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与王绩的归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和王绩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王绩生活于隋末唐初.世道的跌宕,朝代的更替,礼乐的崩溃,官场的凶险无情地将他们的理想化为泡沫,现实社会的污浊与人格高洁的巨大反差,只能给他们带来悲剧的人生.人活于世,皆以对自身价值与现实的权衡来调控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因为陶渊明、王绩珍重自己的理想、人格,故“遇乱世不为苟存,不如避之以浩吾行.”他们几仕几隐,最终告别了官场,隐居田园,陶然于田园山水的清静,固守于粗茶淡饭的清贫,悠游于精神世界的自逸.他们都有良好的秉赋,相似的生活经历、修养、气质与情趣.也都有崇尚自然的思想,他们都以他们独特的行止与才华,真朴地歌唱自己的田园生活、思想和情愫,而这些都为我们比较研究这两位隐逸诗人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相似文献   

2.
朝鲜朝文人徐居正怀有非常浓厚的"归去来"情结,他将陶渊明作为人生与官场的指向标,希望在建立功勋后急流勇退,辞职回归家乡广津隐居.但是,这与以往文人官场不得志辞官归隐情况截然不同,徐居正一生深受朝鲜王朝五任国王宠信并一直担任重要官职,多次乞退未果后,身在官场的徐居正只能违背自己官场原则作诗文以"归去来"意象表达他不贪恋官场、脱离樊笼、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的高峻人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污浊,使其毅然弃官走上归隐之路。同时,由于深受修道思想影响和对田园美景的热爱,创作了不少别具特色的田园诗,实现了自然景象与美好理想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思想的淳朴、心灵的纯美和人生意趣的博大深邃。  相似文献   

4.
查晓波 《江淮论坛》2001,(6):100-102
陶渊明躬耕田园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思想历程.厌弃官场,抛弃仕途是诗人躬耕田园思想形成的标志;躬耕田园,展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体现了诗人思想由"田园"而"桃源"的飞跃和质变.  相似文献   

5.
唐代山水诗在唐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有一大批山水诗人外,其他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写过部分山水诗。唐代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田园山水诗传统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与唐代某些文人避免政治,隐居山林及当时各种社会矛盾何关,另一方面,与唐代禅宗的盛行也有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仅就后一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一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并未形成繁荣局面,其内容主要是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其主要代表。陶诗长于田园风光,沈德潜认为陶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思想的主旨是自然.道家哲学中,自然主义思想最彻底、最突出的是郭象哲学.通过对陶渊明<形影神>三首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陶渊明任运自然的人生态度深受郭象哲学影响.二者所讲的自然又有不同之处,陶渊明之自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庄子和郭象的继承与创新.从总的倾向来看,由自然而自由是陶渊明与郭象的共同思想.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政治发展达到鼎盛的时代,动乱频仍,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陶渊明思想中,儒、道、玄兼而有之而又逐渐偏向于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持久的,他的任自然、守个性、越生死、忘得失、弃功名、厌官场、追求个性自由、喜山乐水等思想及行为,不仅造就了陶渊明的人文品格,也构成了其道家思想的主色调。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其思想演进轨迹大致先儒而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道家影响多,由此形成了陶渊明思想的道家倾向。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密度不同,陶渊明以他自己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方式,从官场到田园,由自然思考人生,由死来观生,使生命得以自然度过,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走向他的生命旨归——自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隐士有一大批,陶渊明仅是其中之一,但其知名度十分突出,原因是他所作传世诗文颇多,对于隐居思想根源时有流露,人们可以从中进行探索、研究.<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可能是其最重要的篇章.<桃花源记>写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但其中并无作文吟诗之文人,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极度苦闷.  相似文献   

10.
发掘文学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从生态视角来看,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堪称生态文学的典范.他们诗作中既充满了崇尚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谦卑、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又饱含着向往理想境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