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人的生存困境及人性弱点的揭示 “普遍的生存困境是存在的”,如果说草原文坛中流露的这种倾向完全是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的话,那么就无疑是否定了作家们对自己民族及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作家们或许至今仍未写出那种震撼人心的人性之作,如萨特、海明威、海勒的作品,但至少在观念深处,开始对人的一种,仁存状态,对现代草原人的普遍心态给予了深切关注,并积极找寻着生存的意义,在这方面,他们表现出一种求真的意识,一种直面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4)
菲利普·罗斯在《鬼作家》中探讨了主人公深陷伦理困境中,如何用理性意志控制自由意志,作出伦理抉择,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现代的斯芬克斯之谜,即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理性作家和一个有理性的人。通过探究主人公们内心的矛盾、困惑、不确定性和无奈,罗斯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1935年末到1936年初,左翼作家面临着一个新困境和一系列新问题。在采取统一战线作为总政策以后,共产党正依靠全民族高涨的抗日热潮蓬勃发展。鲁迅的爱国心不亚于任何其他中国人,但他也是一位左翼作家。鲁迅决不会放弃为"左联理论纲领"所阐述的理想而奋斗。文艺家协会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战斗的团体",其口号"国防文学"也是一个模糊不清且遭受错误解释的概念。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口号,这就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困扰鲁迅、也可能困扰他的一些朋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他知道应怎样对党的新要求做出让步,也知道如何在不损害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左翼作家的身份,坚持作家的左翼立场。然而,鲁迅没有预见到的是,新口号并没有为作家们指出正确的方向,而是增加了普遍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对资本主义理性产生怀疑,人类面临着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们在“我是谁”与“我将去向哪”这两个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上都陷入困境,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和建构体现出现代人的身份焦虑和生存困境,也反映出村上春树对这一困境的思考和对拯救之途的探寻。  相似文献   

5.
知青作家在青春时代人生价值破碎与重铸过程的磨难,酿成了他们浓郁的伤感悲凉情绪、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深沉的生存意志、城乡双重外来者角色等悲剧性的人格特征,导致了创作中深邃激越有余而博大中和不足、纵横捭阖中时现芜杂偏执、具有思想者气度但艺术感受不够丰沛等审美效应.他们以生存环境转换和生存方式比较为创作心理基础,生成不同于"农家子弟"作家、"右派"作家、"先锋"作家的精神特征,从而优劣并具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或在一种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文学须以情动人,作家须有真情实感,这似乎不错,但由此上升为理论,认为感情就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便是给感情以形式,严然成为唯情论的文学观,却颇值得斟酌了。本文即就文学的特殊性与感情的关系作些探讨,以求正于读者们。毫无疑问,在大量表现为具象感性形态的文学审美活动中,感情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引起作家创作的冲动中,就常含有强烈的感情因素。在此后展开的创作过程中,则几乎始终有他的感情相伴而行。而且这感情还是其想像活动的一种兴奋剂与催化剂,并渗透在他们的具体…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由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细微体察、哲理概括和艺术表现,而通达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人生社会的理性批判,将人的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与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统一起来.但现代文学在后来发生了从侧重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到侧重社会历史过程的解释的嬗变,并一直延续到当代,至新时期才有"回归"和新的变异.嬗变的实质涉及文学的特性、文化特质和价值功能问题;这种嬗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一定合理性,但却潜藏着深层文学难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加媚 《学术论坛》2006,(4):180-183
几百年来,非洲裔族群对种族平等的呼声从未间断。美国黑人作家在各国的历史语境中挣扎摸索,探求一条通向独立自我、独立人格的道路,其间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或以“求同”作文化融合的尝试,或以“立异”抵抗修正主流文化,使其为负载两种文化的黑人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虽然他们对美学传统不断进行修正与创新,但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实质不变。黑人文学的嬗变反映了黑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羽翼渐丰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敏感于世纪之交动荡变幻的作家们 ,清楚地意识到“这新与旧更迭的时代、这内心骚动寻觅的时代 ,或许恰恰是文学的机会”,他们及时地把握着这一机会 ,在草原人的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生存历程与心路历程的多种变幻及可能性中 ,开辟着广阔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沈红芳 《晋阳学刊》2008,(4):117-119
从《乔厂长上任记》历经《烦恼人生》、《大厂》到《那儿》,完整地表现了一个国有企业从振兴到彻底衰败的轨迹,工业题材的创作也完成了从改革文学、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到底层文学的演变,这其实也是一部当代思想史。在这一过程中,价值的转移,苦难的演变,都体现了作家们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对人的不断思考,因此,底层写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家们对底层苦难的叙述,更在于作家们由此重新获得了批判社会现实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契诃夫式忧郁是理解俄罗斯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契诃夫式忧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成性影响,首先体现为一种内省式的审美思维方式,它将深邃的忧虑与隽永的诗意结合,在对忧郁"形而上"的"智性"愉悦中将现代人的精神矛盾以及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失落、焦虑与向往等"惰性"表现得深沉含蓄.其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郁类创作秉承了契诃夫的"人无法承受普通生活"的主题诉求和沉郁凝重、清朗冷峻的艺术格调,在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描绘和对人类生存的洞察中言说灵魂的感悟,以此寄托忧患之意.再者,源于<樱桃园>的"樱桃园情结"是不少中国作家特定的审美运思取向和创作心理定势,众多的文学作品在对"樱桃园情结"的话语意蕴--"人类在世纪之交的困惑"的发掘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悯情怀,展示出忧悒深广的艺术韵致.  相似文献   

