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的工具理性、物质欲望、消费意识等极度膨胀,这种利欲关系不断引导着人们只关心一己利害,而丧失了人类的普遍情怀;只热衷于追求当时当下的物质享受,而不再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存的终极眷念,忘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美育对抵制当今社会物欲对人的控制,消除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化,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残障生存与个体精神旅程的哲理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鸿 《北京社会科学》2003,(2):113-117,21
史铁生的残障生存造就了他独特的小说精神。他的小说常常弥漫着深刻的绝望和虚无感 ,作者把个体的痛苦体验转化为对整个人类和世界的观照 ,探讨关于死亡、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命运与社会抗争的过程和意义。在绝望、虚无中获得生活的信念和激情 ,获得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索 ,是史铁生小说的基本品格 ,这使得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澄澈、寂静的意味 ,它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 :思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韩鲁华 《唐都学刊》2003,19(2):35-39
20世纪 80年代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 ,对于人性及其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清晰的 ;但进入 90年代之后 ,他陷入极为深刻的困惑与焦虑之中。从生存哲学角度分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精神人格建构及其特征 ,不难发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精神特质。作家是在困惑中探寻着自我 ,面对生存的焦虑 ,思考着人类生命和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以企寻求主体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作为历史生存论阐明了人类历史性生存所发生的"辩证逻辑".这一辩证逻辑表明:人类从"类本质"的原初自由开始,经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生的双重异化(精神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最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了向自由本质的回归,即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历史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历史性生存所遵循的"辩证逻辑"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残疾是全体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不幸,无论肢体、耳目或精神缺损,都给人类中的某些成员以及他们的亲属带来常人难以体验的痛苦,陷于一般常人甚至难以想象的困难的生存和生活境地。然而,他们仍然是全体人类中的一员,具有做人和生存、发展的完整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扶;就如同关爱和帮扶健全人自己。而如果你深入到他们之中,深入了解他们的苦痛;他们的欢乐,他们的需要;他们的追求,你就会感悟到许多令人震撼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客体,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而它与社会主体之间具有多种价值关系;它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属性。 1.精神产品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自然科学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经验的结晶,是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社会科学则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经济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经济生活状况对人类的制约与人类不断对之进行超越的矛盾 ,是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规律。经济生活不仅与人类的需要互生互动 ,而且对人类精神生活具有重大的塑造作用。在经济生活中 ,归根到底 ,超越是主导的方面和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吕新 《浙江学刊》2001,(5):99-104
本文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通过研究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描写,及其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大问的追问,对萧红及其作品给出一种新的诠释,以期对萧红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主要在萧红作品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反思、对"人的精神空前失落"的揭示,对"人的精神"的深情呼唤,对人类渴望获得顽强生命力,彻悟生命真义超越轮回的揭示,以及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借此找出萧红作品历久常新、酎人寻味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文化哲学通过对人之存在的历史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阐明了历史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般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文化哲学始终以自觉的文化批判精神为指导,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生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力图阐明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未来的人类生存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文化哲学通过对人之存在的历史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阐明了历史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股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文化哲学始终以自觉的文化批判精神为指导,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生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力图阐明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未来的人类生存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关怀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弱势群体子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教育关怀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消极关怀,对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必须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理念,实现从临时性关怀到制度性保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家对孤儿和流浪儿的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启贤 《唐都学刊》2004,20(1):84-86
流浪儿童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儒家对孤儿、流浪儿的关怀伦理主要体现在 :尽力拯救孤儿、流浪儿的生命 ;用人间的真情和爱去抚爱孤儿、流浪儿的感情创伤 ;给予尽可能多的培养和教育。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 ,孤儿、流浪儿群体的悲惨命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但儒家对孤儿、流浪儿的关怀伦理对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晓娜 《唐都学刊》2004,20(3):130-132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欧洲的戏剧舞台发生了一场革命,以贝克特为首的荒诞派戏剧家对古典主义的戏剧元素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但这决不是文本层面的背叛,而是更深刻的展现出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困惑和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也是一种更深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社会学、教育学知名专家杨东平先生的学术、社会活动历程,展示了他从城市文化到环境、教育的研究范围,从人文到社会发展方面广泛的社会关怀;着重评述他1994年出版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一书及2006年修订版的影响和他对京沪两个城市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杨喜梅 《唐都学刊》2007,23(6):52-54
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既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当前,我国农民工国民待遇缺失严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制度对农民工道德权利的忽视,具体表现在农民工道德行为选择自由权的缺失、农民工道德主体人格平等权的缺位以及农民工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的缺乏三个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靠公正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对农民工关怀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表明,地缘文学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沿革的综合产物.陕西文学因其特有的山、川、塬俱备的地理形态和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人类文明史过程中,逐步衍生出缘于本土事象物象的独特的地缘文学观及其创作特征,即黄土地心结、父老乡亲心结、三秦女性心结、秦风民俗心结四个维度.从创作理念看,这是陕西几代作家共构的魂牵梦绕的草根心结谱系;从创作审美看,它又与京津、晋冀、江浙的地域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术语,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传统的解释都是从艺术层面,把境界等同于意境。其实,境界并不仅指向艺术,更指向宽广的文化层面。首先,境界要求表达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次,境界更是指一种悲壮苍凉的生命情怀。最后,境界亦指向创作主体的人格,只有纯真无伪、人格高尚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最终是一种生命空间、心灵空间的呈现。境界实际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考察与品鉴,是艺术境界与生命境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艺领域,而达到了生命美学、哲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心理史学与历史人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去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应注意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物个性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个体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群体心理的分析。同时 ,在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时应注意个体的阶级性 ,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材料 ,关注那些变动着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和个人之间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有着丰富涵义的社会变迁过程。城市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部分,由于体制、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使得他们对于城市知觉处于一种普遍的焦虑之中。他们的社会保障由于缺乏应有的制度安排,而成为城市中的弱势族群。关注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徐柏青 《唐都学刊》2004,20(4):126-130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即“君子”的要求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强调素质教育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强调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 ,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因而 ,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 ,即以人为本 ,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内涵 ,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