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仁曾 《统计研究》2002,33(4):20-23
一、研究进展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由哪些因素、通过什么作用机制来决定的呢 ?这是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重要性在于它为国际竞争力战略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波特 (MichaelE .Porter)于 1 990年提出的“国家钻石”(NationalDiamond)理论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国家钻石”理论认为 ,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取决于“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相关与辅助产业” ,“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内生 (主要 )决定因素 ,以及…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成本函数和要素份额函数,利用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宏观基础设施对中国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平均成本和投入要素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制造业10个行业企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同时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劳动力、资本和中间品等投入要素需求存在正负弹性差异,即存在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最后,本文对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础设施效应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 ,而技术进步是由各种内生因素决定的 (Romer,1986 )。新贸易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Grossman和Helpman ,1991)。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几个途径 :国际  相似文献   

4.
一、衡量方法及数据来源目前,国内外对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主要是以经济活动的地区分布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因素,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对于地区i行业k有:xik表示地区i行业k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或者就业人数,可以计算出:(1)地区i行业k所占制造业份额(ski);(2)地区i在制造业总体中的份额(si);(3)行业k在制造业总体中的份额(Sk)。综合起来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1.标准差系数。也叫变异系数或离散系数,表示地区i行业k所占份额对平均分布的偏离。用各地区份额(Ski)的标准差除以平均份额(1N)计算,这里N为地区个数…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电力消费增速出现更大幅度回落。因为电力消费对国民经济变动反应较为敏感,故此现象使一些人对我国GDP增长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本文利用产业感应模型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情况下,电力消费增速以比 GDP增速更大幅度回落是可能的。这对于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金昌  曾慧 《统计研究》2009,26(3):30-37
 本文研究了人力资本由外资生产部门转移至国内生产部门或建立新企业时,FDI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依赖。分析发现,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降低自主创业门槛值有利于国内企业获取正向的FDI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基于1987~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资本积累效应,金融市场发展决定的FDI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尽管如此,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FDI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却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黄赜琳 《统计研究》2006,23(6):34-38
一、引言在RBC模型的研究中,固定劳动RBC模型假设行为人在各期投入数量相同的劳动。尽管该假设有助于简化模型,但却无法检验模型对于经济周期中关于就业特征事实的解释。从生产要素来看,劳动是最主要的因素,考虑到消费和闲暇之间的替代可以成为一个方便的研究起点,LucasandRapping(1969)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中对劳动供给变动进行了开拓性尝试,而后Kydlandand Prescott(1982)、Hansen(1985)、Cooley(1995)等将劳动大多作为内生变量引入RBC模型加以研究。内生劳动RBC模型有可分劳动和不可分劳动两种类型,这两类模型最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SVAR模型的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估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昕东 《统计研究》2008,25(7):45-51
 核心通货膨胀是观测到的通货膨胀中长期的、持续的成分。核心通货膨胀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中我们扩展了Quah和Vahey的两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建立了包括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指数与产出的三变量SVAR模型,并且通过对变量施加基于经济理论的长期约束估计了1986年至2007年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结果显示,我们估计的核心通货膨胀能够很好地反映通货膨胀的趋势性变化。最后得出结论:2007年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略低于3%的警戒线水平,但是有快速上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孙蕾 《统计研究》2009,26(5):59-67
 本文以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切入点,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可能对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的影响,重点考察教育产出 结构、技术进步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生产性资本和科技经费投入的资源配置情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两类人力资本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中国人力资本供给的相对过剩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职业型人力资本供给的增长难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了素质型人才的经济产出的影响力,普通高等教育的拓展对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影响力较弱,无法抵消劳动人力资本供给变化率的负向作用。因此从经济长期增长的角度出发,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国家应该多投入一些资源用于职业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谷彬 《统计研究》2009,26(8):63-70
