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议程设置”是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它提示人们,媒介议题直接影响受众议题。地方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如何报道十九大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对基层群众对于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影响颇大。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的角度对《商洛日报》近30期报纸中关于十九大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洛日报》关于十九大的报道体现出提前铺垫进行议程导入、全程跟踪报道进行议程循环、深度解读精神进行议程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功能。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很像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它会在保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上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有可能危及公众的生命财产,阻碍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用好议程设置这把双刃剑,媒介组织必须在议题的选择和议程的安排上,在报道议题的角度及倾向性方面慎重行事。  相似文献   

3.
[摘要]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学的关键理论之一,微博自下而上的双漏斗传播机制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的点对多传播。沿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思路,研究遇到困境。本文在梳理议程设置理论基础上,提出微博议程设置理论假设,指出微博议程设置是微博平台上参与者通过对议题的围观、极化、动员,最终将议题列入微博议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议程设置理论的中心是社会公众是怎样形成舆论的。议程设置的两个层面理论表明第一层面的客体议程设置主要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某一议题由零知觉到显知觉。第二层面的属性议程设置是界定一个议题,引导公众具体地理解和感知这一议题。两个层面都对舆论的形成和导向产生作用。本文以实证分析论证了议程设置的两个层面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舆论以及制造舆论导向的最终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秋瑾被害后,各种不同背景的报纸竞相报道,形成了新闻传播意义上的议程设置。连续不断的报道使得该议程由媒介议程逐步转化为公众议程,由"秋瑾案"演化为"绍兴冤狱",并在新政、立宪的语境下,进而演化为政策议程,亦即在舆论的压力下,涉案人员或罢职,或自杀,或他杀,或蹭蹬终身。该议题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朝野的震动反映了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与作用。但是在社会失范的状态下,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有效,但力量还有限。  相似文献   

6.
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议程设置"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它提示人们,在有媒介居间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媒介议题直接影响受众议题。文本认为,既然受众对客观事物和问题的看法带有媒介引导的色彩,那么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与评价也就脱离不了这个框架。文章进而指出,中国的国家形象(即外部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所设置的,其中充满了"固定的成见"。中国要想突破西方国家既有的认知、评价藩篱,就必须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  相似文献   

7.
受限于操作性障碍,大多有关微博议程设置作用的实证研究仍停留在质性状态和对定量支撑的寻求.微博议程仅仅是作为另一种网络形式的公众议程存在还是已深深嵌入大众媒体的议题选择过程中?本文选取2012香港特区特首选举作为焦点事件,利用内容分析和时滞相关性分析,从两级议程水平上探究新浪微博和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之间的媒介间议程设置流向.结果显示,微博与报纸在焦点事件进展过程中交替为对方设置议程并在事件发展到顶点阶段实现了强烈的议程互设,这表明微博不仅仅提供一种公众议程的获取途径,也完全有能力为大众媒介设置议程.  相似文献   

8.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制造和引导舆论的功能。 选取因国家旅游局局长首发“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文稿,使“旅游厕所”成为全国各地的一个热点话题为个案,尝试从议程设置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媒体的议题建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网络媒体通过旅游厕所相关报道来构建“旅游厕所”议题;网络媒体构建议题时间短,且根据时间的推移,其构建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网络媒体对议题的建构具有明显的效果;旅游厕所建设优化是旅游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文功典型的推出过程是公众议程(舆论)、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相互作用的过程."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有一定的理论连接点.大众传播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视传播学理论与本土化媒介语境如何契合的机会。研究和思考传播学理论在中国突发灾难报道这一特殊的“媒介语境”下的呈现与表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在地震报道中,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免疫理论以及传统的受众理论等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从事实层面来看,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受众理论等较之历史语境及西方社会语境,都有一定的“变异性呈现”,体现了传播理论进入中国媒介语境后显示的本土化特征。从规范层面来看,单一的媒介议程、单一而强势的舆论场、单一的媒介强效果论和消极受众理论等,都不利于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保持议程设置的多样性,保持声音的多元性才有利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