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宋代茶法以专卖制为主.专卖利益是依靠政府对茶叶生产流通的部分环节实行直接或间接的独占来保障的.为实现独占,必须对茶叶的营销进行严格控制管理,防止私贩.因而私茶法是决定茶法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茶法内容不同,出现私茶的方式也不同,私茶法的内容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代的茶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明代茶禁政策的渊源与背景 首先,明代茶禁政策是唐宋以来茶禁政策的历史延续和发展。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之一,而禁榷制度则是它的一个重要支柱。此制可追溯于周,而正式形成于汉,后禁榷范围不断扩大,至唐代始将茶叶也纳入了禁榷的轨道,成为与盐、铁并重的专卖品。这是因为,从唐代开始茶叶生产出现了划时代的发展,“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贸易交往中,茶马互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商人视为利薮,竞相趋之。封建政府出于政治羁糜、稳固边防和搜括财税诸方面的意图,也极力垄断茶利,推行禁榷专卖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排斥,压制商人资本势力,至明代而登峰造极。朱元璋曾直言不讳地说:“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其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为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我国榷茶,本资易马,以备国用。”明代“产茶之地,江南最多,皆无榷法,独于川陕,禁法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产茶额”和“买茶额”中所记载的数字 ,是我们了解宋代茶叶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材料。然而 ,“买茶额”和“产茶额”究竟代表什么含义 ?如果我们从字面来理解 ,显然会产生很多的误会 ,而以此为根据对宋代的茶叶经济作出的推断也就不准确。本文从对宋代榷茶制度及其运作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北宋时期的“买茶额”和南宋的“产茶额”的含义作出解释。认为 ,所谓“买茶额”是指国家的榷茶机构买纳产茶州县政府收购上来的部分好茶 ,以供大茶商长途贩运到北方地区进行销售的茶叶数额 ,而所谓“产茶额”是指产茶州县“批发”和“住卖”的茶叶数 ,也就是官府控制下茶叶在全国的销售总额。  相似文献   

5.
对北宋政和茶法改革性质的认识,凸显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专卖研究的理论分歧,因而对其根究也是一次理论检讨。宋代社会语境选择禁榷与通商为政和茶法改革定性,但由于概念矛盾,使其对性质的认识游移于二者之间。现代的间接专卖理论局限于对政府借助商人实现专卖的强调,而面对政和茶法改革中经营性和寓税于价特征的消失,间接专卖理论已经没有超越自我的定性空间;商专卖固然突破了间接专卖局限,但它忽视了国家在中国古代专卖中的主体地位。从国家主体角度来看,政和茶法改革的实质是专卖税的征收,是国家把专卖权让渡给商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是晋代诗人张载写的咏茶名句。到唐宋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著名诗人写的传颂一时的咏茶诗篇就更多了。茶是我国的特产,饮茶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病作用。《神农本草》等书对茶叶的药用价值记载颇详。因此我国很早就有“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的谚语。苏东坡甚至说:“何  相似文献   

7.
(一)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那时候,饮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制茶业和茶的贸易也很发达,茶叶的生产和流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市贸易,宋比唐更为发达,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茶的互市。茶的输出国外也比唐代有所增加。北宋李觏曾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也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足见用茶之普遍。  相似文献   

8.
《诗经》“荼”为“茶”源说周蒙茶叶、丝绸和陶瓷为中国三大发明,久负盛名。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远古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①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在公元4世纪茶便传到了朝鲜,早在汉代就传入日...  相似文献   

9.
明代官员凭借政治权力经商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盐业,一直被权豪势要们视为利薮。他们诡名开中,倒卖盐引,走私贩私,致使盐法大坏,国课日亏,把名为国家专卖的盐业,变成了官员个人营利的工具,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考察明代盐业的官商现象,对于进一步认识封建官商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危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茶政,又叫茶法,是历史时期政府有关茶业的经济立法,包括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涉及茶业管理机构的设置,茶叶的生产、贩运、销售,茶税征课名目的变动,茶叶缉私等内容.唐宋以降,茶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之一.清代茶政因袭前代旧制,但也有所更张.  相似文献   

11.
论北宋入中茶法中的“加抬”“虚估”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北宋入中茶法中的“加抬”“虚估”及其后果孙洪升茶业是唐代农业、手工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中它的地位日趋重要。入宋以来,茶叶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宋政府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形势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茶利,频繁变...  相似文献   

