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世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4):68-76
中国政府管理处于一个从“部门行政”转向“公共行政”的转型期。政府行政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尽一切努力弱化“部门行政” ,基本目标就是建立“公共行政”。“部门行政”与“公共行政”是分别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两种类型的政府管理制度 ,而部门利益是部门行政延续的根源。推动“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的制度设计思路是 :提高部门“三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力争作到“职权法定” ,杜绝“职权自定” ;加强对行政立法行为的监督 ,有效遏制“部门职权利益化”趋向的发展 ;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 ,阻隔“部门职权利益化”实现的渠道 ;决策与执行合理分开 ,中断部门利益实现的链条 ;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探索党政分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纵观百年公共行政的历史演进过程,"行政人"的内涵都在不同层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人性化的主旨内涵是要注重人的整体层面,将行政人人性进行完整复归."完整行政人"是要将此种理念具体为行政制度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行动,追求"完整行政人"是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在行政人人性缺失方面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的重构.从对"完整行政人"的价值追求中去复归公共行政的主旨内涵,同时更需要从哲学的维度去把握"完整行政人"的主体性,更好地追寻其内在根本涵义. 相似文献
3.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伦理方法是从伦理的视角分析判断公共行政活动中的价值和伦理问题,是把应用伦理学的理论融入公共行政理论之中,从而形成新的公共行政理论体系。伦理化的公共行政理论,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道德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公共行政视角下的战后日本行政体制具有明显的特征:以国民主权为基点的现代行政体制的民主性;国会制定和健全行政法律,使行政体制的法制性得以增强;以民主性、效率性为目标的行政体制变革性;在国家目标设定上体现出的中央政府行政官僚组织的主导性、能动性以及优越性。省厅体制改革打破了官僚制组织所具有的强烈自律性或稳定性结构。地方分权改革措施具有了提升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的自律性,改变地方政府以往作为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角色定位,以及向日本宪法所倡导的作为完全自治单位的地方政府回归的积极作用,创造了变革长期以来的中央优越集权体制、统治结构和战后行政体制的基本契机。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制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管理工具,社会管制应该做到安全与自由的平衡。在环境领域,中国政府的社会管制绩效较差。总体而言,在社会管制领域,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及机制性问题。提升社会管制能力,需要改变传统的管制模式,需要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更需要提升社会管制的法治化能力、制度化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和成本收益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公共行政的组织基础,官僚制对于公共行政具有管理、政治和伦理的意义.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的行政发展需要对官僚体制在上述三个维度加以完善以及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行政发展的困境就是官僚制自身的组织缺陷在管理、政治和伦理三个维度上的集中体现;同时,官僚制的公共性特征导致在管理、政治和伦理这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着内在逻辑困境.这构成了行政发展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的价值及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公共行政范式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及治理、后现代公共行政等几种样态,与各个阶段相符,公共行政价值的追求也经历了从经济与效率到公平与正义、效能、民主参与、话语指向的几种转变.通过梳理价值与范式的关系,反思这种关系的实质,从而启示中国公共行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城市社区的功能、职责、权力关系等都发生急剧变迁,并且伴随有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当下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转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等给社区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转型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城市社区应建立高效的社区发展体制,完善规划体系。本文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转型中社区的变迁产生的若干问题与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建立了与单位制相适应的传统社区福利模式,该模式以单位福利制为主体、民政福利和社区福利服务为补充,满足了当时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中国进入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传统社区福利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将要建立的社区福利模式是一个社会化、开放型的福利体系,它以社会化福利机构和项目为主体、以经过改造的国家福利和职业福利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郑崇明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1):105-110
已出版的公共行政学教材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三种编著体例,这三种体例均是以管理主义为取向的。过度的管理主义取向忽略了中国的行政生态。实现我国公共行政学教材的本土化必须认真审视中国公共行政的语境,建构基于中国宪政主义的公共行政学教材。 相似文献
11.
12.
便民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相对集中许可权制度、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制度、行政许可的费用制度、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制度、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制度等五项制度之中。行政许可法中的便民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是行政机关“执法为民”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不只是公务人员的活动,还应包括广大公众,因此动员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就成为公务行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公共参与动员有着特别的意义,要从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角度重视公共参与的动员,并切实地促成积极的公共参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采购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采购是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一种管理行为。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以来 ,虽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但仍存在组织管理缺陷、信息支持缺陷和效果考核机制缺陷等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是完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帝国时期,火政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且往往与区域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在西江流域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广西梧州城经历了从军事重镇到商业枢纽的转变,而这一过程被全息地投射到梧州城火政的演变上。本文以梧州城的火政为中心,通过探讨其演变的过程,重新理解明清时期西江流域社会的地方动乱、人口流动及商业贸易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价值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以激烈的方式突出出来,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价值冲突有道德与功利、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此时,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和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价值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行政性整合机制,是以政府的权力运作为主体。国家通过垄断社会资源和严格的身份制度来实现对个人的全面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契约性整合机制的诞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契约性整合机制作为一种根本的交往规范,能够使社会成员按一定的规范行事,是降低公共行政交易成本的重要途径,因而对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公共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存在着社会整合机制的削弱、文化的分裂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与紊乱等现象 ,使整个社会面临着群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公平与效率、和谐与竞争、自由与规范等多方面的价值冲突。对此 ,在价值观教育的取向及其战略选择上 ,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着力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二是注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本位的“新集体主义价值”的引导与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