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李莉莉 《学术交流》2012,(4):182-185
《店员》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美国犹太移民家庭伦理观和人际伦理观的变化,阐释了它们在同化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同时,小说也深刻体现了马拉默德的伦理价值取向,即美国犹太移民应该坚守传统的犹太伦理观,这样才能使犹太民族在异族的文化氛围中生存。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透视《店员》中人物的伦理困惑,也可以看出犹太伦理观是马拉默德伦理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在其文本中展开了两种矛盾对立的文化语境,这两种文化语境在特定的历史转型时期相互交融与碰撞,形成了该作品独特的反讽式艺术效果。具体体现为文本结构的反讽特征、人物性格的反讽特征以及语言形式的反讽特征。这种反讽式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百感难言的情感张力和丰富的审美文化内蕴,其历史的真实性在今天的现实境遇中仍然具有启思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凌 《社科纵横》2004,19(1):139-140
本文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角度分析了马拉默德的《基辅怨》 ,揭示了雅柯夫以约伯这一原型所体现出的种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在化。  相似文献   

4.
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杨钧“反讽”(irony)这一术语,源出古希腊喜剧,是指一种固定的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反讽”后来演变成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即讽刺。(在英语里,反讽与讽刺是同一个词)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家将这一术语引入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张炜 《社科纵横》2006,21(3):167-168
《名利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本文从“反讽者与人物的距离感”,“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对比”,“非直白的叙述”三方面分析了作者在《名利场》中所运用的反讽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张冠夫罗杰·福勒在介绍弗莱的文学观时曾说:“我们现阶段文学正处于冬天,因而气候是反讽的。”①将这一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观点移植到当代中国,当然要谨慎,不过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反讽因素的不断增加确实引人关注。刘震云的创作即较具...  相似文献   

7.
陈爱  陈坚 《浙江学刊》2003,(2):92-97
张爱玲和老舍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均对喜剧性及幽默、讽刺、反讽手法存有偏爱,但在呈现形态上却风格迥异。张与老舍代表了喜剧艺术的两种型态:反讽的和讽刺的。通过喜剧方式,老舍体现的是社会关怀,张则是反思存在;老舍喜欢褒贬是非,张则超然物外;老舍常用夸张嘲谑,张则收敛沉练。  相似文献   

8.
陆芸 《浙江学刊》2001,(1):80-84
鲁迅小说中的笑大致可分为装饰型、反讽型与"布尔列斯克(burlesque)"型三类鲁迅所说"装点些欢客"形成装饰型的笑;"言在此而意在彼"构成反讽型的笑;而"夸张的滑稽模仿"是布尔列斯克型的笑.文章对这三种类型的笑在鲁迅小说中的功能、意义及美学内涵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6,9(11):164-168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道教中人。  相似文献   

10.
徐慧 《学术交流》2013,(2):199-202
美国籍犹太作家马拉默德以犹太人及其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犹太民族特征、深刻揭示犹太民族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长短篇小说。《创世纪》、《出埃及记》、《士师记》中的故事情节表明人只有经历苦难、自我牺牲,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我之死》、《账单》中的小人物甚至用生命来完成一生的救赎。究其原因,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使他们相信负罪——牺牲——救赎是亘古不变的命运程式,然而其救赎的最终结果却是拯救的虚妄。牺牲与救赎这样的犹太文化母题成为马拉默德创作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1.
傅颖 《社科纵横》2006,(11):183-184
从俄苏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效果”出发,在情节、叙述、语言三个不同层面上对爱伦.坡的早期小说《丽姬娅》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就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反讽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上海先锋诗歌同中国的先锋文学一样,经历了由显至隐、由隐至显的过程。20年代粗具规模;50年代受政治影响陷入沉寂;80年代又重现生机。80年代的上海先锋诗歌以平实的口语化语言描绘凡人凡事,运用反讽、象征、变形等技巧,抒写都市人的内心困惑、精神焦虑,在追求创新与个性化的理念中,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程志敏 《浙江学刊》2006,(3):141-145
思想史上长期把柏拉图看成乌托邦的鼻祖,理由就在于《理想国》中的“男女平等、共妻共产和哲人王”等主张。但仔细研究却发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处在特殊的情景之中,以反讽的方式对当时流行的启蒙乌托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范式,不是人间生活的蓝图。  相似文献   

15.
大江健三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叙事上,大江通过多视点、反讽叙事、戏仿等手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抵抗着占主流地位的日本传统的叙事文学.大江在叙事上进行的"陌生化"探索,从而使其大多数作品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象征性.对大江来说,"陌生化"是他以一个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对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天皇制进行强烈批判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6.
杨增和 《社科纵横》2007,22(8):115-117
作为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有关言论在许多方面与后现代主义思维相契合,主要表现在消解二元对立模式和主客体融合;对人类知识体系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的逻辑秩序表现出解构倾向;对崇高的态度表现为反讽性,搁置崇高,回到凡俗。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个喜欢列清单的国家。什么样的榜单,恐怕都比不过美国总统的书单。最近,巴诺书店还专门列出了一个奥巴马书单。从这书单上看,奥巴马看过的书包括历史和传记,如《美国历史的反讽》、《罗斯福传》、《和而不同》,也包括很多文学作品,如《土生子》、《所罗门之歌》、《金色笔记本》、《莎±比亚全集》、《圣经》、《白鲸》等。  相似文献   

18.
《永别了,武器》中反讽与象征的叙事特色孙玉珍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以他独具的语言风格和完美的叙事艺术,在美国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影响一时。近些年来虽然国内外评论界对此已作出很多评论,但作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其艺术...  相似文献   

19.
梁敢 《创新》2013,(5):102-106
刘定逌是壮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教育家。文章主要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定逌诗联进行英译,再现其诗联创作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诗人融感性、浪漫及理性反讽特征为一体的思想精髓。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对诗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形成的过程及对诗的目的意义等整个生态环境,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还原其生态面貌,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杨雷 《学术交流》2008,(5):170-172
反乌托邦文学作为文学园地的一支奇葩,一直游离在批判现实主义的边缘.其体裁有几大典型特征,即作品主人公的亲历性,人的异化及双重人格,作品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维度,反讽和悖论的运用等.俄罗斯当代作家尤·科兹洛夫用其倾心力作<夜猎>多层次、多视角地图解了反乌托邦文学的上述特征,勾画了未来世界的全景图.他带我们摒弃了乌托邦虚幻的理想王国,指引我们披荆斩棘穿越反乌托邦的黑客帝国,顽强地奔向人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