12.
魏静 《兰州学刊》2013,(9):45-52
清初的茶马之制是清代茶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茶马之制主要实行于甘青之地,首先缘于军事需要,其次是增加地方税收.随着清初以来,军事战争的逐渐减少,茶马制度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如采取各种措施变销陈茶.太平天国运动后,甘肃的茶务因各种因素导致废弛,左宗棠是首先对甘肃茶务进行变革的地方总督,其改革的主要措施就是“以票代引”、“先课后引”等,随着茶务改革的不断推进,后任者针对存在的不足,又进行相应的完善,这些改革对恢复和振兴茶务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代茶法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巴蜀时期四川已有种茶、饮茶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东南地区已普遍种茶,饮茶活动业已广布大江南北。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茶叶只是作为土贡贡献朝廷,不征收茶税。直到唐代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和广大民众饮茶风气形成以后,封建国家才开始税茶、榷茶,逐渐建立起完密的茶法制度。  相似文献   

14.
赵珍  王一祎 《西域研究》2023,(3):13-22+174
清朝道光初年,新疆茶叶流通中私茶泛滥,茶司引茶与北商杂茶课税悬殊,茶商获利不等,引发了行销市场之争。清廷围绕茶叶征税及是否取缔北商行杂茶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筹划,终定于古城创设税局,逐步将该项制度扩展至全疆,且通过分类设税、抽收落地税、以税代引等办法加以完善,基本达到了安边、便民、裕课、通商的目的。设局征税是清廷治理新疆60余年后建立茶叶行销市场调节机制的尝试,实现了新疆商税与全国税制的接轨,加快了本地商业近代化的进程,征收的茶税用于补充地方军费,对新疆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与缅甸、印度接壤,是西藏偏远边境县之一。植被丰富,地势险要。20世纪初叶,在高山密林之间曾居住着许多部落族群。据相关史料记载,程凤翔于1910年进军桑昂地区时,在桑南发现了一种数量巨大(多于滇茶和川茶)而价格低廉的茶叶:“倮茶”。夏瑚于1911年到当地考察时,又在深山密林中见到了茶树。关于“傈茶”的迷雾就此形成。在“倮茶迷雾”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倮茶”的实质是英国殖民主义扶持下,印度阿萨姆地区生产的专门供西藏察隅边境地区“保人”等部落族群消费的一种劣质茶叶,妄图以此打压中国内地茶叶,切断以茶叶建立起的当地部落族群与内地的有机联系,蚕食中国国土,以实现其殖民主义之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16.
清中叶以来,徽州各县及其毗邻浙赣两省交界区域所产茶叶,大部在屯溪集散。茶季的屯溪街,茶号、茶庄、茶行林立,茶叶加工精制与运销贸易均盛极一时,“屯绿”名茶亦应运而生,饮誉海内外。至清末民初,为“屯绿”外销之鼎盛时期.屯溪也因茶业兴盛而赢得“茶城”之誉。  相似文献   

17.
男人需要一杯茶.首先,男人的生活圈里少不了烟、酒、车与电脑,身体不断遭受尼古丁、酒精、废气以及辐射的危害,茶叶堪称最廉价的‘懈药".其次,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男人们往往身心俱疲,如果再加上作息无规律,给了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甚至癌症可乘之机,也给茶叶提供了用武之地.现代研究发现,茶叶拥有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维生素等十多种防病"武器",可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 ,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茶区体系 ;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 ,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 ,名品繁多 ;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 ,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茶类得到空前发展 ,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花茶都始兴或进一步发展 ,从而开创了我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清代茶法研究历经百年,但其重要复杂内涵仍需开掘。清代茶法基本文献之一《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对相关研究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论述价值的认识尚不充分。利用前人少有关注的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档案,可深入讨论清代国史对茶法的书写问题。《清史稿·食货志·茶法》承袭国史馆《茶马》档案而成,但重新定位了清代茶法。清国史馆《茶马》档案将茶马之政定位为安定边疆、充实战备的国计要政。《清史稿·食货志·茶法》的纂修处在茶叶成为商品,但民初华茶衰落的背景下,有史学经世之志的纂修官姚永朴,转而强调振兴茶业的民族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常建华 《学术界》2024,(2):156-169
江西租山种植茶梓有各种纠纷发生。茶山经营出现在广大南方地区,山场将茶树与桐树、苎麻、杉木等同种一山,茶子是种茶树的重要收入。清代蒙古地区大量消费砖茶。南方一些地区挑担卖茶,寺院往往从事茶叶的生产与销售。茶铺茶馆深入社会,四川多以茶铺为名,安徽人开设茶馆,江浙吃茶于茶店。山西人到京城谋生开茶铺,顾客多旗人。直隶、陕西、奉天也有茶铺、茶馆,具有社交性。茶铺雇工的工钱,西部川陕地区每月四五百文,中东部工钱较高。纠纷导火索与面子问题有关,茶馆或路上当众被讨账是有伤颜面之事。茶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的交往中。礼仪性费用称作“茶果钱”“茶钱”。家中饮茶常备茶碗,茶碗有时因纠纷成为凶器。熬茶成为西部人的生活方式,因烧茶引发家庭夫妻纠纷的事例分布广泛,还有叔嫂、兄弟因饮茶引发的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