会”“浙会”“浙学会”和上海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等进步团体均是光复会的来源。陶成章与龚宝铨受东京浙学会和军国民教育会的派遣,前往上海创建了光复会。光复会初建时,考虑到应由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出任会长,于是有着清朝翰林头衔又倡导反清革命的蔡元培被推为首任光复会会长。光复会创建伊始,即将反清作为革命目标。  相似文献   

20.
顾全芳同志《青苗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一文对漆侠先生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读后颇有收益,并提出个人看法如下.一如何看待常平仓,是讨论青苗法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顾全芳同志首先提出王安石为什么要改行青苗法,常平仓与青苗法比较,利弊得失何在?顾全芳同志仅依凭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对常平仓空留在表面上的溢美之词,便说常平仓“不但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且也有抑制豪强兼并的作用.”且在几年前就曾称常平仓是宋初以来的好制度,是被王安石泼脏水时泼掉的孩子当中的一个.那么就来看看常平仓究竟是怎样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