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为美国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新的空间.参战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美国为直接卷入战争做了相关海权战略准备.参战后,坚持“欧洲第一”的“猎犬计划”战略,美国与德、日成功开展海权争夺战.二战结束时,美国从海权强国成功转变为世界海权霸主.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也是当时美、日两大海权强国激烈较量的过程.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有关国家应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使得中西海洋观念第一次真正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清政府对于海权也随之有了感性的觉醒.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有识之士极力发展海上运输、加强海上防御、建立强大的海军等一系列的自强举措表征了近代国人对海权的强烈追求.然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得清政府最多只能发展海上力量加强边防以自强御侮,很难让多数人认识到海权的战略意义和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晚清海权意识初步觉醒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海权理论,形成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海权观:即以恢复和维护中国海权为核心,以建设海军加强制海权和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为主要内容,这对于收回和维护中国海权,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清海防与近代日本海权之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海龙 《中州学刊》2008,3(1):206-210
加强海防与拓展海权是19世纪末中日两国面对海洋危机提出的不同战略.晚清海防以本土安全为目标,以分区设防为特征,强调海军的防御功能,严格将海防范围锁定在本国海岸和沿海一带.日本海权以俄国、中国为假想敌,强调海军攻势战略,将朝鲜半岛和中国领土视为利益所在之地.由于日本海权目标直指中国领土,而中国仅以沿海为前沿阵地,因此,战略提出之际,中国已处劣势.面对强调海外利益和超过正常国家安全利益要求的海权战略,中国将对本土危机作为海防建设和海防战略的主要参照系,在战略实践中否定海上防御,实施海岸防御等战略方针使中国海军的战略效能消耗殆尽.以海防应对海权的战略错误不但决定了战争结果,而且使中国地缘战略空间完全塌缩.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33-142
海洋安全与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前提和保障,近代史上其实现路径又是中国近代沉沦与蒙羞的关键性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审视中国近代海洋安全与发展路径嬗变的动因、过程、经验教训,可知其是在西方资本入侵下被迫做出的战略选择,嬗变历经以海防建设为主线求安全和以海权理论接纳及传播为主轴求发展的前后相继又相对独立的历史进路;揭示了近代中国海洋安全与发展路径的非统一性、非协调性的弊端。新时代中国人必须在全球资本运行中以海洋自身多元价值要素为轴心,通过统筹构建海洋空间战略和海洋经济战略来创新海洋安全与发展路径,以推动中国真正走向世界中央,又有益于建构世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两国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造成了中印两国民族精神的极大差异,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斗争中显示出不同的抗击力,从而使近代中印两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结局中国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之下的半殖民地,印度则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朝两国西学之对应是东西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作为同属东亚儒学文化圈内的中朝两国 ,虽然近代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及共同的任务 ,但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差异 ,两国在摄取西学的具体途径及近代文化的形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近代中国西学以“制夷”为前提 ,因此其“师夷”显得被动 ;近代朝鲜西学则以“变法”为特色 ,因其“开化”更显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精神力量及在思想上对人们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结合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中韩两国的传播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有助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并从思想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而宗教的思想力量与近代民族意识的糅合,则使基督教在中韩两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日两国经历了从敌对到恢复邦交再到建立战略互惠的不同阶段.关系是一步步深入,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六十年来,国际形势、中日力量对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两国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民间交流始终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中日两国的杰出政治家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都很好地把握住了历史机遇,把中日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l世纪以后,中日逐渐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发展的态势.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发展这种良好的态势.不仅对中日两国,而且对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海权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在海权发展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又一次面临发展海权的历史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结合中国古代与亚非欧友好通商的历史,意图加强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在贸易、投资、文化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合作,通过以投资和贸易为纽带,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重要道路选择。在现阶段,中国海权将以和平发展作为战略定位,将经营印度洋“海上生命线”作为战略优先方向,投资和贸易作为发展海权的主要手段,保持有限军事存在为发展海权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日本摄取近代欧洲文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两国对欧洲文化的摄取,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中日两国在摄取欧洲近代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几乎同步,而且起着互为桥梁的作用。中国通过日本传来的欧洲近代科学文化,这为大家所熟知;而中国在日本摄取欧洲近代文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似乎在两国史学研究中有所忽视,这很有必要加以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外来文化影响着日本历史演进中的重大变革。十六世纪以来日本开始直接吸收欧洲文化,由传统的东方模式的东亚岛国逐渐变成西方类型的国家。因此,日本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摄取,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日本  相似文献   

12.
海权思想最早诞生自西方,19世纪末美国的马汉系统地分析海权对一国权力的影响之后,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理论非常重要的一支成为各国制定其海洋战略的重要指引,然而海权之于国家权力的影响对每个国家的能动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对传统海权论的借鉴必须有所扬弃.当前中国海权的发展已是正在进行时,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是中国追求的目标,而其过程中面对的挑战也是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差异对近代中印两国不同历史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两国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造成了中印两国民族精神的极大差异 ,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斗争中显示出不同的抗击力 ,从而使近代中印两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结局 :中国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之下的半殖民地 ,印度则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4.
李晓彬 《兰州学刊》2009,(12):225-226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在于:近代两国的历史传统、面临外强侵略的民族危机感导致的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传播,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壮大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进化论对于日本,重点是日本对于中国理解和接受进化论的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到17世纪,英国逐渐由一个远离大陆的岛屿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贸易中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其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出现了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与西班牙、荷兰的海上斗争也进一步强化了英国的海权意识和帝国意识。掌控海权是近代早期英国人的决胜之道,同时也是英国得以最终称雄世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德鹏 《兰州学刊》2007,(1):182-186
近代中日两国维新前的不同政治条件导致了维新运动结果的迥异.除了既有的探讨外,这些条件还包括两国的政治体制、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皇权的增减和君主易人等,它们共同促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韩向臣  李龙 《东南学术》2021,(5):97-107
家国关系是人类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而东西方之间却在此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逻辑模式.恩格斯立足于人类学研究成果,在分析了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起源的经典案例之后,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分为基础,形成了其家国异构理论.而一些学者在研究古代中国时,则出现了家国关系的另一种视角,即家国同构理论.但是,面对广阔而复杂的历史画卷,仅仅将其概括为家国同构难免有失偏颇.这一贯穿中国几千年之久的逻辑底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话语,并最终随着近代中国国家的转型而解构.今日之中国,法律取代宗法伦理成为调整家国关系的核心要素,家庭的私领域特征不断凸显,而传统的家国理念也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这一道德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越南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历史上中国文化对越南有较深的影响.在中越两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断,建立了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中越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文章基于历史研究方法,将中越经贸关系归纳为古代的朝贡贸易→近代的市场贸易→现代的全面经贸合作→未来区域经济融合的发展历程,并对发展中越经贸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平衡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司法权威之间的冲突,英美国家以"蔑视法庭罪"对妨碍和侵犯司法尊严的行为进行了规制.由于两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蔑视法庭罪"在两国的实践与制度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说明在同一法系的不同国家法律制度既有融合也有变异.  相似文献   

20.
姚辉 《甘肃社会科学》2008,10(3):127-131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清末同西方法律文化的接触以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继受过程中,日本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影响不容忽视。中日两国在法制改革的方向上,均以大量移植西方近代民法作为推动民法近代化的根本途径,其中固然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的根源,但在法制改革目的、司法人才培养等方面,两国却又存在巨大差异。比较和总结其中的异同,将对法制的现代化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