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北学刊》1983年第二期发表李振伦同志《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一文,认为列宁没有否定主观真理的存在,只批判了否认客观真理存在的主观主义路线。列宁对主观真理是什么态度呢?首先,他曾对黑格尔的主观真理作了批判地改造。黑格尔把真理看作是认识和对象的符合,但认为:“对象的真实性在于对象符合思维,不在于思维符合对象。”(《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第21页)列宁指出:应把“观念”读作“人的认识”或真理,“概念和事物的一致不是主观的”,认识和真理“是概念和客现性的一致(符合)。”(《列宁  相似文献   

2.
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动过程,而是在经济基础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几个方面交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早在1921年,列宁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之间就有过一次激烈的论战.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说他们关心的是提高生产,而列宁关心的则是政治,是“从政治上看问题”.列宁在回答这种责难时,深刻地强调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常识”.(《列宁选集》第4卷第441页)列宁还指出“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  相似文献   

3.
谈偏见     
偏见是常见的一种旧的思想方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针对黑格尔论“常识”,即“常识并不是哲学,在哥白尼以前,要是谁说地球在转动,那就是违背常识。”“《这东西》(人的常识)《是某一时代的这样一种思想方式,在它里面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偏见。》”这两段话,写下了一个深刻的批注:“常识=当时的偏见”(《哲学笔记》第301页)列宁在这里告诉我们,同“当时的偏见”作斗争,是任何时代的科学,特别是哲学应该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我们处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就更有必要同旧的思想方式作斗争,同偏见作斗争。  相似文献   

4.
<正> “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一命题,是由列宁明确提出来的。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写道:“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七一二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专门有一节“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把这个问题挑开,使之突出起来,为世所注目。《矛盾论》中引用了列宁的这段话,并对它作了说明和发挥,进而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  相似文献   

5.
<正> 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这是多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流行提法(以下简称“一部分”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理,也不是出自经典作家之口,更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现状不尽一致,有必要加以讨论。(一) “一部分”提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的下列论述。1916年6月,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说:“民主运功的个别要求,包括自决在内,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而是世界一般民主主义(现在是一般社会主义)运  相似文献   

6.
<正> 列宁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提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个著名论点,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1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则。列宁在一系列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中,在哲学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列宁关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列宁作为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进行革命斗争的初期,就十分重视理论斗争的伟大意义。他在1902年2月写成了《怎么办?》一书,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部革命文献中,列宁着重批判了轻视理论,否定理论作用的经济主义思想,提出了“没有革命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原理,今天,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感到异常亲切,列宁告诉我们:“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倾向同机会主义的寸髦宣传密切地融合起来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逻辑学》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思想,同时也论述了认识论的原理。列宁指出:“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列宁:《哲学笔记》第233页)列宁还多次谈到黑格尔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指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列宁《哲学笔记》第165页)对我们理论工作者来说,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不要一说是唯心主义著作就不加理会,而是要象列宁那样用心研究,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黑格尔《逻辑学》一书内容比较丰富,本文  相似文献   

10.
沈耕 《天府新论》2023,(3):58-6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哲学笔记》的贡献之一,是明确地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或“一致”的思想。但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和教学中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关系表述为同一或一致是不准确的。按照列宁提出这一命题的《哲学笔记》文本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恰好相合”“同时发生”。这种相合与同时发生不是先验的,而是只有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运动过程中才会呈现和被把握。  相似文献   

11.
<正>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页)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正在于: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客观性,是承认科学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301页)“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同上,第36页)刘少奇同志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运用和发展了恩格斯、列宁的这些思想,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  相似文献   

12.
黄坍森同志在“列宁的《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一文中写道:“列宁从来没有三个主要规律的思想,因为这个思想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来的,而《自然辩证法》是1925年出版的。列宁在许多地方都谈到这三个规律,但从没有把这三  相似文献   

13.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和发展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理论需要的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中当然也包括科学”的重要思想被突出出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情况应了列宁的一句名言:不同的社会政治形势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列宁选集》第2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哲学笔记》一书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列宁还有一本“哲学笔记”许多人却不了解,这就是他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一书所作的笔记。 1913年9月,四卷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在德国出版。书中共收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的信1,836件。列宁在该书出版后的两三个月内就把它读完了,并在阅读时作了许多笔记。1959年苏联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提要》的书名,将这些笔记出版。近年已有中译本印行。  相似文献   

15.
袁宏毅同志在《关于“物质”定义的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如何表述物质概念的问题,读后很受启发。我也本着探讨的精神,对该文提出一些商榷意见,请袁宏毅同志及其他同志教正。 一、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概念? 《探讨》一文说,“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而且是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这一定义的任务不是回答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现在按照该文行文的顺序,考察一下该文的观点是否符合列宁的本意。 第一,从列宁物质定义的产生过程看,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象不少同志指出的,探索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唯物辩证法逻辑结构体系的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列宁的某些论断、札记或“要素”,而必须着眼全局,通观《哲学笔记》的全部内容,寻找列宁构筑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线索和设想。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发现在《哲学笔记》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初具规模的唯物辩证法逻辑结构。这一逻辑结构贯彻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同一的原则,以“联系”范畴为起点,以把握整体普遍联系为对象和内容,科学地表明了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实质、核心和性质。本文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逻辑结构的基本思想作一些初步探讨,着重指出它对辨证法体系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平均主义,是激烈的农民运动固有的思想形式,中外历史概莫能外。对欧洲农民运动中的平均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均有大量论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农民运动中的平均主义的作用,要作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它的评价“捧”之上天或者“打”入地狱都是片面的。董楚平同志在《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的《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一文,提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文章认为:“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任务就是推翻腐朽的旧王朝,建立开明的新王朝”,当农民革命进入高潮以后,平均主义“比封建主义为害更甚”,“人民群众宁受比较正常、相  相似文献   

18.
在近几年泛滥于哲学领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从反映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歪曲与贬低的言论,颇为时髦。在这方面,王若水的《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年7月12日、8月9日)与杨春时的《也谈文学的主体性与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年8月23日)就很有代表性。本文仅据这两篇文章所涉及的几个有关反映论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几乎所有对反映论提出异议的论者,都注意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王若水与杨春时同志也是如此,并且据此把从马克思到列宁的反映论思想描述为一个每况愈下的过程。王若水同志认为,列宁的观点与恩格斯相比已有“变化”,更“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在他那篇历史性的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通常被称为“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在报告中,他揭露斯大林利用这一罪名加害一大批老革命家和其他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斯林大迫害无辜者,这不是赫鲁晓夫的捏造.不过,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斯大林之前,列宁就正式使用过这一词语.而列宁本人明确指出,他是从18世纪法国革命家那里学得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运动常被称之为启蒙思想运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而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列宁对十九世纪俄国启蒙思想特点的分析.列宁把十九世纪俄国启蒙思想的特点概括为:第一,“对于农奴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的一切产物满怀着强烈的仇视”;第二,“热烈拥护教育、自治、自由、西欧生活方式和整个俄国全盘西化”;第三,“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主要是农民的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