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晴雯是《红楼梦》中丫鬟形象中作者最为钟爱的一个,也是读者喜欢的人物之一。她是作者所列红楼十二钗仅有的两个副钗之一。曹雪芹设计的晴雯的主体性格是毫无奴颜媚骨,大胆反抗,嫉恶如仇的性情。这个人物也就因此获得了自身的性格逻辑,她的心理、语言、行动也必将沿着这一逻辑展开情节,向前发展。在《红楼梦》的传抄过程中,因为版本差异,造成了晴雯的形象扭曲变形。究竟哪一个晴雯才是作者苦心孤诣要提供给读者欣赏的典型形象呢?依据程甲本、程乙本、脂批本各自不同的文本原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就《红楼梦》现存版本而言,脂批本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程高本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晴雯是《红楼梦》中很引人注目的一个奴婢形象。她聪明灵巧,纯洁美丽,很得贾母和宝玉的赏识。但她性格泼辣,勇敢叛逆,惹来了作为统治者代表王夫人等人的忌恨,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命运。在大观园女性中,晴雯是纯洁美好善良形象而被吞噬的封建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3.
在大观园情意缱绻、沉郁哀伤的韵致中 ,只有晴雯出现的时候 ,才能给人带来一种理想的温馨和激情。晴雯的一切美好品质都与封建末世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 ,当然也为贾府所不容。她那有着独特精神向度的性格深层次里 ,始终颤动着一种朦胧的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无奈。宝玉与晴雯一是“包衣奴才” ,一是奴才的奴才 ,他们奴性的心灵撞击 ,带来的一种仿佛心仪已久的归属和知音感 ,远非袭人辈可比 ,甚至也非黛玉可比。她始终保持着一种自尊 ,从未进入竞争半个主子的角色。具有自尊刚烈性格的她 ,在那个社会里 ,注定是以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4.
悲剧主体的悲剧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晴雯"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写死,写得最好的是第七十七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雪芹写晴雯之死,大有深意。晴雯之死死于王夫人之手,理由是狐媚子,太妖调风流不可靠,怕把宝玉勾引坏了,故下决心趋逐之。王夫人撵睛雯,晴雯正在病中,叫人从炕上拖下来送走。晴雯四五日水米没曾沾牙,恹恹弱息。如今现从炕上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王夫人吩咐道:“只许把他贴身的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仍穿”。王夫人这个慈悲为怀之人,不过如此,一当触犯了她的根本利益,影响了她的宝贝儿子贾宝玉,她可置人死活于不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晴雯的骨气及其社会意义:①鄙弃投机钻营,鞭挞现实社会中的投机钻营者;②没有奴颜媚骨,鞭挞现实社会中的软骨头;③求平等、争人权,感悟人格的真啼;④平生嫉恶如仇,张扬社会正气;⑤秉性刚烈宁死不屈,透视自我人生.结论是,正因为晴雯有骨气,她才以至善至美的人格享誉红接;正因为晴雯有骨气,她才以不朽的灵魂流芳百世;正因为晴雯有骨气,才令古往今来的读者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塑造了很多女仆形象,其中地位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晴雯。“身为下贱”点明了晴雯的社会地位,“心比天高”赞扬了她的反抗精神。对晴雯这个人物,许多“红学”家,曾经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见解。笔者认为晴雯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宝珠,她身为女仆,却始终自尊自爱,保持人的骄傲。她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想,是划破乌云浊物的一道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都把晴雯等的被撵归咎于袭人的告密。但在《红楼梦》中,袭人并不是唯一有条件告密的人,她也没有陷害晴雯等的主观动机。从原文中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名的位次和"贤"字的定评来看,作者也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告密者。宝玉挨打后袭人与王夫人的单独谈话,完全是就宝玉的前途而言的,与告密无关。至于晴雯、芳官、四儿的被逐,真正的元凶应该是大观园中的婆子们,袭人是清白的。  相似文献   

9.
晴雯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位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作者从美学角度来欣赏这一形象,既注重客观存在的内容,又注重审美主体对客观形象的超越,还阐述了审美形态的完整与和谐,以及悲剧所赋予人们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晴雯形象是《红楼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晴雯因其独特的个性和极具悲剧色彩的结局,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深切关注。不少学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她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评论。近十年来学界对晴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对之进行一番的梳理和总结,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人格价值是人格特性与有效实践活动对主体要求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人格价值是被创造出来的,人格价值的创造包括创造有价值的人格和实现人格价值两个层面。对人格能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有效实践活动对主体自身的要求所做出的评价,就是人格的价值评价。人格价值评价的理论指归是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格健全的人。人格健全的重要体现是自我肯定、自我和谐。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围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目的来进行。教师需要从关怀学生的生命状态入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心理学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引领下,主要对人格的实然展开研究,缺少了对人格的应然探讨。先秦儒家则着重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三个关系纬度对人格进行了应然的设计和塑造,指出了理想人格的标准和实现的途径。它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注重在实然的基础上对人格的应然设计;突出人格成长中知和情的和谐一致;强调人格的自觉和发展;着眼于人格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代表作《化身博士》描写了一个人格分裂的博士的故事,背后隐藏的缘由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加以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人格的构成和特性,帮助现代人培养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成人”“成德”的人格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与此相应,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法亦应围绕“人格”这一核心展开,此即“人格诠释法”。此诠释方法,以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为内核,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即超越的生命与现实的生活二个层面展开,从而彰显中国哲学之特质、民族之精神与文明之面貌。以李贽哲学观之,“童心说”体现的是其真实日新的人格,“空(真)-寂(实)-知(新)”三者圆融是其内在思维模式;而“豪杰论”体现的是狂狷有为人格,“有两有对”“各异其性”是其内在思维模式。与其理想人格相应,现实生活中的李贽是一个标新立异而既方又直,“身游物外”而“心切救民”之人。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人格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就学界关于人格界定的一些观点加以辨析,对科学界定人格的含义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格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榜样特有的人格品质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鼓舞着人们向着榜样的目标发展。道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道德教育不等同于人格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人格教育的全面性,道德教育无法替代人格教育。人格榜样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健康人格、道德人格、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司法人格健全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长期性的问题。但是公司法人格健全只解决了“立”的问题,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应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这是个“破”的问题。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包括利用公司规避法律,逃避合同义务和其他债务以及公司形骸化,中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尚未真正建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公司人格否认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美尚未赢得独立存在的地位与价值,审美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感性化、生理享乐化的特点与趋势,而孟子不仅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而且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作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孟子将道德审美同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理性与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并把审美融入了道德人格的培养,这样,孟子将人的生命从一种动物性的存在,提升到了道德性的精神存在,从而突出了人格的主体性,使其人格美论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