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的心意"即"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是萧红全部创作的核心价值。萧红宏扬和实现"艺术的心意",采用两种方式:召唤结构和儿童视角。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指示出萧红灵魂的归路。  相似文献   

2.
丁玲、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创作个性非常鲜明的女作家。孙犁在《读萧红作品记》一文中,曾这样谈到她们:“‘五四’以来,中国的女作家,在文坛上,一呈身形,而立即被广大青年群起膜拜裙下者,厥有三人,冰心、丁玲、萧红。”从创作时间上说,冰心属于第一代女作家,丁玲、萧红属于第二代女作家。丁玲、萧红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而也具有较大的可比性,本文仅就其小说的美学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学道路的,1935年随着《生死场》的发表而蜚声上海文坛。之后萧红的名字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代表作《生死场》既给萧红带来了声名,又客观上局限了萧红的整体评价。创作于旅日时期的《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标示出萧红创作的转型,后期萧红的创作和作品既与时代紧密相连又远未局限于抗战,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日益鲜明的萧红风格。重视后期萧红的作品和风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后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萧红创作和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赞赏萧红的《生死场》,说她把“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描绘得“力透纸背”。萧红创作的这一思想艺术特色,在成名作《生死场》中固然表现得酣畅淋漓,其实,创作伊始,即露端倪。明显的例,就是《夜风》。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说:“对于艺术事业,‘怎么写’这个问题比‘写什么’更为重要”。这就是说,作家面对选择的题材,从什么角度入手,用何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往往最能显示出一个作家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和艺术功力。古今中外有经验的作家,在他构思写作的时候,是非常重视“怎么写”这个问题的。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如何设置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能否深刻地反映小说所要描绘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能否充分地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是极为重要的。在这方面,我国当代作家柳青的创作实践,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经验。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得以成功,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能得到人们的称道,可以说无不与作家设置梁家父子“继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才气有个性的作家,她创造了一个新的小说范本。很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萧红的小说有些“特别”,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这些“特别”体现在小说艺术构成和艺术表现的方方面面,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特色、一种创新,这是对小说创作模式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创作、发表于“五四”时期的白话诗现存7首,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这些诗“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在80多年后的今天,参考我国初期白话诗坛的情况,重读这些诗作,令人不禁双目为之一亮。这些诗作,在我国新诗的创作史上,因其具有先行性和独特价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李欧的新著《论艺术》 ,是一本专门探讨艺术问题的美学专著。该书篇幅不长 ,只十四万字 ,但是内容很丰富。作者从当代艺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谈起 ,对何谓艺术、艺术的发生、艺术何为、艺术的构成和类型、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等问题 ,做了可贵的反思和探索。正如作者所说 ,艺术问题属于所谓“终极追问” ,“这类问题不可能有最后定论 ,属于‘不可道 ,不可言’ ,但又必须永远‘道’ ,永远‘言’ ,永远追问的问题。或许正因为不可‘道’、‘言’ ,才要永远地‘道’、‘言’。每个时代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第 2 2页 )。作者所努力的 ,显然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萧红小说有着鲜明的色彩特征。笔名“萧红”二字,微言大义,是开启萧红作品题旨的钥匙。以红、黄、绿为代表的有彩色和以黑、白、灰为代表的无彩色在萧红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且处于对立状态。萧红的色彩心理表现为:喜爱红黄绿,厌恶黑白灰,这与地域文化环境、童年记忆和个性、人生经历有关。《生死场》时期是萧红创作的“红色时期”,中心色彩为红黑;《呼兰河传》为萧红创作的“灰色时期”,中心色彩为灰。有彩色与无彩色由对立而趋于融合,折射出萧红创作心态的流变:由“离家”到“渴望归家”。这种“归家”意指回归本真之家,形而上之家,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以来 ,中国现代小说就有“散”的一脉存在 ,不少作家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散文化”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萧红虽同是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实践者 ,但他们的散文化小说在艺术世界的构筑 ,在格调、氛围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 ,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散文和小说创作方面。许多人致力于她的散文和小说研究,无暇或不屑研究她的剧本,我以为这是不公平的。为了"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文章试图对萧红剧本《突击》、《民族魂鲁迅》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作一粗浅评析。  相似文献   

13.
萧红一生历经情感和生活的磨难 ,早年的两次失子和中年的寂寞 ,导致她长期思念幼儿和怀念童年、家乡 ,关注儿童命运。她创作了 1 1篇儿童题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塑造儿童形象、运用童年视角和儿童散文创作艺术方面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14.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散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表现出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自然、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有位贪官被查处后,在忏悔书中讲述了自己堕落轨迹和心路历程:“我走上领导岗位后,手中的权力渐渐大了,这时不少人主动来和我套近乎,要和我交朋友,我却不了情,不好拒绝人家的美意,领下了他们的心意;‘朋友’有‘困难’,要求我帮忙时,我更却不了  相似文献   

17.
萧红在不过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能以小说和散文并称于中国现代文坛,重要原因就在于她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萧红的散文象她的小说一样,几乎每篇都非常鲜明地刻印着她的创作个性,表现出她那独有的艺术特色。风格体现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和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请要素中,风格又根源于作家的人格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不仅可以更深刻、透彻地理解她的散文作品,同时还能够了解她本人的生活道路、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的氛围,也有助于理解萧红的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城三月》被誉为她生命的最后绝唱。这是萧红一生中最后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一个少儿“我”的视点,来讲述“我”的一位姨——翠姨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入手,探讨作者对这篇小说叙述方位的选择(即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搭配)及一些叙述技巧运用的成功之处。赵毅衡将“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配合称为“叙述方位”。“叙述角度是事件被感知的具体方式,叙述者却是叙述信息的发送者,这两者可以重合,但不一定完全重合。用热奈特的话来说,区分叙述角度弄清‘谁见到?’区分叙述者弄清‘谁说话?’”。罗钢指出:“叙述人称…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就其采用的"视点回指"和言语上的"错位",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话语分析.旨在从一个侧面探讨形成萧红语言风格的"合力",并以此贴近和复原萧红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唐代传奇与魏晋南北朝小说从创作动机、创作题材到表现方法诸方面,都予以全面比较,翔实论证,从而结论为:唐人小说较之魏晋六朝小说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极为突出的进步:一、从“并非有意作小说”到“有意作小说”;二、由“志鬼神之‘怪’”到“传人事之‘奇’”;三、从“纪实”到“作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