12.
三十多年前的一天,很快就要戴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王”桂冠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站在镜前浮想联翩,自言自语,不经意地说出了几句有伤作家们自尊心的话:由于腼腆,我才当了作家。二十年来我已经出了四本小说,第五本正在写。但我从来不谈文学,因为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再说,我也确信,没有文学,地球照样转动。但是,我相信,倘若没有警察,世界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所以我想,如果不当作家而干别的,也许对人类更有用处。①既然文学对社会没什么作用,那么,马尔克斯干嘛还要一辈子从事这种意义不大的营生呢?马尔克斯说:我写作,是“为了让…  相似文献   

13.
陈染是个不同凡响的女作家。她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模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也使人对许多问题,如生存意义、性别问题、亲情、友谊、如何做人等等,产生了困惑和思索。陈染的小说就是现代人的生存困惑和思考的记录。她的小说穿透人性的深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一生存意义是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体现了西方人对生存意义的困惑和思考,意识流大师乔伊斯说:“历史是一场恶梦”,美国当代小说家梅勒说;“社会太困难,难以理解。”荒诞剧作…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0,(6)
阶级话语不但使"四类分子"们成为乡土社会的劣等人群,还迫使他们的子女们在成长过程中饱受苦难,形成他们的怨恨情结。虽然1979年之后国家取消了对四类分子子女们的政策歧视,但是怨恨情结使得他们寻求价值观和现实利益的双重补偿,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叙述他们的怨恨情结,对文学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怨恨叙述表面上是梳理阶级话语在当下社会的影响,实际上应该是反思阶级话语的价值与意义,为社会的整合提供思想资源,以文学的方式整合集体记忆,建构新的价值观。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受左翼文学以来僵化思维的影响,无形中把阶级话语与国家话语合二为一,不敢亦不能反省阶级话语的来龙去脉。在怨恨叙述中,我们看到作家或者受僵化思维的禁锢,以国家认同压抑了怨恨叙述的反省力度;或者为了避免前者的局限,以漠视国家话语和割裂历史的方式来叙述阶级话语带来的怨恨记忆,造成了社会伦理的混乱与个体道德的虚无化。这恰恰反映了文学在僵化思维的长期禁锢下因无法回答现实问题而形成的价值困惑。  相似文献   

15.
李国银 《兰州学刊》2012,(11):204-206
英国当代文学中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二战后由于两个阵营处于冷战状态,作家们多呈现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20世纪60年代后,实验主义的盛行使部分作家更加强调通过理性认识社会、反思人类生存现状,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哲理思辨;科学的进步使文学空间得以极大扩展,后现代叙述方式的盛行,使许多英国当代作家用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后现代艺术手段关注英国人的精神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少数族裔作家的崛起又使得英国社会中少数民族的精神内容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关照着人类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自信     
在文学圈里我本是归入诗人行列的,不写小说,也不搞评论。莫言一获奖,一下子把我抛到了小说和评论的延伸处。这也难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多少年来的一个梦想,现在梦想成真,莫言成为中国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曾凭借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中凡是关注文学或有点阅读兴趣的  相似文献   

17.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亨利·詹姆士的虔诚崇拜者们在听到这位文学大师被人誉之为“简·奥斯汀第二”时,只感到一阵茫然。这赞誉意味着,这位经典作家因其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于是目前又走红了。如果说,作为一名戏剧作家,詹姆士是不成功的,那么现在他的小说却被看作银幕作品的好素材,实在具有讽刺意味。然而,这稍稍的走红之所以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很大程度在于人们并不认可詹姆士是地道的影视作家,而一致认为他是一位散发着神秘魅力的小说家。或许是奇怪的巧合,这种困惑体现的是,詹姆士的作品所讲说的内涵与20世纪后期美国生活中的忧郁氛围有着当下约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转型:世俗化与文学的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被裹挟着走上一条文化转型之路,在告别政治目的论意识形态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转型的过程中,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文化转型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失范使文学开始向媚俗跌滑:作家的角色意识由拯救向虚无倾斜,启蒙理想和道德精神一落不起,商业目的正日益成为作家们秘而不宣的价值取向.文学在世俗化的同时,有必要通过文学的人文关怀,走向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人文价值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一 我国新时期文学伴随着伟大变革时代的节律正行进在第二个十年的征程中。大凡关注新时期文学的人们,恐怕都不会不知道作家高晓声,也不会不知道高晓声小说中的陈奂生。高晓声——陈奂生,陈奂生——高晓声,他们几乎声名与共,难解难分,以致外国有人竟把高晓声当作了陈奂生,也还有些人知道陈奂生,却不知道高晓声。这种作家与人物齐名、甚至人物的影响大于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