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艳艳 《晋阳学刊》2004,(2):101-105
"新历史小说"并非西方新历史主义直接影响下的产物,而正因其历史意识与新历史主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而被命名."新历史小说"中折射的新历史主义精神表现为其对"正史"观与"历史进步论"进行的挑战与质疑并通过挖掘被主流意识形态压抑的它异元素、以及主动选择边缘化立场来构造历史的"互文性"来实现;以渗透着鲜明的主体意识的偶然性、非理性消解理性主义的本质论、决定论,从而呈现共时性的历史;最终,解构由策略变为目的,历史的虚无性被合法化.  相似文献   

2.
薛忠文 《齐鲁学刊》2004,(2):158-160
“新历史小说”力求保持历史的原生态,而不再成为教科书的知识补注。“新历史小说”突破了过去单调划一的历史发展模式,对现实社会和当代人性进行总体性观照。“新历史小说”作家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不作简单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3.
赵黎波 《晋阳学刊》2006,(4):105-109
先锋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真正体现了新的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弊端——认为历史是文本,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可以说,先锋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没有摆脱“真实”的缠绕。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一翼 ,女性新历史小说以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内在依据 ,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 ,通过描述女性想象中的历史、女性家族中的历史以及女性传记中的历史 ,将既往被排斥在历史阐释之外的并始终被传统的历史所遮蔽压抑的女性生存经历与遭际命运写进历史 ,从而说明了真正的历史“应该”和“怎样” ,为我们构筑了一道奇异的“历史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小说在理论立场上是比较模糊的,是多种理论观念的汇合;在实践上,是以个人化的视角对过去的生活进行的反思和重新建构,以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存照展示陌生化、个人化、民间化的历史;以个性化的人物表现恒常的民间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新历史小说与以往历史小说的比较,在对大量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个人化、普通化的叙事角度是新历史小说诸种“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认为新历史小说接近历史的方式,更切近文学本体的内在意味  相似文献   

7.
解构历史:新历史小说与穿越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历史小说在我国文坛出现后,历史的叙事开始由重实写嬗变为模糊化。穿越小说是21世纪初继玄幻小说、轻松历史读物、盗墓小说之后又一种文学样式。新历史小说和穿越小说的出现。使旧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变成平民叙事,由以前历史小说努力再现和还原历史变为解构历史。但在解构历史的过程中,它们在对历史真实性的态度、叙事角度、时空观念等方面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梳理辨析 ,说明当代文学批评中“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流变过程 ,指出当代批评中有关“新历史主义”的一些误会 ,并着重分析了“新历史小说”这一提法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作为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一种叙事,"新历史小说"曾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让读者耳目一新。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概念的命名,还是其艺术本身,"新历史小说"均存有一定程度的"模糊"。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联系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前提下,以重读的方式进行审视,并在重新探讨"新历史小说"艺术价值之后,明确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雷鸣  马景文 《河北学刊》2006,26(1):154-157
时代的差异、西方当代文学与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以及作家自身独特的境遇,促使新历史小说作家彻底抛弃了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文学观,颠覆了既往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革命叙事在新历史小说中呈现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的沉落等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拓展历史生活扇面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幻想,其颠覆性破坏给以后的小说创作以警示。  相似文献   

11.
论新历史小说的哲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 ,就其存在的形态而言 ,包括先锋派和新写实派两类作家的超历史写作。它反映了作家思想观念的一种先锋性 ,企图制作一种超越历史的历史文本。本文要讨论的哲学精神 ,其一就是这种新的历史哲学观念 ,它源于当代西方怀疑一切既定精神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是在解构和重新叙述世界的话语欲望下生成的新历史主义。其二是小说中体现的解构主义哲学 ,它张扬被历史掩遮或忽视的一面 ,从而以一种断续的、颓败的历史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其三 ,在文本的深层 ,还渗透一些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存在主义的人本气息 ,新历史小说要编织一种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 ,以表现人的荒诞、孤独与隔膜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稀方 《东南学术》2003,(4):120-127
历史叙述从来是国族意识形态建构的最坚固的手段 ,但中国新时期文化意识的变革却终究要走到重述历史的这一步。历史叙事观念的转变 ,对于新时期的文学创作 ,特别是历史小说的写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观念帮助我们拆解了80年代来的宏大历史叙事 ,使小说家们以自己的意识参预到历史叙述之中。  相似文献   

14.
胡邦岳 《理论界》2006,(9):200-201
本文通过比较新历史主义与当代中国新历史小说在历史现实语境的差异与联系,指出了两者彼此彰显的潜在通约性,进而从历史观念、叙事方法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二者在接受语境中的融合与碰撞,以及对此过程中生发的悖论性处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历史小说,通常是指以历史生活作为取材领域,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基本内容和描写对象的小说。用郁达夫的话来说,就是“指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子,而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而言”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历史观、文学观的变化,有人开始把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虚构性作品也包容进来,并以此与传统的历史小说范畴相区别,称之为“新历史小说’”。为了论述的全面和方便,本文从题材的涵盖角度出发,将这种新历史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统称为历史…  相似文献   

16.
西方史诗性历史小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虽然很早,但以此种文体模式写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出现得较迟.刘圣旦的历史小说集<发掘>是第一部以西方史诗性历史小说观念创作的"纯粹历史小说集",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贡献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形式,而且提供了新的历史关照与文学还原的方式,并为中国长篇史诗性历史小说的出现做了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7.
李建栋 《江淮论坛》2006,(5):134-143
关于《玉台新咏》的撰录者,目前有“张丽华说”、“徐妃说”、“某位宫妃说”三种全新观点提出,传统的“徐陵说”受到了挑战。根本原因在于“徐陵说”本身存在的种种疑点未得到合理解析。文章先对“张丽华说”、“徐妃说”、“某位宫妃说”三种观点进行回应,然后针对“徐陵说”中的种种历史悬疑进行了解读,从而为“徐陵说”正名。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与新历史小说有一些共同点,但在是保留一定史实还是完全虚构、是把历史凡 俗化还是进一步在“审丑”中走向鄙俗化,以及面对历史虚无所采取的姿态等方面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力图为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某种适宜的尺度 。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 2 0世纪 8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的思潮 ,就是对占主流地位的革命历史主义所进行的反拨和矫正。《白鹿原》普遍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扛鼎之作 ,但其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新儒学特征 ,决定了其与以“消解崇高”和“虚妄历史”为特征的新历史主义有很大的疏离 ,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历史小说。正是这个民族历史主义特征使之跃上了史诗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叙述形式探索引发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根本性裂变.传统历史小说沿用全知叙述和线性故事时序再现历史真实,体现了作家们的理性历史观念.新历史小说则以叙述形式探索为焦点,导致创作发生根本性裂变及对理性历史观念的质疑和颠覆.叙述形式探索革新了正统历史观念,解放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但也带来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