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是在国共联合抗战的背景下,在双方有限合作的基础上,国内各派政治势力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改善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但由于国共合作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决定了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宪政以实现全民性的民主政治为人权目标,针对中国社会阶级明显分化的现实,提出了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崭新理念;新民主主义宪政也为保障人权的实现进行了相应的政治秩序建构,事实上初步构建了让各阶级(阶层)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人类宪政文明的大视野中认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人权价值及其时代局限,这对当前的民主政治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反对一党专政,倡议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对中国走向人民民主起过重要作用。在纪念百年宪政运动之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宪政运动历程中的作用及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加以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董必武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明显地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一为建国前期(1940~1949年)的宪政思想.它包括这一思想的产生、形成两个阶段;其二为建国初期(1949~1956年)的宪政思想,它包括这一思想的全面展开、成熟两个阶段.董必武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除旧立新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民主建政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依法办事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中心环节;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分立、党不干政是董必武宪政思想的闪光点;政权属于人民是董必武宪政思想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宪政问题     
宪政是植根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理念、制度和政治实践,尽管在历史传统、社会矛盾和权力结构各异的不同西方国家,人们对宪政的理解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不能回避宪政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  相似文献   

7.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之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中州学刊》2005,2(5):152-15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其核心在于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的契机源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极度活跃和"文化抗战"论的兴起、"新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大量党内外文化人奔赴延安,这一觉醒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中国宪法人权入宪的重要历史渊源。它确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宪政模式,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雏形,也是人民民主宪政重要的历史渊源。在党的领导下制宪是它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倡导的民主宪政,是中国宪政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幕,它是在中共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团结进步力量,为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政治上采取的一种运动。它为中国政治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三民主义论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双明 《学术论坛》2002,1(3):90-93
抗战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有关三民主义问题的论战 ,各种政治势力对三民主义分别作了不同的诠释。正确认识论战中出现的各种“三民主义”的实质及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 ,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理论战胜各种伪三民主义 ,表现了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永祥 《河北学刊》2001,21(6):87-92
作为“民主政治”表现形态的宪政 ,以宪法至上、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基本要素。 2 0世纪的中国宪政变迁 ,其历程艰难而曲折 ,但最终归宿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文章在对孙中山五权宪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及特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近百年中国宪政成败依据的看法 ,并认为 ,历史经验表明 :以宪政为实际体现的“以法治国” ,是 2 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长治久安、纳入良性循环轨道的惟一正途  相似文献   

12.
试析张君劢宪政观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对宪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并领导掀起了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张君劢在倡导西方宪政的过程中遭遇到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个是西方民主宪政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磨合问题 ,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问题。张君劢从新儒家思想的视角上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有借鉴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晋林 《兰州学刊》2010,(11):209-21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私营商业实行扶持和帮助的政策,使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保障边区军民日用品的供给,改善群众生活,繁荣和发展边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不仅是公营商业的重要补充,而且也是边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宪政模式的创建非常重视,并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对于新民主主义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的、历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当时的政治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独裁倾向,但由于作为训政主体的国民党虽独裁之心有余,但独裁之力不足。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运行实态上只是弱势独裁,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国民党应对合法性危机的主要策略是不断开出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这反而使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民众由此获得了公开追求宪政的机会和理由,对宪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民党自身的回旋余地却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人权为目标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系统过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宪政建设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苏维埃时期宪政建设和抗战时期根据地宪政建设。宪政建设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素质,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确立党的执政权威。党推进宪政建设的具体路径主要有:确立宪法和人大的权威地位;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培养中间阶层;广泛进行民主启蒙,培养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在客观上首先要求能够进行国家的重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提出和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建方案 ,这一方案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案 ;因而这一方案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勇  王江鹏 《东岳论丛》2007,28(6):97-100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是:推动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发展,开创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领导国统区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投降主义的进步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文化斗争的路径选择说明,文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文化建设要坚持同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出现了教授大规模参与政治的帚象,这是在一定的动力机制支配和驱动下学术精英的政治活动。这种动力机制决定了教授政治参与的形式选择具有制度化和合法性的特征,其目的是通过改良的方式实现中国的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2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占有突出的地位。抗战时期,中共党内出现了一个思想现象和文化现象:掀起了对于三民主义的研究热潮,它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何以需要、何以表现、何以可能和何以为鉴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