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技术无疑丰富了电影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使人类制作影像的能力发挥到顶峰,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然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制者和观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技术统领电影主流地位、制造电影奇观的同时,如脱离适度走向过度,必将是人文精神的坠落,也就等于电影丢却了灵魂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2.
数字影像技术的面世与发展,对传统影视美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它动摇了从前以摄影机为客观中介的电影成像机制,使电影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分离;它刺激了电影的"奇观化"追求,触发了当代影像艺术创制奇幻图像的巨大冲动。目前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出现了正负面双向效应,必须警惕文化权力、符号经济对数字技术的滥用。  相似文献   

3.
李倞 《理论界》2014,(5):131-133
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电影研究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电影艺术的独立地位、电影技术、电影的大众化、电影的本体认识等方面。这些贡献不仅对于当时的电影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而且也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影批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异,票房数字代替思想含量和艺术品位成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热衷短暂的轰动,失去时间的重量,媒体的介入炒作颠覆了学理性推介.电影批评自身也发生了变异,传统的电影批评发言的主阵地是各类影视专业出版物,其影响的人群当然也只能局限在阅读者中.要寻求电影批评的突破,一是面临传统的文化美学批评的适用性问题,二是电影批评的疆域需要明确,第三即重视电影批评的品性问题,批评应站在更高的层面和从更深入的角度对电影作出令人信服的深度阐释,批评所应该承担的引导性、历史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数字特效影像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特效已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它丰富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与叙事策略.数字特效影像不仅没有消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而且将电影的"假定性"延伸到了人类的情感空间,许多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情感.数字特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满足影片潜意识情感诉求的美学特征、基于创新的叙事功能化特征、超越影像内容的符号性特征、烘托影像主题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6.
关于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应该冷静地看待数字技术对影视生产的价值.数字技术的确为影视创作(尤其是电影)提供了重要的美学表现手段,但同时也要看到,从创作手段来看,传统的影视拍摄手段仍然有无尽的开掘空间,数字技术的魅力在于为故事讲述服务,为影视素材的艺术化转换服务,为影视作品的人文理念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几部优秀的当代国产电影为例,重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电影艺术的空时造型手段与声画关系处理的浸润与滋养,试图探寻当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之间的某种契合与通路,并呼唤久违的美学意境回归当下电影创作,同时兼为电影本体美学研究之发展寻求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8.
牟媛 《天府新论》2004,(Z2):268-269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同为综合艺术,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戏剧艺术是古老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电影艺术则是最年轻的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们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任艳 《理论界》2013,(12):153-155
新世纪以来,电影真正迈入了数字技术的时代。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影像”同传统的“摄影影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使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一度陷入了技术上的困局,造成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分裂和扭曲。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也表现出了从困境中突围的发展趋势,有了将技术手段融入叙事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式大片的发展时间短暂,尽管成绩值得肯定,但同国外大片的差距明显.中国大陆电影软实力的提升策略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应当致力于强化影片主题的美学化处理,加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传承和开发,加强电影制作技术与文化品位的探索.建议调集电影剧本创作的最强阵容去研究和实践,加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和传播的政府扶植力度,将电影的"文化折扣"变为文化优势,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电影的外推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经典形态,现已成为世界影坛中的成熟类型,但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借鉴中国电影传统建构"武侠电影类型论",对当前日益受到重视的商业类型电影特别是武侠电影创作而言,尤为重要。发轫于"影戏说"的中国电影传统不仅孕育、发展了商业电影类型观念,而且也提供了重新阐释当下电影艺术现象的可能性。从中国武侠电影传统和历史中发掘武侠电影的类型内涵及其在电影实践中可能开拓的现实性话语生长空间,是研究和建构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途径之一。而作为一种来自于武侠电影具体历史的美学范式,"武侠电影类型论"将有望与当代批评实践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重庆抗战时期的电影艺术,自觉地肩负起服务于抗战的历史使命,通俗化、大众化成为其首要追求,记录片创作的兴盛和故事片纪实美学风格的凸现,是其另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同为综合艺术 ,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审美特征 ,但戏剧艺术是古老的传统艺术 ,历史悠久 ,电影艺术则是最年轻的艺术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它们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美学特点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4.
司达 《学术探索》2015,(1):130-134
本文以诞生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电影理论与实践中的历史脉络,并结合个案,探索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本文认为,此时间段内的戈达尔电影,以具体的影像美学和故事结构方法,批判而又继承地阐释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资本主义工业和消费主义的相关抽象理论。  相似文献   

15.
鸳鸯蝴蝶派文人将电影作为素材写进哀情小说,使电影在浪漫化、美学化的叙述中进入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典情感空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电影有关的场所、人物都成为不少通俗小说表现的题材,影院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以《紫罗兰电影号》中的哀情小说为例,研究认为:一是上世纪20年代俗文学从电影处获得的创作滋养,为30年代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电影壮大了俗文学的创作力量,影响了俗文学的创作套路;三是电影不但成为小说的素材与题材,也影响了小说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刘琼 《学术探索》2013,(11):99-102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遵循以“性灵为主体”,“以儿童精神生命成长为叙事原则”的影像阐释与叙事美学原则。以朴真唯美、充满童真童趣的本色创作来体现当代儿童电影改编的艺术价值追求和贴近童心回归自然的创作理念。在叙事中要以儿童意识为本位,以儿童的审美需要为旨归,以此实现视觉镜像与文字传达的艺术形式的转换与生成。  相似文献   

17.
佟延秋 《理论界》2014,(1):138-140,170
一部优秀的3D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3D电影在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电影美学带来了冲击。3D技术华丽的包装是否能掩盖电影原本老套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故事情节?纵观电影史,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对作为艺术的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却不应忘记一部好的电影终究离不开好的叙事,3D电影也不例外。另外,由于受市场需求影响,目前3D电影的叙事模式多为好莱坞商业片惯用的叙事模式,电影叙事的作用有被弱化或被缩小的倾向,因此,需要对3D电影的叙事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论贺岁片对中国电影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岁电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既有观念:电影创作不只是剧作创作而且是整体运作;电影艺术不只是内容显现而且是整体呈现;电影形象不只是创作形象而且是大众心理现象.贺岁电影是舶来品,却有浓重的东方心理和节令色彩,贺岁电影体现了东方心理需求、节令观赏期望和商业规则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特征.贺岁现象给中国电影带来了社会文化、市场文化、传播文化、艺术文化等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叙事形态,随着城市化的飞速扩张已发生一种明晰转向:从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客观化美学呈现,演变为与现代性同构、承载城市主体怀旧情绪与批判意识的主观化空间形态,在真实与“想象”的相融相汇中,建构起一种寓托着创作主体“恋地”情结的乡村空间。由此,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叙事,以多元性、异质性指向标示出对中国乡村电影空间美学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