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王维习禅的原因,进而论述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禅宗在唐代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历程达到高峰。六祖慧能对佛教的改革有重大意义 ,他把一个异域宗教浸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从而使得禅宗显示出非宗教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慧能之后变得愈发明显 ,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洛阳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主要生活地,他在洛阳期间与圣善寺、奉国寺、长寿寺、香山寺、天宫寺等著名佛寺均有密切的往来,这些佛寺分别属于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不同宗派。他在洛阳期间佛教信仰有不拘门限、兼容并蓄等主要特征。白居易的佛教信仰在唐代后期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唐代后期农民的赋役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自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以后,农民对封建政府的赋役负担是减轻还是加重?所受剥削有哪些内容?对唐代后期阶级矛盾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由于本文不是全面考察两税制,因此对这个制度未作全面评价,仅仅指出两税制实行后所产生的弊端,未妥之处,请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5.
唐代后期自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以后,农民对封建政府的赋役负担是减轻还是加重?所受剥削有哪些内容?对唐代后期阶级矛盾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由于本文不是全面考察两税制,因此对这个制度未作全面评价,仅仅指出两税制实行后所产生的弊端,未妥之处,请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吸收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特色的佛教。中国化的佛教特点在禅宗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而禅宗的经典《坛经》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总结。《坛经》是出自禅宗六祖惠能之口,经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坛经》即心即佛、顿悟见性、入世化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并体现出中国佛教重视心性、重视顿悟、重视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关系的角度,对禅宗前后期的思想发展进行了考察和论述.文章指出,禅宗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把佛教的佛性学说与中国的心性理论融为一体,以心的宗教取代对佛陀的崇拜;前期以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为特点,后期以超佛越祖、无情有性为标志,而出现这一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前期以即心即佛为主流,后期则直以真如为佛性.  相似文献   

8.
常州天宁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历经1300多年沧桑,屡毁屡建5次,佛源流长。该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曼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为中国佛教禅宗东南四大丛林;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天宁禅寺方丈松纯大和尚,现年76岁,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常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常州天宁佛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州市政协常委,另被奉为台湾台北妙法寺方丈、台北竹林寺方丈、美国纽约观音寺方丈、江阴君山寺方丈。其佛学梵行,誉播海内外。  相似文献   

9.
佛教禅宗在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本文从作品构思、描写手法和艺术表现三方面探讨了禅宗对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之影响 :王维在作品构思上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动静结合的描写 ,表达的自然、凝炼、含蓄之中无不渗透着禅宗的气息 ,其间也写出了王维徜徉于宁静、优美的山水田园之间洋溢于心中的纯净的喜悦。  相似文献   

10.
两税法的实施,(公元七八○年)是唐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对于唐代后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都有重大影响。同时,它在中国封建赋税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唐德宗作两税而以钱代输,明英宗折金银花而从银充赋,皆古今农政中更制之大端也”。足见其重要。因此,两税法被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对之进行研究、评论者大有人在,史不绝书。 对两税法褒赞者颇为不少。例如:与杨炎同时的大史学家、理财家的杜佑就说:  相似文献   

11.
禅宗是隋唐佛教诸宗之一.在佛教史上有所谓僧稠旧禅与达磨新禅之别,达磨禅学传到唐代,又曾有所谓“北宗”与“南宗”之分及其他许多分派;而其中,慧能(638-713)所创“南宗”,作为中国独创的佛教哲学,独盛于中、晚唐直至两宋,风靡全国,并传播到朝鲜、  相似文献   

12.
唐代佛教与诗歌有新的融合 ,诗作中多涉禅语、用禅典、示禅机 ,以禅入诗进而以禅喻诗 ,禅之内涵可以开拓诗境 ,增补诗歌内涵与理论。文章试从诗与禅宗融通的基础、禅宗对唐诗融通与开拓的实践、禅宗对唐诗理论之开拓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翰林学士院的设置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翰林学士自此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翰林学士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对唐后期中枢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禅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输入中国,在中国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实现"中国化".重"定"的,主要是"方法"的"印度禅",被改造为重"慧"的,主要是作为修证"目的"的"中国禅".南北朝时期,竺道生等人从理论层面发展出以"心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禅思想,达摩等人则主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加以发挥.到唐初,形成了宗派佛教禅宗.禅宗进一步发展了以"心性本净""明心见性""自性自度"为纲领的"中国禅"的宗义体系,取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思想成果,实现了佛教的全面革新,对唐代以后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晏(公元七一八——七八○年)字士安,是唐代杰出的理财家,在理财方面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对其理财成就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发展到唐代,宗派纷呈,达到顶峰。唐代以后,佛教大势已去,走向衰落。自宋至明,主要是禅宗还在流行,其次是净土宗。此外,天台宗、华严宗一度中兴,唯识宗、律宗等也余绪未绝。宋明时期,就佛教内部来讲,诸宗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就其对外而言,则是调和儒、道,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7.
传入中国后的佛教经过外来僧侣与中国历代高僧以中华本土文化对佛教教义的诠释和创新,主要是以儒家学说对其伦理化、世俗化的改造,到唐代,已经派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宗派。佛教中国化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具有了“人本思想蕴涵”。探讨中国佛教具有人本思想的原因、表现形式等问题,无疑是新时期我国佛教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理论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太虚是近代中国佛教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难得的身兼学问家和禅师两种角色的佛学家。他关于禅宗思想性质的界定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当代禅宗发展之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讨论太虚与禅宗发展有三条线索:一是太虚出身于禅宗,参悟于禅宗,却"出走"禅宗,学宗唯识,最后又"回归"禅宗的曲折经历。二是反思中国佛教历史和抉择全体佛法的总持智慧,确立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并以对全体佛学的教理抉择和总体判摄,坚持中国佛教禅宗的圆教教理和圆顿禅观,着力会通圆顿教理与唯识学。三是面对佛法契合时代的深切现实和实践观思,认为唯识学教理更适合现代科学时代,大乘通教的学修次第更适合现代人,因此会通中印佛学,提出教法由"圆顿"转向"圆渐",以"圆渐"之大乘法为适应当下时代的佛学实践路线,由发达人生以进趣佛道。由此提倡以"今菩萨行"为主线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并认为禅宗的禅机智慧在传统诸宗中最切近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精神,当下的禅生活才是人生佛教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振兴禅宗生机仍是今天时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9.
吐蕃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印度瑜伽行中观宗自续派和汉地禅宗同时传入吐蕃。二者经历了从和睦共处到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阶段。最终,因为见地和修持方法的差异而引发了一场争论,史称"顿渐之争"。汉地禅宗本是吐蕃佛教的滥觞,但以摩诃衍那为代表的汉地禅宗在"顿渐之争"中失利后,汉地禅宗在吐蕃逐渐销声匿迹,对后期的藏传佛教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莲作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意象,随着佛教东传,莲的宗教意蕴产生了。禅宗诞生之后,莲亦沾染上禅宗的色彩。饱受禅佛思想沾溉的唐代文人,在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借助诗性智慧,使莲参与审美创造,最终形成了莲象征净洁无染的本心、建构诗意栖居的乐土、疏淡自然诗境的因子等美学特色。其中疏淡自然的诗境是净洁无染的本心和诗意栖居乐土的升华,三者之间是一种层递的关系。唐代文人在对莲的审美观照中将禅思与诗情融为一体,发展和丰富了莲意象的内蕴,为唐诗的创作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