 本文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基于经过普查修订的历史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发现其效率演进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1992年为分界点,其后产生区域差距问题,差距的拉开主要发生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鉴于服务业技术效率阶段性演进与区域差距的问题,本文分阶段、分地区对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系列指数对中国制造业部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将产业内贸易类型划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内在结构特征;运用FDI的行业结构以及利用外资方式的结构作为对FDI的结构度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模型和回归模型,结合2002~2007年数据分析FDI结构是否促进了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提高。结论显示,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各产业的贸易模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绝大部分行业的FDI比重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外资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渗透进一步加深,这很可能是入世产生的效应;FDI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促进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尤其是下垂直产业内贸易程度,不利于我国各产业的长远发展,也威胁到产业安全;FDI的实际利用方式对产业内贸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独资化阻碍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吕光明 《统计研究》2009,26(7):20-26
 本文首先利用经全国经济普查信息修正后的季度数据推算得到1992年第1季度到2008年第3季度的实际GDP和GDP减缩指数,然后借鉴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方法构建二元SVAR模型,对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供求冲击进行甄别分析。结果发现:①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2/3以上的产出波动可以归因于供给冲击的影响;②对于价格波动,短期内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贡献几乎相当,而长期内需求冲击能够解释70%左右;③总的来说,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在中国经济波动中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性。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宏观操作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孙文远 《统计研究》2004,21(8):25-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性贸易和产业政策一直是国际经济学家所密切关注的主题之一,它作为贸易政策的"新思路",主要是源于国际贸易自身特征的变化,另外就是经济学领域思想的变化,尤其是不完全竞争和博弈论等分析方法应用的结果.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如果市场是竞争的,那么对于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而言,出口补贴应当是零;如果一国经济在贸易中存在某种垄断力量,出口补贴应当是负的,即征收出口税.但,Brander和Spencer(1985)运用"第三国市场"模型,开创性地提出一国政府总存在出口补贴的单边干预动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动态分析框架,借助于对其中若干重要参数的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稳定状态及其推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研究结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行了模拟。初步结论为:①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中存在稳定状态且随其参变量的变化而移动;②此稳定状态可以通过政策优化参数而向后推移;③可调控参数分别为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人均消费增长率、资本份额、技术进步速率、社会平均折旧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15.
 未被观测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然而中国的未被观测经济规模究竟有多大,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方法给出了不同的估计。本文从未被观测经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逻辑地位入手,根据结构方程原理,构建了中国的MIMIC模型,刻画了1985年以来未被观测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并以经济普查的实际数据为依据估算了历年未被观测经济规模NOE与GDP之比率,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商业周期推动力与经济政策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该领域 ,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个明显对立的学派 :一是强调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新凯恩斯学派 ,一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自成体系的新古典主义学派。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一个分支 ,从 2 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开始盛行起来的基于微观经济分析基础的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分外引人注目 (Kydland、Prescott,1 977、1 982 ) ,其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获得了 2 0 0 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真实商业周期…  相似文献   

17.
 摘  要:本文以中国122部门投人产出表为数据基础,采用投人产出价格影响模型测算了原油价格变动对中国物价总体水平和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投人产出价格影响模型的前提假定和价格传导障碍因素,分析了原油价格的传导机制,提出了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提高我国抗油价波动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玉国 《统计研究》2008,25(12):46-52
 作为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治型交易费用在体制转型时期呈逐步上升趋势。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其成因进行分解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距对政治型交易费用有着正的边际效应,城市化率和市场化水平对政治型交易费用有着负的边际效应。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政治型交易费用比重扩大不可避免,所以要从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限制交易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9.
胡永刚 《统计研究》2005,22(4):21-4
一、引言主流经济学将经济增长归结为一国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技术 ,然而中国、苏联等转轨经济的增长经历表明 ,在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该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主流经济学的增长结论在制度等因素给定条件下方才成立。转轨经济的增长也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进步 ,然而 ,1 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显然又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征。中国从改革开放前几乎单一的公有制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从计划管理转向计划与市场调节并存 ,从按劳分配转向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中国开始大踏步地融入世界经济 ,参考世界市场供求状况…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为自变量,以地区生产总值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对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正的溢出效应,适合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然后分别运用城市旅游功能、区位熵、产业空间联系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化程度进行了综合测度与评价,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