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纾和庞德是英作中译和中作英译的先驱,他们为后人奉献了诸多价值颇高的翻译作品。其译作有一个相似点,即其文字和意象都与原文有较大出入,因此他们的译作一方面广受好评,同时也倍受译界的质疑。通过探讨“误译”的定义,结合历史背景,从无意识误译和有意识误译两大角度出发分析了林纾和庞德误译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近代福州三巨人的林纾与林则徐、严复,都是心系国家,深明民族大义的名家。五四时期,由于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将新青年同路人和先驱者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敌人。以致后来将他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玩固的守旧派。这是严重的历史歪曲。其实无论他早年的维新主张,中年后大量翻译外国小说,还是晚年为传统文化辩护,都是秉承了华夏赤子保种爱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立场。精神脉络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4.
林纾的文体论是其古文论的重要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及同时代的文体研究,直接承继《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传统。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之初,既有着对中国古典文体论的撷精取宏,又不乏顺应时变的更新迹象。在对古文体的分类释名,各类文体的创作方法,以及文体的风格和修辞,他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作法。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的翻译理论来考察,林纾的译文往往被指责为"不忠""误译";但把林纾的翻译置于以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理论下考察,林纾的"不忠""误译"正是当时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论林纾翻译小说的爱国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 ,林纾甘做“叫旦之鸡”。他在译著的序、跋中大声呼吁 :国人应放弃中国文学优于西方的民族偏见 ,积极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 ;要多读译作 ,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希望自己的译作能鼓舞国人的爱国热情 ,奋起抵御外侮 ,以达到救国保种、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文如其人:林纾的侠义书写小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坛泰斗林纾不仅在他的"聊斋体"小说中刻画了为数不少的侠士,而且本人具有极其鲜明、可敬可佩的侠义风范.其人其文,无异于书写了晚清民国又一段"文如其人"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改良主义思想是在爱国忠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对光绪帝的感念折射了他对君主立宪主张的坚持而非对封建制度的死守;不管是对待新文化运动还是对待白话文运动,林纾都是持改良主义态度的,他反对"一刀切"的激进做法。因此某些学者给林纾贴"封建复古派"标签的做法是欠妥的,以"坚持改良主义的卫道者"来评价林纾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乃主动的张扬,是对固有文化价值的认知及不遗余力的作为。面对晚清社会的欧风美雨,林纾对本国文化价值深信不疑,涵括儒家道统、伦常纲纪、君子人格、民本思想、国家思想及经世思想、推尊古文等。基于强烈的传统文化自信与坚守,林纾有深切的论述,亦有颇具个性的抉择。既有晚清民初酷烈的现实刺激,也有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同时亦受其时中体西用思想的浸润。探讨林纾的文化自信,旨在彰显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恒定价值,展现林纾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们对于其翻译历来评说不一。从"视域差"和"理想解释度"的观点出发,将林纾及其译作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从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和读者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对林纾的翻译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述,认为林纾的翻译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读者接受能力和阅读反应。其将翻译作为一种介绍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武器的观念是值得我们当代译者反思的。  相似文献   

11.
晚清文人林纾的古文观别具一格,他提倡“正言”和“体要”的统一,重视“意境”的营构,在价值取向上既强调“政教”效果又不忽略“娱悦”作用。尽管林纾和“五四”新文人在古文的历史价值上产生了一定的观念冲突,但两者的“风雅”之争实际上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2.
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与林纾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和林纾两位伟大的翻译家翻译目的、原著选择、语言运用以及他们的翻译方法的影响。阐明了严复和林纾翻译的社会效应,即他们的译文对当时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更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力。认为对译本的评论不可和这一译本产生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因素以及译者本人的主观意愿相分离。  相似文献   

13.
如何评价译文的优劣一直是评论界的话题.严格按照翻译标准译出而又获得成功的译著比比皆是,但同时有些译著虽然与翻译标准格格不入,却也取得极大的成功.此文提出"成功的翻译"用以归类曾经引起社会反响,取得过良好社会效益的译作.  相似文献   

14.
在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林纾的历史价值中,鲁迅与周作人的态度和言论是绕不过去的关口。与周作人对待林纾出尔反尔、绝不宽容的批判态度相比,鲁迅对待林纾的态度则显得幽默宽容而又不失深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也有被历史重塑的一面,梳理中国新文学史中鲁迅如何成为五四时期新旧论战中的主将,以及鲁迅随感录《现在的屠杀者》如何成为针对林纾的一篇批判文章,有助于重新理解“五四”的历史性书写。  相似文献   

15.
林纾的文体论是其古文论的重要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及同时代的文体研究,直接承继《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传统。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之初,既有着对中国古典文体论的撷精取宏,又不乏顺应时变的更新迹象。在对古文体的分类释名,各类文体的创作方法,以及文体的风格和修辞,他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作法。  相似文献   

16.
林纾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末停滞凝固的小说艺术模式,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他是近代较早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艺术的作家,大大拓宽了爱情小说的艺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技击小说"为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他的小说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部分作品堪称文言小说的精品.  相似文献   

17.
从权力话语理论再看林纾翻译中的“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e⑴)为例,来探讨林纾翻译中"讹"的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指出林译中的"讹",反映了由主流意识形态所构成的社会权力话语的干预,体现了译者个人话语权力的作用,以及作家身份对其发挥个人话语权力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上升为一种文化反思.翻译作品被视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建构,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作沿用了传统的意义传递,遵循译入语的文学和文化规范,通过对原文的文化改写和重置,来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和文化功能.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和林纾的译作是这种释译的文化观点的很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19.
在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的“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是,这些“讹”经过分析后,大概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都可归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当代西方文论中的释义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派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对文学翻译中叛逆性、创造性的观点,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视角。“创造性叛逆”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化运动中,林纾由文章"宗盟"而被贬斥为"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其文章地位的动摇从小说笔法开始,首由崇尚魏晋文风的章太炎及其弟子发难.章太炎对林纾文章的批评是当时文坛主魏晋与宗唐宋的派别之见的映射,这一争议因章氏弟子大举进入北京大学而加剧,并由文章派别之见发展成为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这种传统文学内部的派别之见最终演变成为文化上的新旧之争.新文化运动中多员健将本出章门,此时对林纾的抨击也策略性地由派别趣味转为思想倾向.林纾身份的转变实际上隐喻了传统文化的遭遇.在新文化运动中,林纾以桐城派的代言人身份出现,但实际上林纾对派别明显排斥,甚至刻意疏离桐城,而其文章观念、文坛行迹却又与之相近."悖论"背后更多的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敬重,是对桐城理论中符合文章发展规律的精髓部分的坚守."悖论"的合理性存在于文章传统,而不在于派别.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意境说力拓馀地,发前人所未发,成为其艺术论的精华部分.学界或将其意境说定位于文章所达到的审美境界,且以之作为文章艺术的最高范畴.实际上林纾所论的意境重心偏于创作之前的虚静涵养,是临文之前提,因而并非最高审美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