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新特点,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主要是揭示了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将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统一起来,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深刻的利益根源,利益范畴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它将在利益和谐中动态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做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其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和谐必须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走上和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新论断,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这些新观点、新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构理论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完善,但是这个认识过程还没有终结,还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完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在改革开放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质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理论,充分体现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特征,是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的实践原则,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本质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并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内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是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深入探索和解决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个重大的课题,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对残障人心理和谐程度的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心理和谐则可谓社会和谐的基石。因此,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和谐程度进行测评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残障人为例,在对其心理和谐程度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重点就残障人心理不和谐的深层原因进行社会学解读,最后就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促进残障人心理和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思维范式的重大转换与创生。本文通过对这一崭新思维范式形态的诠释与解读,认为"和谐"价值旨归是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走向现代、迈向更高文明的直接表现和基本要求,也是一种解决人类和谐与冲突张力失衡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是一种人类社会最高价值诉求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宪法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宪法追求的价值--社会发展是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宪法制度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探讨司法机关在私法领域内适用宪法的理论和实践、司法机关在公法领域内适用宪法的问题、宪法司法适用的规则、完善宪法的司法适用,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谐社会既需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内涵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谐也是最优化地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向度。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维坐标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息立体系统。要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全方位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长期历史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党的‘执政为民”宗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十一五”规划良好开端的重要前提,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