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农村的少数民族妇女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因经济差距所产生的“推拉力”、“求异心理”和国家的政策外,传统文化对妇女的外流产生了一定的“迫力”。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低下,对妇女劳动成就评价较低,女性没有话语权等。当然,社会转型时期的多重价值观,也为妇女选择离开家乡减轻了心理压力,而这一选择也说明了在传统文化下,她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2.
从战后到70年代初,日本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建立起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日本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致胜之道,到80年代,一跃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学者、企业界面对日本经济的巨大冲击,经过在日本数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并没有原来所想象的比美国更超前的科学管理,恰恰相反,科学和理性的管理在日本企业正逐渐地淡化,文化问题则受到空前的重视,文化乃是日本经济成功的“秘密武器”。美国人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过去所忽视的文化问题上来,结果为美国也为全世界总结出了…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被称做“新新人类”的群体,指的是70年以后出生,在“解严”时代进入大专院校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历程几乎贯穿了台湾经济飞速增长的年代。他们年轻,从未见识过为贫困忧愁的情形,也基本上未感受过60年代一大批思想激进的作家被国民党当局投入监狱所造成的人人自危的心理压力,因此敢想敢说,把年轻看作是充分尝试理想过程的资本。他们是与忧国忧民的父兄们价值观截然相左的一代,主要表现为: 注重短期成绩和个人兴趣,素无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6,(5)
前两天,我和同事吃饭时讨论起工作午餐问题。一位年轻同事说:有没有免费午餐,是中西公司文化的一大区别。我提出异议:”我也在中国工作过多年,换过几个单位,但我怎么从来没有吃过免费午餐啊?”不料,我却遭到另外几位来自中国大陆年轻同事的围攻:“你那都是什么年代的老黄历了?时下的中国,只要是白领工作,公司不提供免费午餐的恐怕不多了?”那位从午餐辨析出中西差异的年轻同事甚至说,如今不提供免费午餐的中国公司,大概都很难招到或留住人才。我由此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各类单位时常出现的“分鸡分鸭”的  相似文献   

5.
“革命加恋爱”小说在 2 0世纪 2 0、30年代普遍流行 ,从自身的主题模式看 ,恋爱有着强大的粘合性 ,革命是变量 ;它大多产生在上海这个 30年代的文化消费都市 ,“文化街”的繁荣为其流行与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媒质 ;30年代的作家置身于“文化街”与“亭子间”之间进行文学实践 ,这种文学生产方式将革命与恋爱相粘合产生出大量文本形态。主题模式、文化传播、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三者的结合使得“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成为 30年代上海独有的一种文化消费符号  相似文献   

6.
1940年代以周扬、何其芳、丁玲等为代表的延安文人的思想转变,实质上是政治权力话语以“政治”为支点、以“小资产阶级”为中介对于文人文学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处置,同时也是文学知识分子话语以种种思想理路和复杂形态,“投降”、“改造”、“合流”于政治权力话语的过程和结果。但文人们所预想的思想转变的文学情形与史实演化所形成的结局却产生了巨大的背离。延安文人的思想变化,不仅源于“政治”的外在压力,同时还植根于文人自身的心理情感。延安文人在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显明的文化病症。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艺术史 :1989— 1999》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美术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 ,中国 90年代艺术被表述为精神不断下降直至成为一种世俗的“商业文化形态”的历史。它关于中国 90年代美术“商业文化形态”的论点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而且在实践上也将对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理论是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由美国、日本以及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一种管理学理论,传入我国后,很快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热。但是,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种令人值得注意和忧虑的倾向,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三化”问题,即“雷同化、简单化、庸俗化”使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企业特色、民族文化传统特色及新时期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特色,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是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指企业所形成的确定其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对其认识不足,理解表面化,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专家队伍和体制。因此,有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同时要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作家在接受其影响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与日本不同的选择性。其一,两者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内涵不同。其二,两者所体现的颓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是产生这种变异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自清初以来,持续二百年的由关内向东北的移民运动,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于这一过程中的东北“老字号”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被打上了这种移民文化的烙印。由于移民运动的特殊外部背景,东北老字号与内地不同,多为移民所创,原住民所创建的“老字号”也或多或少地与移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其出现始,就处在这种特殊文化活动之下。而在老字号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坚持和与时共进的变通,外部移民社会的有利环境,也导致了东北的“移民”老字号屹立百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园文化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校园文化若干问题探讨吴昌珍,李化树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然而,“枚园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的整个80年代,既是我国社会文化空前繁荣的年代,也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初,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文坛产生了《乔厂长上任记》等典型文本。但随着文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先前的“舌战群儒”和“过关斩将”等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深入描写变革的需要。此时,宗族观念作为改革的难题被重视起来,农村和地方的资源也被作家越来越多地汲取。随着传统伦理和文化开始被正视,人性被放置在历史中进行考量,人心变革书写开始更多地取代政策、体制变革的书写。外部变革渐渐成为背景,而“人”作为主体越来越被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以韩少功、贾平凹、张炜为代表的作家悄然完成了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经济类媒体的兴起,让企业曝光率陡然增多,传媒效应的扩大,使过去发生在企业中的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故”,在今天也会产生连锁的“蝴蝶效应”。以真诚的心态从容面对危机,就有可能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崭新管理学概念,已成为当前西方管理学界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也开始引起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关注。许多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潜心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更多的企业领导人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本文仅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角度作一些探索,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是以60年代人们对企业伦理问题的探讨及70年代企业伦理学的形成为基础的。企业伦理是管理理论与现代伦理学的相互渗透的产物,它在寻求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中,为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应当”的行为标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则表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就其本质来说,它倡导的是“道德管理”和“伦理控制”。在我国,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包括日本)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热”,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传入我国,也引起了企业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现在不少企业也已经或者正在实践企业文化建设,其中,成功者不乏其例,但不顾我国国情,盲目从事者也为数不少。有鉴于此,探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思想是东方文明中的一颗明珠。儒家的“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团队精神、领导者的人格魅力等管理思想基本一致。研究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参与竞争、赢得优势、形成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学者常创常新的恒久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学的边界问题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问题起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的“向内转”转变到90年代的“向外转”,从文学自身的研究扩展到文化研究,从而产生了“越界”的问题。从学科发展逻辑来讲,文艺学研究向更宽泛的文化的扩展是积极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文化批判的态度可能产生了对学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销蚀作用。因此,文艺学研究在向文化扩展的同时,也需要回到文本、强化对具体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澳门文学”概念及其内涵的讨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澳门文学形象的重要议题.在日常使用中,“澳门文学”特指在“五四”新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澳门华文新文学.视野不同,概念划分的边界与依据也不相同,对于“澳门文学”概念及其内涵的历史表述,具有韦伯所说的观念作为时代组成成分所具有的文化标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