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全部,而且到以子思为代表的孔子后学更是将"中庸"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孟子则是将其活脱脱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哲学当中,后经朱熹等大儒的传播,使"中庸"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最广泛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先秦不同时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构建以及在各自思想中的地位,以此来厘清"中庸"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尤其是孔子、老子文本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具有永恒不朽的魅力。本文围绕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五部第53章,集中探讨了他的孔子和老子观。在孔子"人"的概念和老子"无为"概念与布洛赫"没有上帝的王国"或"自由王国"概念之间有着最内在的联系和相似的结构。通过解读孔子和老子文本,布洛赫认识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和至善价值。一方面,布洛赫从孔子那里学到了既适用于天又适用于人的"天道",天的主人不是神,而是遵循天道而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布洛赫从老子那里学到了既高于天又不是超越者的"道",存在的根据是谷神和玄牝,其存在方式是无欲和无为。  相似文献   

4.
孔子美学思想即是现代人对孔子有关美的只言片语的发现和阐释,其研究范式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范式直接从"仁"出发,忽略了孔子的"人学思想",存在着"仁学伦理"与"美的精神"之间的深层矛盾。本文通过对孔子"人学思想"的深入探究,发现孔子从人的本真情感出发,致力于人的情感世界的改造和提升,让人一步步向着"仁"的理想掘进,在这种修养性掘进中,人慢慢地成为审美的人、社会的人和道德的人。孔子区分出"一般的美"和"尽善尽美",前者是人内在真情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后者是人内在真情与最高规定性"仁"的统一。孔子追求审美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内在统一,发出了对生命的崇拜和讴歌。  相似文献   

5.
孔子美学思想即是现代人对孔子有关美的只言片语的发现和阐释,其研究范式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范式直接从"仁"出发,忽略了孔子的"人学思想",存在着"仁学伦理"与"美的精神"之间的深层矛盾。本文通过对孔子"人学思想"的深入探究,发现孔子从人的本真情感出发,致力于人的情感世界的改造和提升,让人一步步向着"仁"的理想掘进,在这种修养性掘进中,人慢慢地成为审美的人、社会的人和道德的人。孔子区分出"一般的美"和"尽善尽美",前者是人内在真情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后者是人内在真情与最高规定性"仁"的统一。孔子追求审美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内在统一,发出了对生命的崇拜和讴歌。  相似文献   

6.
沙莲香 《河北学刊》2008,28(1):121-124
在方法论上,"中庸"为社会行为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全球化"的境况下,这是当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的社会中,尤其值得爱惜的文化资源。本文从"中庸"包涵的"关系"说、"中庸"的关系选择功能、"中庸"对直觉功夫的养成等来说明"中庸"何以为国人行为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看,"中庸"是潜层的心理模式,是解开中国人"谜团"的"键",在民族性变迁中属于难移的"秉性"。本文立足于中国儒家思想传统的析判,寻求"中庸"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共谋",提出"中庸"所蕴涵的关系互动思想(包含博弈思想)、"中庸"所蕴涵的柔和温情的民族性格之于直觉天性,构建了与西方科学对话的平台;但"中庸"所蕴涵的关系说不同于布迪厄的关系主义,"中庸"培植的直觉天性也不同于现象学所提倡的直觉本性。  相似文献   

7.
中庸之道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子提出“中庸”至今已逾两千年,尽管人们对中庸思想毁誉不一,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几乎每一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会涉及中庸人见中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本文从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的意义出发对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的探讨,并且指出,面对现代化所引发的各种人本身和人与自然间的各种问题,中康思想或许能给现代人以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8.
孙建伟 《江汉论坛》2015,(2):102-107
始于内圣,终于外王,《四书》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中不但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亦包含了富于进取、积极用世的"为政"理想,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玄、朱熹、康有为等的《中庸》诠释著作有不同的特点,但由内圣至外王的诠释理路却一以贯之。中庸之道乃人间之常道,是合乎"中庸"之原则的"道",是一种平常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理天下一切关系的基本法则,以普遍性、永恒性、恰当适度为其主要特征。"仁"与"礼"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范畴,在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中亦有着重要的地位。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在《中庸》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玉华 《东岳论丛》2003,24(5):118-1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正统。他和他的学说,被中国历代王朝崇奉为圣人,被世界各国推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庸,作为伦理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他又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可见,达到中庸的办法是“允执其中”,防止走向两个极端,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他还  相似文献   

11.
极端的科技文化、都市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舍力影响现代人,使其深陷精神困境.新儒者徐复观把孔子"乐"的人生作为艺术的人生范型加以阐发和探究,从而把艺术与人生两相联系起来以获得最美、最有价值的有指归的人生.重习中国艺术精神,以帮助现代人完善内在人格,修补缺失的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孔子是接受了古代文化,又影响着他之后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中庸贯穿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庸注》是康有为发挥今文经学中孔子的立教改制思想,以为其变法维新寻找理论依据的重要著作之一。《中庸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和发挥了孔子的立教改制思想:树立孔子的无上权威,把孔子塑造成有德有位之人;阐明孔教原于天而宜于人,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建立三世三统与变法维新的联系。康有为试图通过对《中庸》的阐释,以建立孔子、孔教与变法维新之间的有效联系。  相似文献   

15.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教授朱志凯在《社会科学报》第188期上撰文,从孔子中庸方法建构的文化背景、孔子中庸概念的内涵、中庸与折中主义的根本区别以及孔子中庸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四个方面对孔子的中庸方法重新作了阐释。 关于孔子中庸方法建构的文化背景,朱志凯认为,“中庸”是基于周礼仁义需要应运而生的。处在社会变革的春秋末期的孔子面对“礼攘乐崩”的局面,终身追求西周礼治,“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思想之源,特别是《中庸》一文,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道德准则的思想源头之一。具体而言,《中庸》的"性、道、教"思想以及"慎独、忠恕、至诚"的修养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奠定了深厚传统文化底蕴,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因而能够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  相似文献   

18.
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一方面《中庸》难读难懂,孔子说:“中庸其难哉”。孔子一生都很难做到几次,可见其精神把握的高度和践行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遭遇到不断的误读,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初,更是名声不佳命途多劫。“五四”以后,经过现代性洗礼的中国,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1]其后很长时间里,“中庸之道”变成一个贬义词,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庸》成书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中庸》作者与文本结构两个方面.《中庸》通过对"中庸""性""诚"诸概念的阐发,证明了全篇内容的完整性.首章点明天道与人道;第二章到第十九章引用孔子对"中庸"的看法,为下文抒说己意做铺垫;第二十章至最后一章揭明"诚"的内涵与作用,既是对首章的呼应与升华,也是对"中庸"部分的整合与延伸.《中庸》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是同一思路,属于思孟一系的作品,是子思所作的一篇完整论文.《中庸》的出现,既是儒家学术思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儒学回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仁者爱人”:孔子仁学与人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仁"的思想的创建,使得从夏、商、周以来的"天、帝、神"至上理念,开始了逐步向发现人、重视人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才会说孔子的"仁"学是由神到人的人文哲学,人的发现是孔子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