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涛文采风流,多才多艺,恃才傲物,触怒权贵被罚赴松州后,不得不委曲求全,三度献诗得返。从薛涛诗作可以看出薛涛一生处世态度的转变。回到成都后,薛涛收敛锋芒,圆滑处世,与历届川主及其幕僚还有出入成都的达官贵人保持良好关系,并常有酬唱之作。虽然处世圆滑,但薛涛内心依然高傲自负,她自诩"兼才",以竹自喻;为维护边地百姓的利益,薛涛不惜专门写诗劝诫诸将。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士大夫之一,关于其“妇女观”,历来鲜有人论及。文章从苏轼的词作出发,逐一展开分析,展示出苏轼较为进步的妇女观,并对苏轼形成此类妇女观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背景进行探讨。苏轼的妇女观,从一个角度来说,也代表着北宋中期士大夫群体普遍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3):55-57
纵观嵇康在正始末期以后的生活,虽然他一再声称自己远离世俗,但实际上他并未远离政治;虽然他曾遁隐山林,数次与神仙交往,但他并没有得道成仙;他高举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大旗,但他并没有完全超越名教。在吕安与吕巽的事件中,他有着清醒的是非观念,义无反顾地为吕安进行辩解。对于司马氏以孝为幌子而进行的篡权行为,他也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抨击。正始以后,他一直高举着反抗司马氏篡魏的大旗,处处与之对抗,并且敢于坚守自己的志向,敢于向司马氏的篡权发出大胆的质疑与挑战,最终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这场悲剧,与嵇康正始末以来的处世心态息息相关,是由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人生感悟     
《老友》2014,(4)
正1和水相伴相依的船,并不总是按照水的意志顺流而下2那些竭力抬高自己的山峰,没有一座不是孤立的。3如果只有炽热,而没有冷却,那么,钢就塑造不出坚强的形象4公正地评价春天,大树和小草的意见一样重要。5吹捧沙子的是风,抛弃沙子的也是风。  相似文献   

5.
苏轼早年在文学创作上推崇杜诗;晚年则推崇陶诗。他联系其立身处事来确定文学创作的风格、品位与价值,从而发掘出陶渊明、杜甫其人其诗的伟大价值,苏轼这种认识和评价作家的方法,对今天认识文学现象,了解中国文学的规律与特点,也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生感悟8则     
蓝荷 《山西老年》2014,(9):34-34
有宽容才有宁静有宽容,才有宁静。人心如江河,窄处水花四溅,宽时水波不兴。世间太大,一颗心承载不起。什么都想占尽先机,会输了起码的幸福。众人的路众人走,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生活的最高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无论有多少委屈,一笑泯恩仇。其实太多计较,只是一时的想不开。宽容,让烦恼融化在心里。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未来少预想,尽量别假设。把拥有当全部,看当下成永远。若浮躁过甚、浮夸过多、浮华过累,必欲壑难填、心境难平、负赘难卸。  相似文献   

7.
8.
苏轼为什么能成为蜚声中外、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文章着重探讨苏轼的人生理念特别是体现对人生的根本看法的人生观对他成就大业所起的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并指出积极入世是苏轼人生理念或人生观的基调。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致君尧舜”,尊主爱国;崇尚仁爱,关心民瘼;潜心著述,有益于世;热爱人生,乐观旷达。文章最后对苏轼积极入世理念的思想渊源作了较有深度的论析。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公司五周年庆之际,我获得了“五年贡献奖”这一殊荣。站在领奖台上,我脸流满面,本以为只会在电视颁奖礼上看到的场面竟然发生在了自己身上。那一刻,我的心情很复杂,有喜悦,也有激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五年来辛酸与失败,快乐与成功的场面。  相似文献   

10.
北宋科举考试对苏轼所受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苏轼接受的是为科举量身定制的教育,其中以父师苏洵给予的教导和培养最为显著,这为苏轼科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北宋科举考试对苏轼成名的影响最为显著。苏轼参加进士科考试崭露头角,制科考试闻名天下,科举成功为苏轼日后主盟文坛提供了难得的前提条件。北宋科举制度对苏轼人生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苏轼博大人格和深厚思想的重要渊源.苏轼对生命自身本质的追寻深受庄子影响,他对生死祸福有超凡脱俗的透彻领悟.他推崇的理想人格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摆脱名缰利锁,追求心灵自由.庄子思想指引苏轼在被贬生涯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中,超越苦难,寻找自我生命的新的价值,他的人生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摆脱了外在的功名利禄,祸福得失,追求心灵的丰富体验和精神的自由.同时他以新的审美眼光发现大自然,打破物我的界限,开启了山水诗词的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贯将作家主体情性的自在体现,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上乘境界.通过对苏轼坎坷人生、豁达性情及其作品的分析,诠释了苏轼词的主体性情与其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的关系,从而分析出苏轼旷远豪放的词风是与其独特的性情分不开的,这也就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13.
庄子身处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战国中期,他目睹当权者的残暴统治、老百姓的艰难生活以及人们相互间的勾心斗角,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世人提出了独特的处世观,期盼人们在保全生命的基础上,实现心灵的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4.
苏词的超逸风格是一种独具风采的创造。它以超凡的艺术境界、超脱的情调以及自然的化境为突出的艺术表现,以审美的人生境界为特定的思想内涵。这在先宋诗史上颇为罕见,在词史上更是大音希声。其所以由苏轼来开创,一是儒、释、道三教的综合影响,形成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入世而超世,二是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三是与创作主体极强的创造精神和极高的悟性密切相关。其不容低估的文化意义,在于循着庄子,陶渊明等前贤的思想轨迹,继续探求实现人的本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16.
黄粱一梦作为中国梦文化的实体,备经历代文人的夯实与增添,融注了文人对自身命运的考察与人生感悟的显示。历代文人借助梦的形式来展示生活需求和人生感悟,以道教的清静无为观念来否定儒学的功名之心,展示了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感悟的嬗变历程及对人生意义的拷问。黄粱一梦母题构成文人寄慨抒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人生新感悟     
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样的前人,是有远见的前人,也是高尚的前人。乘凉的后人,如果只知乘凉,那就枉费了前人的一片苦心。乘凉的后人,在乘凉的时候,不仅要对栽树的前人感恩,还要为自己的后人栽树。只乘凉不感恩的后人,是不肖的后人;只乘凉不栽树的后人,是自私的后人。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的确,你无法改变屋檐的高度,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姿态。硬是要昂首挺胸与既成事实的屋檐硬碰硬,碰得头破血流就在所难免。而且,这不能叫做骨气,只能算  相似文献   

18.
以王蒙的西部题材小说为例展开讨论,主要有以下四点内容:1.西部边疆生活对王蒙的影响。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王蒙有十几年的新疆生活经历,来自西部的独特文学体验、西部边地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观和别有情趣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王蒙开拓了极为广阔的文学表现领域。2.王蒙笔下关于西部边地自然景观的诗意描摹。王蒙作为一个“无罪的罪人”来到新疆,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她托起对物质生活和物质细节描绘的基石是“苍凉”的底蕴。她借助于“现代鬼话”,借助于“在传奇时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的叙述意图及其具体展开,在“日常生活”和“时代的梦魇”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现实联系。因此,“苍凉”,与其说是张爱玲出于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不如说是源自她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层感悟。  相似文献   

20.
<和陶诗>反映了苏轼晚年的心态,他沉痛地检讨自己未能及时醒悟,下决心晚年师范陶渊明.他晚年彻底厌倦政治,揭露官场的丑恶,而对黎民百姓和亲朋好友却情深如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晚年内心充满着极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